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家医道之两仪(三)

2017-05-31周至譓

少林与太极 2017年5期
关键词:阴阳阳气体质

周至譓

(接上期)

第五节 平衡

人体在神的统摄下,阴阳之间不断打破平衡,达到平衡,这种平衡又有两种趋势:一种向上平衡,另一种向下平衡。一般来说,向上平衡的趋势使人逐渐健壮,向下平衡的趋势使人慢慢衰退。处理平衡的方法又有两种:向上平衡法和向下平衡法。

当人体内部阳气过盛化为虚火时,采用滋阴潜阳的方法,使阴津滋长,向上达到阴阳平衡;当体内阴寒内敛,阳气不足时,采用补火壮阳的方法,温煦脏腑经脉,向上达到平衡,这是向上平衡法。当体内出现实火时,采用泻阳败火的方法平抑多余的阳气,就是向下平衡法。

对普通人而言,阴阳平衡很重要。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经知要》对此做了解释:“阴血平静于内,阳气秘密于外,阴能养精,阳能养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也就是说,精神充沛,血气旺盛,人自然健康强壮。然而,影响阴阳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

体质是影响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体质的强弱,先天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是生命健康的“基调”,也是人体精、气、神平衡的关键性因素。除此之外,年龄因素、性别因素、地理因素、气候因素、学习工作、饮食起居、情志爱好等后天因素对人体内精、气、神平衡乃至体质转变亦有一定的影响。

体质的构成首先来自父精母血。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篇。父母体质的强弱盛衰,直接造成下一代禀赋的不同,由此表现出体质的差异,故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指出:“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短寿”。

先天的因素指人在母体就已经形成的各种不同体质,故《灵枢》通天篇说:“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在这五种人中,阴阳和平之人得天独厚,机体自然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只要避免后天不利因素的影响,体质就能维持正常状态。其余四种人就要经常调整身体状态,以保持阴阳平衡:太阴、少阴之人属于阴型人,先天阴盛阳虚,故后天需要经常补充阳气,以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太阳、少阳之人先天阳盛阴虚,后天需要经常滋阴降火。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非常精辟地论述了各年龄段与精、气、神三者的平衡关系。

男女有别,乃医家共识。两者在体型、体质、脏腑构造和生理功能上均有不同。《灵枢》五音五味篇曰:“妇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医家说:“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以精为本”,“男子以气为主”,“女子以血为主”,“男子主气,女子主血”等等,均说明男女在气血上的区别。在生理功能方面,女子有月事、生产,与男子有明显的差别。仙家修炼女丹,首先要斩赤龙断月事,继而泯灭生产功能。由此可见,男女在精、气、神的平衡上亦有明显的差别。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可以通过迁徙改变地理因素对人的影响,但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生活造成的基因变异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的。例如北方人高大,南方人相对瘦小;又如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短期内无法适应平原地区的气候,平原人很难迅速消除高原反应等等。一般而言,北方人形体多壮实,多脏寒,偏阳虚,腠理细密;南方人形体多瘦小,多阴虚,偏湿热,腠理疏松;靠江湖河海的人则多痰湿。地理因素对人体内精、气、神平衡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明确指出气候因素对人的影响,春、夏、秋、冬四季产生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和八风,对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影响较为强烈,对常人来说,“阴人不耐寒,阳人不耐热”亦充分体现气候因素对人体内部精、气、神平衡的影响。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饮食起居对人的影响。又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之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怏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在饮食诸要素中,水质、主食、营养、味道对人体内平衡影响较大;而起居诸要素中,环境、作息、房事对人的健康亦有重大影响。

学习工作对人体内精、气、神平衡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所谓“动伤阴,静伤阳”。从事户外工作或体力劳动者多半阳盛阴虚;从事脑力劳动者多半阴盛阳虚,且脾阳虚、胃气虚者亦很常见。在现代教育制度下,青少年需要应对沉重的学习压力,长时间耗神完成功课作业,造成体内精、气、神失去平衡,给正在发育成长的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情志是人的情感、意志、情绪、欲望、兴趣、爱好等精神活动的表現,是影响人体内精、气、神平衡的重要因素。活泼好动者阳气多生发,神色恹恹者多阴沉;目光上视则气向上提,目光下注则气往下沉,目光平视则气归于中。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特别强调七情六欲对人体内部平衡的影响,认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情志不舒常使气血郁滞,痰火内结,心气耗伤,心失所养甚至神志错乱。情志舒畅则气血冲和,体内精、气、神自然而然达到平衡协调。

虽然先天的因素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后天的调理减轻它的不利影响,而后天的因素有些也是人为可以改变的。如果不因应自身先天的缺陷积极进行后天的干预,或避免后天不利因素的影响,体质就会因为精、气、神失衡而逐渐出现各种病理状态,最终转化成病态体质。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家将人的体质划分为正常和病态两类,又根据体型、机能、神色、脉象、舌苔、病理象征等将病态体质细分为以下常见的七类。

一、形壮亢奋质

這种体质的人形体较正常人壮实,精神兴奋,机能亢进。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身热不畏寒,喜冷饮食,性欲亢进但不持久,面部多属油性皮肤,易生痤疮,易脱发,易有睡眠障碍。太阳之人,本非病态体质,只因阴虚火旺,热盛伤阴,壮火食气,容易发生体质的转化,所以后天调理宜滋阴潜阳,饮食宜清淡,忌肥腻。

二、身萎疲乏质

这种体质的人形体偏于虚弱,精神靡糜不振,机能低下。主要表现为容易疲乏无力,唇淡寡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不易发烧却容易感冒,且多半迁延难愈。这是少阴之人转化的病态体质,后天调理宜补充阳气,忌生冷寒凉之食。

三、身热虚亢质

这种体质的人形体偏清瘦,机能亢奋而本质虚弱,属于难以持久的假实证。常见手足心发热,手汗多,时发潮热,面赤戴阳,心烦焦虑,易急易怒,失眠多梦,易感阳热邪病,患病后亦易化热化燥,常为便秘困扰。这是少阳之人转化的病态体质,后天调理宜滋阴补水,饮食以清淡滋润为宜,忌辛辣。

四、形寒迟呆质

这种体质的人形体肥瘦不一,机能低下,怕冷畏寒,四肢发凉,能夏不能冬,不喜冷食,时发飧泄,易感寒湿等阴邪。这是太阴之人转化的病态体质,后天调理宜壮阳补火,行气血兼顾脾胃,参术姜桂则为常用之佳品,饮食忌生冷寒凉,宜温润滋补。太阴之人若善于调养,寿命反而更长,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阴精所奉,其人寿。”

五、形胖湿腻质

这种体质的人体型多见肥白胖嫩,肢体多困,懒于运动,反应迟钝,脘腹痞满,口中甜粘,成人常见大腹便便,舌苔厚腻,易患水肿、泻泄、心痹、中风等病证,妇女多见月事不调、不孕、白带增多等病证。患病后易化寒化湿,损耗阳气。此类脾肾阳虚型体质者的后天调养须同时峻补脾肾之阳,这是由于补肾的药物多滋腻而坏脾胃,脾胃不吸收则影响补肾的效果,所以参术姜桂最为合适,组方时宜少不宜多,三几味药即可。因酒可以化脾之湿气,药酒的功效又较汤药为佳。

六、瘦削燥红质

这种体质的人体型十分瘦削,肤色苍老呈暗褐色,几无弹性,口干口渴,舌红无苔,大便干结,阴津极度亏损,且以液亏阴伤为主。此类气阴双虚型体质者是在损伤肺阴之后伤及肺气,故后天调理以滋阴补气为宜,组方常用生脉散煎汤,单味可用西洋参焗茶。

七、晦暗瘀滞质

这种体质的人形体正常或偏瘦,少见肥胖之人,常见肤色晦暗、灰滞,眼眶黧黑,口舌唇色暗紫,肌肤甲错,且有疼痛之证。此类气滞血瘀型体质者患病多迁延日久,不易痊愈,后天调理多用活血化瘀之法,以当归、田七为佳品。

先天的精、气、神平衡影响人的体质,反过来,体质的强弱又影响后天的精、气、神平衡。相对于病态体质而言,正常体质只是介乎于形壮亢奋质、身萎疲乏质、形胖湿腻质和瘦削燥红质之间,且未见各种明显病理象征的体质。然而,人的体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演变发展态势,在精、气、神平衡与失衡的状态中,正常与病态之间是一个可以逆转的过度过程,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且各种分型都带有一定的模式性,临床所见往往不止单一的形态,因此才会有“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的八纲辨证之法。

第六节 辨证

在八纲辨证之中,首要明辨阴阳。这个阴阳非独指病证之阴阳,而是先指病者之阴阳类型。治病之要,首当察病人体质阴阳强弱,而后方能调之使安。故医家云:“医道之难也,难于辨证;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验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症情之或深或浅,在脏在腑,亦可明悉,然后可以施治,是医家不易之准绳。”又说:“治法总宜辨体质阴阳,斯可知寒热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实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热,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症。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

在八纲辨证之外,武家强调“以神为纲,提挈阴阳”,通过辨神明了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辨神,是“望、闻、问、切”四诊之中望诊的第一要诀,人体内精、气、神的平衡程度和病情,通过神态表在外,所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故《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态在临床表现为得神、少神、失神、乱神、假神,通过诊察这些不同的变化,配合其他诊断,就能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

得神的临床表现归纳为:精神良好,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红润,表情自然,反应敏捷,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脉象有神等。

少神是精、气、神俱不足的表现,介乎于得神与失神之间,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无神,面色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心悸郁闷等。这个阶段只是精、气、神耗损,尚未伤及脏腑经脉,调理得当即可以恢复到得神的状态,如果任由其恶化,则会变成失神的状态。

失神的临床表现归纳为:神昏志迷,语无伦次,或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无光,表情呆滞淡漠,反应迟钝,动作不便,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已脱,脉象失神。

精神错乱、神经错乱是乱神所致的重大疾病,乱神的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神昏,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哭闹无常,疯狂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或登高放歌,弃衣而走,少卧不饥,不知痛楚,突发癫痫会突然昏倒,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假神是危重病人生命到了最后一刻表现出来的脱神现象,俗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病人本来精神萎靡或神昏,突然神识清醒,欲见亲人,这是残精外泄之象;病人本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泛红如妆,此乃残阳暴脱之象;病人原本不欲饮食,突然胃口大开,即脾胃之气败绝之象。出现假神的病人也多在短时间内死亡。

从临床意义上讲,得神者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机体健康的表现,即使有病也是脏腑精气未伤,主病轻浅,预后良好;失神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受损,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失神则表示病人精气衰败,脏腑功能衰竭,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乱神为邪气亢盛,扰乱心神或浊邪蒙蔽,气机闭塞,或肝风夹痰,上蒙清窍,多见于急性危重病患者;假神是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决的表现。

心之华在面,故辨色在望诊中排第二。武家注重辨别神色,一方面是练功之需,另一方面是传道之责。大运动量的日常训练耗费精神力气,通过观察自己的神色,及时评估体内精、气、神的盈亏加以补充,是武家必备的常识,属于武家医道的范畴,乃练功之所需。传道授业乃武家之责,但此技关乎性命,若所托匪人非但危害社会,还可能牵连自身,累及师门,故需以神色辨学徒的心术和心智,这是建基于“相由心生”之说。于是,前贤先哲们因应社会需要殚精竭虑将它发展成一门统计学意义上的传统学说——相(面)学。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灵枢》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依神色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神色既明,即可循“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辨证。然则八纲之中,阴、里、虚、寒同属阴证,而阳、表、实、热同为阳证。以体质论,阳人多阳证,阴人多阴证。故《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简单以色泽分阴阳: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以脉象分阴阳:浮、薮、洪等属阳,沉、迟、细等属阴。

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变,因此,“泻有余,补不足”,调整阴阳平衡成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泻有余”之法,是当阴阳失衡时,选择偏盛的一方,泻掉强盛的部分而与偏弱的另一方达致平衡,这是一种向下平衡的消极之法,阴阳俱减损,故仅可用于阳邪实证,否则容易损伤人体的正气。“补不足”之法,就是补虚弱的一方,使其强盛而与强盛的另一方达到平衡,这是向上平衡的积极之法,使平衡的趋势向上,阴阳俱增。

南方人体质偏阴虚,青少年时期容易长俗称“青春痘”的痤疮,很多人不懂得滋阴潜阳之法“补不足”,用滋长肾水来平抑火气,而是长期喝“凉茶”泻火,既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又损伤了宝贵的阳气,使原本需要旺盛充沛的阳气发育成长的身体得不到充分的滋长,最终影响了体格的健康成长。

关于表里的治则,《灵枢》五色篇曰:“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为何采用这个治则呢?《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热生于内,俱由阴虚、阴盛所致。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又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則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临床常用于虚实证的治则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引而伸之又有“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操作方法。

至于寒热之证由,《灵枢》调经篇曰:“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末传寒中。”《素问》调经论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热,故外热……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系统阐述了寒热的形成机理,因而有“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治则。

《神农本草经》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是本草药物治疗寒热的准则。本草药物的药性有寒、凉、平、温、热,又称“五气”,亦即太阴、少阴、阴阳平和、少阳、太阳之别。寒凉药治疗热病,温热药治疗寒病,药性平和之药和脾胃,并拢络同一组方内的其他药物。

临床治疗阴极转阳的格阳证时,不能泻其阳,否则危及患者性命。同样阳极转阴之证亦不能泻其阴。

除了本草,其他常用的治疗手段亦可使阴阳达致平衡,如刮痧、针刺可以泻火而不伤肾阳,艾灸可以助长阳气。武家提倡“静生阴,动生阳”之法平衡阴阳,以时间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滋养阴津;通过阳光下的户外运动增长阳气;运动出汗使里实证发表,表证随汗而出;气下沉者通过引体向上的动作逐渐引导气向上行;气逆上浮者通过练马步站桩逐步引气向下;气不充廓者用掌上压的动作扩张胸阳。

一语蔽之,祛除疾病的平衡阴阳之法应以阴阳俱长为目的。

(未完待续)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阴阳阳气体质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兼加体质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