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着力点
2017-05-31谢兰香
谢兰香
【设计初想】
《钱学森》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人风采”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名人的爱国之情,学生从字里行间能够真切感受到文中人物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中指出:“语文直觉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多样的,是以‘悟为核心的。其形态和特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五悟:领悟、顿悟、感悟、觉悟、醒悟。直觉思维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思维向语言转化。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都与直觉密切相关,其实质也是一种‘言意共生的行为过程。”本文的情感目标——“从字里行间真切感受赤子深情”,就是一种“悟”的过程。
鉴于此,笔者设计了“读其言,品真心”“观其行,悟真情”两大教学活动。通过第一个活动,品味人物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思维互动,感悟强烈的爱国之情;通过第二个活动,观察人物行动,体会回国决心,进行思维碰撞,感悟赤子之心。
【设计思路】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起源于问题情景。”也就是说,思维与客观事物密不可分,离开了问题情景,思维便成了无源之水。问题情景为思维提供了进行间接和概括反映的着力点。
对于本课的教学,可以创设哪些问题情景,让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在问题情景中自然流露呢?让学生能在问题的“直觉”之中感悟中心呢?对此,笔者准备从两大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品悟情感。
第一个问题:自由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画出钱学森说的话。读一读,思考: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从他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抓住钱学森的两句话,让学生进行品读感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主人公进行对话,由“言”到“意”,使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激发。
第二个问题:自由读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并以此问题为中心,追问:对于这样一个人,美国会怎样把他留下来呢?再补充钱学森的回国之路,让学生直观其行,感悟其情。
两大问题统领整个课堂,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找到了情感的迸发点,找到了思维的着力点,进而品言、观行、悟情。
【教学设计】
一、揭题引入
二、品读语言,感悟爱国情怀
(出示活动一内容)
活动一:读其言,品真心
1.自由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画出钱学森说的话。读一读,思考: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从他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小组活动:
(1)组内交流上述问题。
(2)反复品读,将感受融入其中。
1.小组活动,教师深入到小组倾听、指导,参加讨论,侧重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来体会。
2.全班交流。
出示句1:“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抓住此句中的关键语句来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并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朗读来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师生同唱。
出示句2:“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从“日夜盼望”“终于”“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等,再结合留学生的话,可以看出只要祖国需要,钱学森愿意放弃一切,为祖国建设出力。
无论在哪儿,钱学森都心系祖国,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我们再来品读他的肺腑之言,感受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从“应当”二字你又读出了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板书既具有共性又能为中心服务的回答。)引读:
正是因为——,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正是因为——,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正是因为——,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
过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这就是他作为一个炎黃子孙的真情流露。
但是,想要回国就这么简单吗?钱学森的回国之旅又经历了什么?
三、看回国之旅,体会爱国情深
(出示活动而二内容)
活动二:观其行,悟真情
1.自由读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
2.小组交流:美国政府不让钱学森回国的原因。
1.小组自由活动。
2.全班交流。
(1)过渡: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呢?
出示:“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从一个“绝”字中可以看出钱学森想要回国的事根本没有可商量的余地,是坚决不可能的。
补充:一位美国作家也曾经说:“以钱学森所掌握的国防高科技,岂止抵五个师的兵力,他简直是可以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由此可见钱学森的价值所在。
(2)答疑解惑。
重点疑问:钱学森是怎样行走在漫漫回国之路上的呢?
学生发挥想象,尽情发言。
相机补充有关钱学森艰难回国之路的资料。
总结:历经五年的时间,钱学森终于回来了。他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观看成就,追忆钱学森
1.观看有关钱学森成就的视频。
2.过渡:看了这些,我们的耳畔仿佛又回响起钱学森那朴实无华的话。再读钱学森所说的两句话。
3.图片解说:然而,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06分,这位用他的一生为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离开了他奉献了一生的航天事业,离开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
(1)练习写话:此刻,我们多想对钱爷爷说——
(2)全班交流。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钱学森!让我们把这个名字铭记心间——钱学森!
播放“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钱学森的颁奖视频。
【教后反思】
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中有以下两个观点:一是强调教师应站在引发思维的主导位置上。在整个思维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思维的排头兵,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则是教师手中的指明灯,使学生的思维有既定的路径走向。个性思维是这条主干上的分支。二是学生在参与问题的解答上依然享有主动权,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思维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跳跃。结合观点,设计《钱学森》一文的教学时,笔者用两个大问题引领整个课堂,为学生思维提供着力点,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既定的方面发展——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答,抓住重点词句去诠释问题,从而品读出其情感所在。有了问题
这个着力点,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也不会偏离
方向。
教学效果不错,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探寻中得到了发展。在其中一个问题“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的解答中,有的学生从美国政府蛮横的角度作解答,有的学生从钱学森的价值方面作解答,更有学生从当时的时局等方面做深入探讨,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语文能力也得以提高。
我们应以冉正宝的观点作为自己反思课堂教学的依据。拓展学生思维角度的关键在于从问题入手,但又要跳出问题本身,跳出一般经验,让学生打开思维,与生活相拥,与社会相融,与时代相知,把问题想宽、想深,真正让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着力点。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