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对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2017-05-31张鑫王家宝

现代交际 2017年7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城镇化

张鑫+王家宝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已经和信息化、工业化、农业化统称为“四化”,这充分显示了城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城镇化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可利用土地的不断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努力提高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确保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要分析我国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现状,总结出城镇化对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并提出土地承载力适宜性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60-01

一、城镇化

城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但取得成果的同时,势必会对城市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例如大城市盲目且无序的肆意扩张,与城市土地可利用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城市人口增加与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等等。城镇化的发展其实与土地资源是密不可分的,土地紧缺是限制城镇化的主因。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对城市土地承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土地承载力不是单一的耕地承载能力,而是要将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和经济属性都包括进去。所以引用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提出将土地资源承载力归纳为:“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土地自身的多重属性决定着其承载能力强弱,但同时城市多元化综合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保护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

三、城市土地利用

中国的国土资源情况是“紧缺”,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土地利用要可持续地利用和尽可能集约地利用。城镇化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需求日益加大,城市规模超常规发展;城市土地粗放利用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低效,给城市建设及社会经济的快速、高效、稳定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其中生态的可持续性是基础,指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消费不能超过土地自身的承载力,对废弃物的排放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接纳力。

四、城镇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间的关系

探究城镇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就要谈到一个理论,就是资源稀缺性理论。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土地一直处于稀缺状态。不断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对土地用途配比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设用地的扩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用地产生影响。所以,城镇化的发展不应该影响农业用地的发展,应该保持原有的农业耕地总量尽量不变。从而达到农用土地资源的粮食生产承载力稳步提升。

另一方面,中国发展城镇化,追求规模效应是不被提倡的。我们应该注重城市发展的质量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解决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粗放的问题,通过使土地资源的建设承载力和承载质量提高来完成。资源的稀缺性理论指出,城镇化要稳步推进,不能短而快地发展,要慢而稳地使土地资源承载力持续提升,控制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度。

五、提升城市土地承载力适宜性的建议

(一)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相一致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发展的依据,城镇化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等,预测土地需求。必须在同时加快土地市场化步伐,充分发挥地租在土地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的控制作用。

(二)城市土地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

在城镇化进程中,关键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建设用地,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使用量应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第二,土地建设用地应该与城市土地产业结构相协调。在城市建造的过程中,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部就班地实施建设,促进效能最大化。使城市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实现城市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

(三)注重城市边缘耕地的保护力度

在耕地保护方面,我国有相关的基本国策,“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使农村土地得以被保护。这里政府的职责主要包括:第一,努力调控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需求与农村土地利于减少之间的矛盾。让农村土地得以有效利用的同时,避免农用耕地的建设,并且让城市土地更加集约合理地被利用。第二,尽可能让耕地占补平衡,将城市中难开发的备用土地进行复垦和整理,并且努力使耕地的糧食生产能力得以提升。第三,政府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调整种植结构。

(四)提高城市土地生态承载力

制约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就是城市土地生态承载力,所以要想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构建“宜居性”城市,必须使城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得到提高。这里就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绿化面积。

参考文献:

[1]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6):641-647.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城镇化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在土地利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的应用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西咸新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建设初探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景颇族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征探析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