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视域下户外游戏的组织和实施策略

2017-05-31倪建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组织实施户外游戏课程游戏化

倪建英

摘要: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启动和全面实施课程的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户外游戏深受幼儿喜爱,是提升幼儿综合能力、增强幼儿体质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充分体现“自由、自主、愉悦、创造”这一游戏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以其为切入点,通过对户外环境、材料、内容等一系列的改造、调整,使之与园本特色课程整合起来,运用混龄参与模式,推动园本课程游戏化、特色化的发展,真正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户外游戏;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63-03

游戏是幼儿最本真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启动和全面实施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增强幼儿体质,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幼儿阶段,户外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提升幼儿综合能力、增强幼儿体质的重要活动形式,更是能充分体现“自由、自主、愉悦、创造”这一游戏精神的有效途径。我们尝试以其为切入点,通过对户外环境、材料、内容等一系列的改造、调整,使之与园本特色课程相整合,开始打破班级界限,采用混龄参与的游戏模式,引领幼儿在开放、开阔的自然天地间自由玩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索、创造、成长,推动园本课程的游戏化、特色化发展,真正助力于幼儿的快乐成长。

一、观念“冲浪”,转换课程视角

生活即课程,环境即资源,玩耍即学习。虞永平教授认为:“课程游戏化并不是将游戏替代其他课程,不是将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成游戏来实施,而是要将游戏的理念、游戏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这里所指的“各类活动”当然包括了户外游戏。但是,不少教师只是将户外游戏看成幼儿锻炼肢体、提高体能、单独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属于课程的范畴,这种片面的认识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其实,《纲要》早就为我们开发实施游戏化课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我们要引领教师更新理念,与《纲要》开展对话,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关于课程游戏化的核心概念,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并不是要将幼儿园的每一个环节变成游戏,强行增加游戏时间,而是重塑教育观,用游戏的精神改造我们原有的课程,从依赖教材、强调规范统一而转变为关注游戏,关注生活,关注经验,关注幼儿的需求。

课程游戏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发挥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效应。我们结合幼儿园实际,特别是师资力量水平,以户外游戏的创设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转换课程视角,充分挖掘户外游戏资源,努力将它打造成可以让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之一,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经验和能力。

二、多元整合,体现园本特色

一所有生命力的幼儿园,其显性的特征就是已经或者正在逐步形成一套完善且具有鲜明个性的园本课程体系。成尚荣先生曾提出:“不能办一群学校,而应该办一个学校。”这里的“一个”,更多地意味着“特色”。我们牢固地确立了特色课程建设思想,立足园所实际,依托地理位置,致力于“挖掘地方资源,传承地方文化,打造艺术品牌”的研究。户外游戏课程的建构不能外在于这一研究,而应与园本课程兼容整合,形成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引发幼儿兴趣的园本化特色游戏课程。

1.环境空间的打造:从封闭到开放

环境是幼儿户外游戏的载体,在游戏场上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和器材,就有可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从事学习、习得经验的机会,促进幼儿责任、合作、创造等多种情意、能力与技巧的发展。

环境设置要因地制宜。我们对园内的原有环境实地勘察后,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和规划,形成了富有童趣、各有特色的七大区域。

欢乐运动场的户外大型玩具滑滑梯、攀爬网、秋千架等等,这些硬件给幼儿提供了钻、爬、跳、攀登等多种活动的形式,他们的大肌肉和体能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也满足了其乐于运动和冒险的精神。经过创意的改造,我们在原来的冬青树围栏旁,利用大大小小的木桩,错落有致地铺出了一条长长的探险路,在一排高大的香樟树旁垂直插入了数根长竹竿,让幼儿大胆攀爬,这些新的游戏区域的设置,使幼儿的活动更富挑战性。

户外游戏场地的整体规划,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为幼儿户外主题课程的生发预留场地,提供可变、多样的场地支持。上述7个区域既有相对独立的区域范围,又不完全固定。这样的设置打破了区域设置的既定思维,整个活动区域变得灵动而丰富,营造出了帮助幼儿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在空间环境的布置上,要尽可能减少固定的器械、玩具,并且尽量将之放在外围,保持场地的完整与开阔。我们定制了一批材料玩具车,对一些小型、可收放的玩具材料“定玩定放”,一方面不占用空间场地,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锻炼幼儿选择、收取的能力,因而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

2.游戏材料的投放:从单一到多元

我们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遵循“课程与游戏齐飞,艺园拾趣成一色”原则,让材料的收集和利用成为充满地域特色的户外游戏的有效载体。

陈鹤琴先生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树叶、花瓣、泥土、石子等等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品,幼儿在农家乐游戏中信手拈来,都无需包装加工;稻草、麦秆、藤蔓等等,幼儿可以用来编织成变化多端的可爱草垫、帘子和小篮;我们当地盛产木制货架,成为幼儿用来拼搭、建构的玩具,更开拓成具有园本特色的系列游戏主题——货架王国。让幼儿亲近自然,感受野韵,各种“草趣”“野趣”汇总成“藝趣”,真正将课程落实在游戏中,还幼儿以本真、快乐的童年,逐步实现了“特色融课程,游戏促发展”的目的。

丰富的游戏内容往往需要借助于材料的支撑。要不断改变一种材料的单一用途和固有模式,提供多样化的辅助性材料,进行灵活的加工组合,让幼儿的户外游戏持续生成,富有变化。比如我们发动家长收集到很多塑料水管,打孔,切出接口,这些水管变出了机器人、电视机等玩具,当加上轮子、纸板等辅助性材料时,又相继变出了桌椅、坦克车、大炮等作品。游戏内容随之丰富起来,幼儿的游戏热情一次次被点燃。

从单一到多元,从固守到灵活,幼儿户外游戏的材料品种越来越丰富,持续地激发了幼儿发现的乐趣,他们动手操作,交流学习,其乐无穷。这些也促使教师进一步审视材料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关注材料的复杂度、难易度对幼儿发展的促进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材料结构。

三、改进策略,提供有效支持

户外游戏课程环境的动态改造让我们发现了基于游戏的内在价值。而如何让幼儿在动态化、特色化的游戏形式中体验愉悦、获取新经验?教师的有效支持是最关键的因素。

1.建立混龄游戏机制

混龄游戏,就是打破年龄、班级界限,自由组合,为幼儿提供立体化、多层次的成长环境。我们把每周三下午定为全园性户外混龄游戏日,每个区域限定为20人左右,并在区域内配备一教一保组合模式,共同承担材料的准备、游戏的组织、游戏的观察和安全护卫等等任务。教师预先将幼儿分成适合游戏区域的若干小组,中、大班选出轮流负责的小组长,游戏开始前,小组长带领幼儿来到所选区域参与游戏,小班则由区域负责老师提前5分钟到班级进行导引,确保活动的有序和安全。

通過大小混龄、班级混合,幼儿从不熟悉到熟悉,不愿互动到相互协商,合作、互助、交往、谦让等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也缓解了户外场地窄小的矛盾,让有限的场地效益最大化,幼儿玩得很开心。

2.聚焦问题,反思研训

教师经验形成的过程离不开反思、梳理和提炼。户外混龄游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建构了混龄游戏的指导策略,首先为幼儿制作了姓名牌,游戏时戴在身上,方便教师区别辨认;其次调整观察记录方法,随时抓拍幼儿活动情况,直观再现游戏情景,为其后的反思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再次,加强交流反思,发现问题,及时作策略调整,让游戏不断走向深入。

在课程游戏化视域下的户外游戏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和快乐。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户外游戏课程与园本特色课程有效融合的路径,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成长。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组织实施户外游戏课程游戏化
浅谈幼儿园户外游戏之野战区活动的开展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浅谈计算机设计大赛在新疆医科大学的组织实施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被“束缚”的幼儿园户外游戏
我国儿童户外游戏发展现状及国外经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