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研究综述
2017-05-31付达院
付达院
摘 要:都市农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都市农业的起源及形成、都市农业的概念界定、都市农业的功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及问题、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及其评价等五个方面;农民土地权益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农地制度变迁中农民获得的收益、财产权利及其保障问题,并分别就农地制度变迁、土地流转、国家与农民的博弈等角度进行分析。但现有研究对都市农业发展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关注不够全面,研究视野相对狭小,特别是对都市农业发展中农民土地权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缺少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总体而言存在较大创新空间。
关键词:都市农业;农民土地权益;关联;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24-03
都市农业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既是近年国内学术研究与政策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主题”的主要内涵之一。作为一种崭新的农业形态,都市农业在城市发展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而更加引人瞩目。都市农业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研究所涉及的文献大体上可归入以下三个线索。
一、都市农业发展线索
国内外研究都市农业的文献迄今可谓汗牛充栋,现有文献散布于五个论题的研究。
(一)都市农业的起源及形成
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发表的《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826),随后受到日本和美国学者青鹿四郎(1935)、尾孝岭(1974)、欧文·霍克(1959)、约翰斯顿·布鲁斯(1969)的关注,直至艾伦·尼斯(1977)正式在《日本农业模式》提出都市农业概念,并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城区及城市边缘的农业经济行为。
(二)都市农业的概念界定
发达國家的都市农业一般都界定在城市范围内,名称有Metropolitan Agriculture,City Agriculture,City Farm和Urban Agriculture等,国际上主要的代表性的观点有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日本农政经济学家桥本卓尔(1995)、美国经济学家E.F.休马哈、加拿大学者LucJ.A.Mougcot(1999)和Mwalukasa(2000),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发展计划署“全球城市农业部”的定义。以上这些国外学者大多是从地域、功能及特征等方面对都市农业做了界定。而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地域特征及空间形态、功能分工、发展水平、生产经营形式及本质特征等方面来定义都市农业,如孙仲彝(1996)、党国印(1998)、李永强(1999)、檀学文(2001)、刘长运(2006)、廖森泰(2007)等。
(三)都市农业的功能
将都市农业首次纳入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范围的是Dana5111(1985)。同时,荷兰、挪威、瑞典等国家对农业的多种功能研究已全面展开。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动因,各地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其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如Mougeot(1994)、Lima(2000)、Nugent(2000)、Hirtum(2002)、Steckely(2003)、Bollman(2005),主要从都市农业的生态保障、景观功能及保障城市稳定发展、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在解决就业方面等进行论述。而国内学者一般认为都市农业有生产性功能、生活性功能、生态性功能。
(四)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及问题
归纳起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都市农业主要有三类不同发展模式:即以美国大西洋沿岸和以色列高度集约化农业为代表的偏重生产、经济功能的模式,以欧洲城市为代表的偏重生态、社会功能的模式,及以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兼顾生态和经济功能的模式。国内学者针对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献较多,如刘康婷(2011)、王全辉(2012)、王红英(2012)、黄修杰(2013)、仲庆宝(2014)、陈楠(2014)、等学者多以某一都市或特定都市内部某一城市进行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
(五)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及其评价
Moustier(2001)、Burleigh and Blake(2001)、Angeles(2002)、Kirkland(2008)等国外学者结合区域特色及研究侧重,通过专家咨询及理论分析法构建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而国内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多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方式。韩世元(2002)、黄映晖(2007)等、王静等多位(2012)学者采用定性法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而邓楚雄(2010)等、关海玲(2011)等国内学者采用聚类分析法、信息熵法、因子分析法、DEA 方法等对都市农业进行评价。
二、农民土地权益线索
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农村土地问题和农民土地权益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以下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领域加以总结。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主要关注农地制度能给农民带来什么,研究角度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是关注农地制度变迁中农民获得的收益。Kung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能否为农户所接受取决于在现存制度环境的规约下是否可以获得经济利益。Douglas C.Macmillan指出,许多国家农地改革的压力源于食物缺乏和人口增长,但农地改革的经济效用尚未充分开发。他们认为,无论是过去制度变迁的发生或今后制度变革的深化,都需要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其二是进一步考察农民得到的财产权利。在产权视角下,美国华盛顿大学唐纳德·克拉克教授指出,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赋予农民稳定的农地使用权来刺激农业投资和生产”,但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不尽如人意,因此产权安排带来的效果也就不很理想,尤其是出现大量的土地农转非现象。米切尔·卡特、米切尔·罗斯和格申·费达在《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中指出农地制度的核心是产权的界定和产权的分配,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证明了产权界定和产权分配对农业绩效的影响。其三是关心农民的产权和收益是否得到应有保障。在保障视角下,进入视野的包括农民收益保障及农民产权保障两方面。Mark W.Skinner,Richard G.Kuhn 和Alun E.Joseph指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造成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导致农民现有农地退化和丧失。而地方政府给出的农地保护政策比较少,应该尽快加以弥补和完善。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其一是从农地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审视农民的权益是否得到实现和保护,主要研究者有王品潮(1991)、张文渊(1994)、綦好东(1997)、朱海霞(1999)、姚洋(2000)、张红宇(2002)、曲福田(2003)、钱忠好(2005)、张瑞兰(2009)、李汉卿(2009)、赵翠萍(2009)、黄祖辉(2010)、李嘉强(2012)、包婷婷(2014)等代表性学者。国内研究相对于国外研究的具体深化,则表现在各种制度变迁形式、农民的各种权益、多样化的农民意愿等。其二是从土地流转中考查农民权益的得失。这方面的研究不乏一些客观的实证分析,对农地调整和流转在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某些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如谢世卿(1995)、廖洪乐(2003)、董德坤(2004)、高长敬(1993)、刘加华(2002)、陆蓉(2009)、茆荣华(2010)等代表性学者,从定性分析趋向于定量分析的态势。说明学者们不仅考虑农地制度变迁是否体现了农民意愿,更进一步考虑其意愿得到了多大程度的重视,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其三是从国家与农民的博弈中分析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用博弈论工具分析农地制度变迁并将农地制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代表性学者有林毅夫(1990)、姚洋(1998)、张孝直(2000)、郭剑雄(2000)、周其仁(2002)、周冰(2009)、周江梅(2012)等。这三个方面的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形成了异曲同工之效。只是相对而言,由于对国情了解更多,研究也就更为具体深入。
三、都市农业发展与土地的关联线索
由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和土地公有两种所有制形式,而我国则是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因而国内外对都市农业发展与土地的关联研究存在一定差异。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多将都市农业可持续性与土地关联起来,由于研究侧重点不同,其研究内容也各有差异。Fialor(2002)认为,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土地投入使用情况、产出水平及单位产品价格等指标。Yeung(1986)、Dennery(1996)从都市农业生产力角度对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作评价。Drechsel et al(1999)、Flynn-Dapaah(2002)、Lovell(2010)从都市农业土地利用角度对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作评价。此外,国外学者还对土地使用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例如,Hank de Zeeuw认为,应将都市农业融入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废除背离实际的法律限制,建议城市规划者将都市农业用地作为一种合法的城市土地。Erik Bryld认为,政策制定者应该为都市农业行为的稳定性提供服务,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留下了政策上的空白,需要填充以政策条文和规范的制度管理。Martin Bourque在提到西方援助机构“建立农业基地,致力于提高农用地的生产力,以避免土地改革和社会运动”的国际思潮。
(二)国内相关研究
赵哲远(2003)通过分析杭州农业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发展都市农业需要合理的用地空间布局,并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角度,探讨发展杭州都市农业所需要的用地政策支持。云梅(2009)分析了当前都市农业发展中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应制定都市农业规划、保障都市农业用地的合法性和可获取性,同时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主体以促进我国都市农业健康发展。张玉坤(2010)提出城市生态节地策略,即打破城乡绝对分野、树立绿化新观念、开拓种植面积、构建都市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徐持平(2012)在对长沙市历年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长沙市都市农业土地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志(2014)指出,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分析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影响都市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建立都市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城市圈都市农业用地布局的初步构想。王云等(2014)在西安市都市农业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的基础上,加入生态服务作为农业用地产出指标,构建基于DEA模型的都市农业多功能性用地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都市农业用地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率、生态效率。孙艺冰(2015)借鉴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研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零占地”方案探讨都市农业生态节地策略的可行性。
现有的理论及政策研究已有若干积累,从多方面集思广益,汲取研究成果,形成理论决策的必备资源,对发展都市农业以及致力于“三农”问题解决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但就本课题研究主题而言,所有上述文献存在三个方面的缺失。其一,都市农业发展研究虽涉及内涵、功能、模式、评价等多方面,但研究视角较为分散,对都市农业发展的研究方法也缺乏系统性,而聚焦于中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都市农业发展对比分析及相关研究相对欠缺。其二,尽管农民权益是中国学者眼中农地制度变迁的关键和核心,但关于农民土地权益的研究多半围绕在农民权益得失及制度变迁内在机理分析上,较少有专门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视野切入的现实考察和政策研究。其三,目前都市农业发展与土地的关联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在都市农业土地利用效率、用地规划、可持续利用、生态节地策略等方面。至于沿着都市农业发展-农民土地权益联系研究,目前寥若晨星。实际上,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有共性与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定范畴的区别性和特殊之处,因为它与都市农业经济效率和都市农业经营组织有着密切联系。而现有研究對都市农业发展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关注不够全面,研究视野相对狭小,特别对都市农业发展中农民土地权益内涵、权能结构以及权益价值变化,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关系,都市农业经营组织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方式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缺少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通过机理及理论、关键环节及典型案例比较研究,有效实现拾遗补阙,总体而言存在较大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 杨浩军.城乡一体化视角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市场交易机制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4,(12).
[2] 宋浩.城乡一体化视域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3] 齐永忠,于战平.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都市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4] 王云,周忠学.多功能性的都市农业用地效率评价——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4,(7).
[5] 郑万军.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制度困境与机制创新[J].农村经济,2014,(11).
[6] 葛永红,王亮.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9,(2).
[7] 黄修杰,李欢欢,熊瑞权,黄丽芸.基于SWOT分析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6).
[8] 关海玲,陈建成,李卫芳.我国都市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分析[J].技术经济,2011,(4).
[9] ZHANG T Y,JIN Y P.Urb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rcular Economy[J].Asian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 2(11):9-12,16.
[10] Moniek van HirtUm.Eric Goewie,Yilma Getaehew & Pene van Veenhuizen.Transition to Ecological UrbanAgrieulture:a Challenge[J]. Urban Agriculture,2002,(6).
Abstract: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urb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ainly concentrated in urban agriculture,city agriculture concept definition,functions of urban agriculture,patterns and problems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ive aspects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the land rights of farmers at home and abroad mainly focus on the changes of farmland institution benefit,the security problem of property rights,and were on the system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land,land transfer,analyze the state and peasant game angle. But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land concern is not comprehensive,research perspective is relatively small,especially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agriculture farm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rights of the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overall there is a big room for innovation.
Key words:urban agriculture;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relevance;innovation
[責任编辑 张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