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貌》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2017-05-31仲剑峰
仲剑峰
《谈礼貌》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全文语言简练,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少量说理文,旨在让学生对说理性的文章有个初步了解,为中学学习更多、更深的议论文做好铺垫。说理文是以阐述观点、论证说理为主的,因此,其教学应依据文本体裁的特点,重思重理,让学生用既有经验观照议论或表现的主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
针对如何研读《谈礼貌》一文,笔者尝试从学科特点、文体特征、儿童学习与生活经验等角度,将文本置于整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说理文体系中加以观照,仅供参考。
一、言之有理:观点明确,说理有力,感知思维的结构
苏教版教材中共安排了五篇说理文,分别是四年级上册的《说勤奋》、五年级上册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五年级下册的《谈礼貌》、六年级上册的《学与问》,以及六年级下册的《学会合作》。从五篇文章看,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的“理”,学生在以往所受到的教育中,都已基本懂得。所以,理解课文观点的正确性不应是这些课文教学的重点,而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
《谈礼貌》一文从提出观点,到举例论证,再到结尾部分简洁有力的总结,整篇文章行文流畅,结构完整,“理”贯穿于全文。立论部分,作者开宗明义,以古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引出自己的观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比学生已有学习经验,《说勤奋》一课是以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观点,而《滴水穿石的启示》则是通过一种大自然景观来阐述观点,三篇课文的立论方式都有不同,教材的编排意图也正在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本课说“理”的特点还在于,在举例论证部分都采用了“叙事+说理”的相同结构,三次说理分别采用了引用俗语“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运用修辞和关联词语的不同表达方法,让读者明白: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礼貌待人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同中求变,步步深入,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路,领会其观点,并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出“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的结论。作者思维的结构性的表达,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感悟、发现、内化,并尝试运用。
二、言之有据:选材典型,论证通透,体悟思维的抵达
说理文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利用有效的事例充分佐证自己阐述的观点。《谈礼貌》一文大量篇幅就放在了所列举的典型事例上,通过“问路”“踩裙”“刮脸”三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来论证学会礼貌待人,恰当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意义。事例中有不少感性材料,诸如人物的言行描写等,是学生在阅读时比较感兴趣的。但是说理文注重用推理、判断等逻辑来论述自己的观点,选用感性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对自己观点的支持,因此,教学时不应把侧重点放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而要重点让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材料,精准说理的。
教学《谈礼貌》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个事例的异同,体会作者选材的典型性。相同处1:例证选择的都是中国的事例,那是因为作者提出的观点是“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相同处2:三个事例都重在写人物的言行,所谓“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一个人是否礼貌,大多表现于他的言谈举止;相同处3:叙事都比较简洁精当,作者在叙事时更注重事与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事例1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岳飞与牛皋问路时对老者的态度,以及他们问路的不同结果,这就对应了“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观点。另外,在“叙事”与“说理”之间,作者运用了“这正如”“可见”等提示语,这些词语通俗易懂,使得事实与道理之间自然衔接,增强了说理的逻辑性。教学时,这些“语用”训练点都应给予充分的关注,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使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部分有关“礼貌待人”的叙事材料,让学生学着课文“叙事+说理”的形式练习改写。选择合适的例子,用简练的语言叙事,并尝试抽象概括出藏身于例子背后的本质。如何让“叙事”抵达“道理”,这是学生需要提高的“语用”能力,是教学中的难点。
作者在选材、论证的过程中除了有相同的地方,还有不同之处。比如人物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物的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事情发生的场景也不同,等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作者的选材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根据中心观点,深入剖析后的慎重选择,从而增强例证的说服力,使得论证变得更加通透。
三、言之有序:组材有法,行文通畅,探寻思维的逻辑
从《谈礼貌》一文在整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编排位置看,在学习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两篇课文的基础上,仅仅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说理文的“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特点,这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努力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借助文本培养他们更为宏观的、全面的、联系的、缜密的思维能力。
纵观整个篇章,与《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两篇课文相同的是,《谈礼貌》一文也分为立论、例证、总结三个部分。但从举例论证这部分的材料安排看,三篇课文却各有不同。《说勤奋》是通过天资聪颖的司马光和基础较差的童第周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滴水穿石的启示》则是通过古今中外的几位名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讲述孜孜不倦,取得成就的故事,并以雨水這一反例,论证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重要性。那么,《谈礼貌》一文所举的事例,作者又是如何组材的呢?通过比较选材的不同,我们发现,作者在材料安排时首先体现了从古到今的特点。其次,三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即当自己有求于人时,无意中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别人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时,为我们阐明了礼貌待人的重要性。作者的说理是层层递进的,因此三个事例之间的顺序,不能随意调整。教学时,我们可通过板书或做笔记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将其思想、问题及相关信息进行表征。
鉴于以上思考,本课教学我们可以围绕“《谈礼貌》一文中的举例论证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一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领会、概括、分析、比较、勾连、评价、运用等思维过程,进一步体会说理文在叙事中说理的特点,感悟叙事与说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感知说理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组材的有序性。在体悟“理”的过程中,发现思维的结构美、通透美与逻辑美,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理性度。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