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信息环境下的犯罪预防

2017-05-30顾雅洁

大东方 2017年10期
关键词:犯罪预防熟人犯罪

顾雅洁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同时伴随出现的新的犯罪形式、犯罪数量、犯罪方法及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犯罪是伴随人类社会存在而存在的一种正常的社会形象,对于犯罪的消除仅靠打击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有效的犯罪预防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犯罪预防由三大预防模式支撑,即司法预防、社会预防和情境预防。司法预防强调对人的控制和改造,是惩罚犯罪人、预防其再犯和威慑潜在犯罪人使其恪守规范不敢犯罪的预防方法。司法预防从总体上讲对重新犯罪的影响微乎其微。社会预防理论认为,犯罪的根源是社会的一系列弊病,其犯罪预防应从社会本身所存在的种种弊病的解除上制定整体性措施,社会预防强调通过社会制度的改良,从根源上消除人们犯罪的想法。但社会发展或社会变革又都表现为一个比较漫长的进行过程,因而社会预防措施在短期内效果并不明顯。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这两种传统模式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和犯罪率的急剧增长,致使务实、高效的情境预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犯罪的情境预防理论起源于英国内政部的犯罪学研究,研究证明通过减少犯罪机会可以减少犯罪。情境犯罪理论中对特定的高发性犯罪,是通过对微观环境进行设计、管理或控制,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的方法,实现减少犯罪机会和犯罪收益,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针对目前电子环境下犯罪行为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丰富有关人的各类电子信息的行为痕迹分析发现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因素,并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通过电子信息环境情报分析,实现有效的犯罪预防。

在情报资源共享环境下的犯罪行为分析是进行精确侦控,并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警务管理的根本。美国 “9.11”事件发生后关于安全状况的评估被分为五个等级。犯罪行为分析模式下的预警机制避免了粗放型警务造成的严重警力资源浪费现象。

一、通过行为轨迹分析,建立社会智能眼的监督防控

本理论建立在电子眼等被动电子行为分析的基础之上,社会智能眼的社会智能监督防控是通过公共数据将行为轨迹视为网络上的一个点,每一个行为节点都设置有条件监控和行为轨迹分析,以此建立社会智能眼监控预防理论。这一理论的基础是社会预防理论和新闻记者简雅各布斯于1961年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提出的“街道眼”理论。社会智能眼是在增加社会安全感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分析建立多种行为预防模式,增加社会现代管理设施的防御措施,突破了单一的社区模式。

二、建立网络防卫空间犯罪侦控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网络防卫空间,建立快速便捷的网络空间报警交互窗口模式,这一理论来自于建筑师奥斯卡纽曼于1972年提出的“防卫空间”概念。网络空间的有效犯罪预防应通过虚拟空间的现实管理,减少匿名空间,增加警用木马等技术的应用,建立一种虚拟监控模式和理论。

三、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熟人社会犯罪预防

这是基于虚拟社区建立的熟人社会。在原有的村镇,欺诈行为很少发生,人们生活在亲戚邻居的模式下,熟人社会中的行骗要受到良心道德和熟人社会的排斥。而现在人口流动大,居住在小区的居民来自各地,互为邻里却不往来,这种陌生人的社会关系模式促使了各类诈骗案件的发生,也诱发了多种犯罪,即使犯罪发生了也由于邻里之间互不熟知而不去相助或不敢给予帮助。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起熟人社会关系,用熟人社会的大众眼睛进行犯罪预防。本理论是在杰弗瑞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启发下,结合现代电子环境、信息技术与公安工作整合而提出的。

研究犯罪预防的落脚点应该是如何阻止犯罪的发生,而不是犯罪如何发生。应在研究具体犯罪的情境后,选择合适的犯罪预防手段。从犯罪分析到犯罪预防是一个大系统,犯罪防控的主要途径是从犯罪诱因、犯罪构成要素和犯罪过程入手,着力解决防控的实质问题,而不是纠结于现象与症状的问题。电子信息环境下公安机关的犯罪预防研究应根据法律赋予的職权,为减少和预防犯罪而采取各种专业性的防范措施。各种犯罪预防措施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都应以犯罪现状、犯罪原因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进行犯罪预防研究。

猜你喜欢

犯罪预防熟人犯罪
学校生态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犯罪预防研究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Televisions
和熟人相处之道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预防进路——以新型政商关系为视角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情境犯罪预防本土化研究进程及展望
PPP项目常见犯罪预防
什么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