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明珠·印象遵义”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17-05-31陈吉锋
陈吉锋
遵义地处中国西南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黔北大地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为了让学生对遵义文化有深入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遵义航天小学作为贵州省遵义市首批“研学旅行”示范学校,开发了“黔北明珠·印象遵义”的研学课程。
一、研学课程的目标
研学旅行课程化更加具体可操作。学校把研学旅行当作一种课堂,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的、没有教室的课堂,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让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样的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研学课程是一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多层面、多维度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方式,要让学生在旅行中真正有所感、有所获。为了不让研学课程流于形式,我校每一个研学主题都有一个具体的课程目標,以“播州土司文化”研学课程为例。
学校“播州土司文化”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如下:
1.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状态中,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采访地方学者等形式,加深对家乡“土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遵义的自豪、质朴的情感,从而产生对家乡文化的一种认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通过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们的探究能力。
3.让学生们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旅行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研学课程的内容
“遵义”其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的酒文化名城,是贵州省着力打造的“名烟名酒名茶”基地,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殊荣。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为了让学生多维度了解家乡遵义,参与到遵义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之中,学校将“播州土司文化”主题课程按照年级,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分为“新农村文化”“红色文化”“湄潭茶文化”“仁怀国酒文化”“播州土司文化”“新舟沙滩文化” 六个主题(见表1),目的是通过六年的研学课程,让学生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特点,安排不同层次的主题研学活动。比如,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对土司文化、华夏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有一个初步的辩证认识,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校在高年段开设的就是以深入探究为主的“播州土司文化”“新舟沙滩文化”研学课程。对于低年段学生暂时还不具备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的情况,我们开设的就是以直观了解为主的“新农村文化”“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对于中年段学生我们开设的是以实践感悟为主的“红色文化”“国酒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见表2)。
三、研学课程实施三步曲
1.前期准备
为了让学生的研学真正有效,活动前期的准备尤为重要。根据研学课程的目标,提前让学生收集资料,以“播州土司文化”主题课程的课前准备为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于土司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课程的实施做好铺垫。
通过资料的收集,很多学生了解到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屯、龙岩、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它是一段历史传奇活生生的见证,是研究遵义土司文化、土司制度、杨氏家族历史的活材料。
2.课程实践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对“播州土司文化”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充分发挥研学课程中“研”和“学”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研”和“学”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任务的性质,将每个班分成寻访小队和探究小队,进行明确的人物分工,做到人人有责。
例如,“播州土司文化”各小队具体任务及收获如下:
A.寻访小队的主要任务是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龙屯”遗址并寻访“发现海龙屯第一人”葛镇亚老先生。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切身感受到这座已沉睡700余年的军事城堡的魅力,了解了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城堡的修建年代,知道了海龙屯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同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对“发现海龙屯第一人”71岁高龄的葛镇亚爷爷,学生对海龙屯考古发掘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增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树立了建设家乡、宣传家乡的责任感及使命感。
B.探究小队的主要任务是查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龙屯相关资料,并观看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实片“铁血风云录”,进一步了解海龙屯文化。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明白了海龙屯为什么能申遗成功、海龙屯申遗的成功对于贵州有什么意义等,了解了海龙屯申遗的成功离不开考古工作人员的艰苦付出以及他们为贵州、为遵义做出的贡献。
两个队的任务虽然各不相同,但互为补充,客观上为学生们搭建起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平台。可以说两个队既分工又合作,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实践水平得到提高。
3.成果展示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学”是为了“用”,只有“做到”才是“学到”。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它能让学生学到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融合应用的过程。为了增强学生们城市小主人的意识,让研学旅行成果转化为学生们的实践所需,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在全校举办“我的家乡之土司文化”“我的家乡之新农村建设文化”等摄影作品展,每个班各一块展板,在班主任和各小队队长的带领下进行布置。
(2)制作宣传小报“印象湄潭”“印象仁怀”等,并到遵义会议会址等景区免费发放,介绍家乡、宣传家乡、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争当家乡“小小宣传员”。
(3)成立“土司文化我来讲”“茶文化我来讲”等项目的讲解宣传团,到低年级各班进行宣讲活动。
实践证明,由于有了前期的探究做铺垫,学生们实践起来也得心应手,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制作宣传小报到遵义会议会址等景区免费发放,受到游客一致的好评。可以说,通过实践,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素养得到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宣传家乡文化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四、对研学课程的思考
如果说活动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堂就是活动的集中呈现。研学课程如果仅停留在活动表面,显然没有达到我们的目的。也许每个学生通过考察等实践活动,都有自己一定的梳理,如何将学生们梳理的集中起来再梳理一次,使之形成共识,这就需要课堂。只有当老师们通过备课、上课等流程,才能将学生收集到的系统化、条理化,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做到研学旅行的课程化。
遵义航天小学是全国首批少先队活动课试点学校,因此我们将研学旅行与少先队活动课结合起来,在各中队开展“我爱我的家乡之红色文化”“我爱我的家乡之国酒文化”等少先队活动展示课。与其说是一种展示,倒不如说是一种交流。在展示过程中,有师生的交流、生生交流、师师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和老师对家乡文化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更深一层的感悟。值得一提的是,由五年级部共同打造的“黔北明珠·印象遵义”研学课程之《多彩贵州风·印象海龙屯》在贵州省首届少先队活动课说课大赛上获得第
一名。
通过社会考察—实践体验—课堂展示,学生们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全过程都围绕“我的活动我做主”的理念,这也是我校“让学生站到教育的中央”的最直接呈现。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校认识到研学课程的开发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意识促课程的自主性。学生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而研学课程应该起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作用。学生们由问题入手,在活动课中自主探究,充分表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让问题在研学课程的实践中得以解决。
2.实践意识促课程的有效性。研学课程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课,一切都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意志,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从实践中寻找答案。活动中,学生只有积极认真实践,研学课程才能有效。
3.思想意识促课程的意义性。有了问题的及时捕捉,有了老师的适时指导,再加上学生积极、认真地实践,我们的研学课程也就达成了教育的意义。通过寻访、探究,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家乡,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成了家乡非遗文化的宣讲员。一切顺其自然,活动教育“润物细
无声”。
研学课程是我校的一门很重要的传统的研究性拓展课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是我们研学旅行课程一直坚持的原则。未来,学校将在研学课程中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力求让社会大课堂真正发挥最大教育功能,为“学生的終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贵州省遵义市航天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