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
2017-05-31王凌
王凌
教学目标是什么?
笔者认为是学生经历课堂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内在思维活动、内隐情感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整体达成度。
教学目标划分的维度较多,按教学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为:年段教学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在此仅讨论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
我们先来看看小学语文阅读课《雪地贺卡》第一课时的一条教学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掌握本课中的4个多音字。”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案本中常见的一条课时教学目标,改一改生字词的数字,仿佛放到哪篇阅读教学设计中都适用。但是,看不出这些生字是怎么学会的,也不知道学会了怎么去运用,更不知道运用要达到什么程度。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缺失的,教学的成效是模糊的。
这条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来确定和表述:五年级学生通过熟字加部件的方法,学会“卡、沈、膝、嘴、刘、玲、诞、肿、痴、妨”10个生字,认识“仔、嫉、妒、橇、臃”5個生字,识别4个多音字“卡、仔、没、抹”的读音,并能在辨析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组词运用。通过当堂书面检测,识字和写字正确率达到95%,多音字练习正确率为90%。
修改以后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具体、可操作,包括了对象、行为、条件和达成标准四个要素。“五年级学生”是对象,“学会生字”“认识生字”“识别多音字读音并组词运用”是行为,“通过熟字加部件的方法”“从文本中识别”“辨析基本意思”“当堂书面检测”等是条件,“正确率”是达成标准。
采用“四要素制定法”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目标指向不明、含糊不清的问题,让教师清清楚楚教,学生明明白白学。特别要强调的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科学制订和规范表述很重要,逐条分析如下:
其一,“对象”是学生,要明确到学段和年级。
其二,“行为”表述要采用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用“操作、说出、列举、比较、背诵、使用”等,不用“知道、理解、掌握”这样含糊的概括性的词语,宾语就是要学习的内容。
其三,“条件”说明学习行为在什么条件、什么步骤或什么环境中产生。如“通过室外观察,准确说出油菜花的形态”,又如“通过同桌分角色朗读,比较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可以从环境、人、设备、信息、时间五个方面提出最主要的条件,其实也就是设计了合适条件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见下表:
[因素\&条件举例\&环境\&室内或室外、座位摆放、天气、温度、光线等\&人\&单独完成、小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等\&设备\&学习工具、学习材料、电子设备等\&信息\&课本、工具书、互联网等\&时间\&速度要求、时间限制等\&]
其四,“标准”为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的最低标准。可以定量,如“正确默写80%的词语”“5分钟完成20以内加减法口算100题”;也可以定性,如“能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出本课生字的读音”。
综上所述,“四要素制定法”就像一个公式,规范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达。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表述中,对象和行为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条件和标准是可选部分,不一定一一列出。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们也会有困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说明达成并恰当表述呢?总不能说“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达到100%”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隐性目标,很难外显和测查,当然不能生硬地制定,更不能简单量化。我们可以用“内外结合制定法”,将学习结果的内隐体验和外显行为结合起来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制订以下目标:“理解诗人王维思乡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分析表达诗人情感的关键诗句,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思乡情感”是内隐体验,“能用自己的话分析关键诗句”“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就是外显行为表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来判断学生是否有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和提升。
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科学,表述是否妥帖,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它是每一节课教学过程的出发点,是选择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应用教学策略的指南,也是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课时教学目标应该从《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三个维度来制定,既不能简单叠加,也不能机械分割,要在分析教学内容、学生状态、学生发展可能性基础上有机整合。运用“四要素制定法”和“内外结合制定法”,就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的有效联通,也能帮助教师持续达成对学生的目标培养。
(作者单位:武汉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