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精神障碍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7-05-31陆佩丽范建红蒋怡华曹广文
陆佩丽 范建红 蒋怡华 曹广文
摘要:目的 掌握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社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上海市闵行区在册管理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4种主要精神障碍患者人口学分布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截至2016年9月,闵行区在册精神障碍患者人数8 972例,时点患病率为3.53‰,男女构成比为1:1,未婚:在婚=0.97:1。医疗费用来源主要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最多占34.6%,小学占25.1%,文盲及半文盲占18.8%,高中及专科占18.1%,本科及以上占3.4%。8 972例患者中4种主要精神障碍患者占89.1%,依次为精神分裂症4 282例,精神发育迟滞3 088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416例,双相情感障碍208例。不同诊断的精神障碍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和经济情况分布上均有差异。结论 精神障碍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是社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不同类型精神疾患具有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病患不同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精神障碍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獻标志码:A
随着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精神卫生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目前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精神疾病,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1%。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 600万,精神疾病所造成的负担正在以显而易见的势头增长,推算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闵行区尚无精神障碍患者现况的基线数据,为了掌握闵行区精神障碍的现状,通过对社区主要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分析,为闵行区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防治和管理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精神疾病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人口学数据来源于闵行区公安部门人口学统计年报。疾病名称参照CCMD-3或ICD-10规范,精神病的类型参照“上海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统一标准。
1.2统计学分析
将系统中闵行区所有患者基本信息和随访信息导出,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016年闵行区常住人口为253.95万人,登记在册精神障碍患者为8 972例,时点患病率为3.53‰。未签署知情同意书9例,失访57例,在管患者为8 906例,管理率为99.3%。精神障碍患者占比前4位的病种依次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占比分别为47.7%(4 282例)、34.4%(3 088例)、4.6%(416例)、2.3%(208例),共计7 994例。
2.2时间分布
随着精神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闵行区精神障碍患病率从2012年的3.26‰增长为2016年的3.53‰。见表1。
2.3地区分布
现住址是闵行区的精神障碍患者7 247例,占80.8%,其中浦江镇最多,为1 158例,其次是梅陇镇,为875例,第3位是莘庄镇,为763例。居住地在其他地区者依次为黄浦区(679例)、徐汇区(153例)、长宁区(107例)、杨浦区(82例)、闸北区(76例)、虹口区(57例),余为居住在其他区和其他省市患者。黄浦区、杨浦区、闸北区的患者主要为动迁随迁者,徐汇区、长宁区与闵行区均为毗邻区域。
2.4人群分布
2.4.1性别特征 登记在册患者中,男4 510例,构成比为50.3%;女4 462例,构成比为49.7%。性别比为1:1。
2.4.2年龄特征 患者年龄跨度较大,但主要集中在45~60岁。见表2。
2.4.3婚姻状况 患者中未婚3 955例,占44.1%;在婚4 098例,占45.7%;离异587例,占6.5%;丧偶332例,占3.7%。
2.4.4医疗费用来源 患者中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者3 846例,占42.9%,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者1 767例,占19.7%,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者1 668例,占18.6%。
2.4.5经济情况 患者属非贫困者7 704例,占85.9%,属贫困和不详者为1 268例,占14.1%。
2.4.6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为初中者3 101例,占34.6%;小学2 249例,占25.1%;文盲半文盲1 691例,占18.8%;高中及专科1 627例,占18.1%;本科及以上者304例,占3.4%。2.5社区4种主要精神障碍患者基本情况
2.5.1性别、年龄分布 4种主要病种的平均年龄为(53.09±15.28)岁。男女性别比:精神分裂症为1.03:1,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为1.31:1,精神发育迟滞为1.04:1,双相情感障碍为0.79:1。见表3。
2.5.2文化程度 文盲半文盲及小学学历中以精神发育迟滞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79.5%和58.4%;初中及以上学历以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9.6%、87.6%和88.1%。
2.5.3婚姻状况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中未婚的比例最高,为61.3%,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以在婚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72.1%和58.4%。见表4至表6。
2.5.4医疗费用 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以城镇职工医保为主,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4种主要精神障碍患者医疗经济状况较为良好,均以非贫困为主。
3讨论
研究显示,闵行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从2012年的3.26‰增长至2016年的3.53‰,主要原因是患病人口的迁入和线索调查的深入开展。闵行区和本市其他区县相比较精神障碍患病率还有一定差距,分析原因可能是筛查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多部门合作和共同发现患者线索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另外患者家属有讳疾忌医现象。建议继续加强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有效机制,利用各种途径对群众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人们正确认识精神障碍,营造宽容、和谐的环境,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提高百姓主动就医的意识。
本研究显示,精神障碍患者主要以45~60岁年龄段为主,占34.6%,明显高于30岁及以下年龄段。由于精神障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一旦确诊往往终身患病,并且此年龄段在生活和工作中承担的责任较重,压力大,所以相对于其他年龄段患病比例较高,这与多数文献报道一致。建议将这一年龄段作为重点人群,滚动开展线索排摸工作,力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文化程度中小学及以下者以精神发育迟滞所占比例最高,精神分裂症主要为初中及以上学历,以初中学历所占比例最高。未婚者以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精神分裂症;在婚者中以双相情感障碍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闵行区医疗保险主要以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为主。
闵行区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为1.69‰,在社区精神障碍患者中构成比为47.7%;这与何爱玲及张铮等的研究结果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研究的总体不同。何爱玲的研究总体为“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社区精神障碍患者中的6大类疾病中的其中4种;张铮等的研究总体为15岁以上常住居民中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而本研究的总体为闵行区全人口中登记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所有精神障碍患者。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为康复期患者,有文献显示,在社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减轻其社会功能缺陷,改善精神症状,减轻家庭照料负担,提高自知力与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住院率。因此,应在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开展系统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
上海市金山区2001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癫痫的粗患病率为3.11‰,标化患病率为3.62‰,而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目前无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闵行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31:1;时点患病率为0.16‰,患者平均年龄为(55.72±15.47)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较多。
闵行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时点患病率为0.08‰,男女性别比为0.79:1,学历以初中及以下所占比例最高,在婚者所占比例为72.1%。双相情感障碍研究在国内处于初步阶段,内容侧重于临床,对疾病的预防认知不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倾向以遗传因素为主环境因素为辅。建议这类研究要多部门合作,针对相关因素,在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进而从源头出发开展疾病的预防,降低发病率。
精神发育迟滞又称精神发育不全,是一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障碍所致的综合征,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可伴有某种精神或躯体疾病。出生前所致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感染、中毒、营养不良、物理和化学因素;出生时所致病因主要包括窒息、产伤、颅内出血、感染、早产儿等;出生后所致病因主要为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感染。无论是哪个阶段所致的精神发育迟滞,采取一级预防是疾病发生的主要方法。
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献表明,社区人群的精神卫生法律知识获取途径前两位都是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其次才是网络、单位、学校、亲戚朋友等其他途径。建议深入开展社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教,提高社区人群对精神健康的认知和自我保健意识。对于从事高心理压力的职业人群,采取特殊的心理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定期开展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精神障碍在辖区人群中的发生和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和分布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病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从宏观上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
对于已经掌握的患者做好常规的随访管理,保证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动态,对于存在潜在风险的患者及时采取住院治疗。但是有研究显示,上海精神卫生类医疗机构的医疗用房、医护人员的配备及使用存在较大缺口,资源整体不足,服务能力有限,缺乏高层次人才,往往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此外,加大对无业贫困的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服药的投入,提高药物治疗率对于患者稳定病情,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建设完善的社区精神康复体系迫在眉睫,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一个连续的全面服务,倡导全程干预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