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奇幻森林》看电影如何重构文学经典

2017-05-30崔婷婷于中华

大东方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

崔婷婷 于中华

摘要:2016年上映的《奇幻森林》由乔恩·费儒执导,改编自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小说《丛林之书》,影片借助强大的CG特效、众星云集的配音及扎实的改编内容,生动再现了“狼孩”莫格里同丛林动物之间的爱恨情仇。该部电影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导演乔恩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对原著主题内涵的重新解读、对主人公同动物关系的精准拿捏,以及运用现代科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呈现。

关键词:《奇幻森林》;文学原著; CG特效;人与自然

电影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彼此相互促进,文学是电影的基础与源泉,电影是文学的拓展与深化。依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往往具有更广阔的受众范围和更浓厚的艺术特色,一方面电影导演常常借用多种拍摄手段和技巧,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叙述视角和结构的重构更能反映导演自身的艺术底蕴。乔恩·费儒作为近些年美国大热的商业片导演,不仅对电影特效技术了解甚多,而且对当代的热点话题—人与生态的关系把握准确。本文从影片的主题和技术两大方面探讨《奇幻森林》如何重构文学经典。

1.主题内涵的此消彼长

(1)隐退殖民色彩,强调生态和谐。小说作者吉卜林在文学评论界以“帝国号手”著称,他的殖民思想体现在其各种体裁的作品中,《丛林之书》也不例外。由狼抚养长大的莫格里,虽具有动物的习性,但却继承着人类的特质,他借助自己的智慧,逐渐成为丛林中的统治者。在《丛林之书》中,吉卜林将狼孩描述为一个具有先天种族优势的强者。“林动物是吉卜林笔下的低等民众的化身,而他眼中的高等人物自然就是人类。在“狼孩”故事中,莫格里敢于接触丛林动物不敢接近的红花,而其他动物发现自己不敢直视莫格里的眼睛。通过描述这两点,吉卜林把以莫格里为代表的人类放在高等民众的位置,以供低等阶层仰视”。动物本能地对莫格里的排斥和忌惮反映了印度土著民对英国白人殖民者恐惧又憎恨的心理。

电影《奇幻森林》则有意将小说中暗含的殖民色彩除去。这是因为“文学文本在改编成电影时,由于改编者与原著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历史背景不同,改编者会对原著做一定的修改,使其更适应改编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变现改编者及其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观”。电影于2016年上映,此时印度已摆脱了殖民地的身份。这部作品被搬到荧幕后,欲扩大其受众范围,电影主题更应与时代接轨,所以编剧和导演有意淡化殖民主义色彩。电影突出人与动物如何消除彼此的偏见。

(2)淡化身份焦虑,突出成长危机。翻开《丛林之书》,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在身份认同过程中产生的焦虑:狼群在老虎谢尔·可汗的煽动下将莫格里逐出丛林。回到人类村庄的他同样也被村民视为妖怪。莫格里由此进入两难境地,陷入迷惘之中。这正如作者吉卜林本人,虽然他喜爱印度,但却因其白人身份,不得不回到英国。但在电影中,导演将该身份焦虑问题进行了弱化,有意突出了其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应对人类自身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与统一,如何借助身边的动物伙伴或敌人解决成长危机,实现自我认知。

(3)人性与动物性的矛盾运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强调在一定条件下,主人会具有奴隶的特征,而奴隶却具有主人的性质,这种相互变化要在具有他者的情况下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必须有他者的存在,我们才能认识自己。在莫格里的成长过程中,其身边的动物就扮演着他者的角色,帮他完成自我认知。

狼爸妈扮演着莫格里父母的角色,给予他温暖和关爱;黑豹巴希拉和棕熊巴鲁是人生導师,教导他“丛林法则”。而巴鲁更代表着民主、自由、正义感十足。这些正面形象,是莫格里成长过程中的推力,而电影中的诸多反面形象虽为其人生路上的阻力,却具有更深层次的隐喻意义,在其健全人格过程中最是功不可没。首先岩蟒卡奥的出现预示着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要遇到的诱惑,通过它,莫格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但充卡奥满魅惑的声音让莫格里暂时迷失了方向,幸亏巴鲁将他从中唤醒。巨猿路易王是莫格里的第二个成长危机,它是电影中新增的角色,这个具有夸张形体的猩猩,象征人类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欲望。主人公的劲敌老虎谢尔·可汗,象征着恐惧。人生道路上的恐惧犹如电影中的老虎,它邪恶、强大又无处不在,但只要我们不懈奋斗,那么恐惧,我们终将战而胜之。“文化的使命以及对人性的弘扬并非是对动物性的彻底摒除,而是要保留人性中的动物记忆,实现人性和动物性的生态共生。要颠覆人性/动物性的二元对立,更提醒人类要实现动物的多元存在,因为人性本质上包含了被人类话语排斥在外的动物性身份,人性的本真存在应当回归人作为动物的多元存在”。借助《奇幻森林》,导演展示了他对人性和动物性本质的深刻思考,强调动物作为他者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他对动物的伦理关怀及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正如汪民安在《人、自然和动物》一文中所写:“在我们现代社会,人如果和人很难建立关系,丈夫和妻子很难相互理解,家长和孩子、朋友和朋友很難共同理解,那我们去理解谁呢?我们去认知谁呢?或者说,我们通过谁来自我认知呢?这个时候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2.重构文学经典的视听效果

(2)CG特效下的视觉表现。《奇幻森林》采用了好莱坞科幻、魔幻大片中倍受青睐的CG特效技术。CG特效的运用是指影片本身在真实场景中拍摄并由真人表演为主,同时穿插应用大量虚拟场景及特效。通常的手法是在传统电影中应用CG技术增加虚拟场景、角色、事物、特效等对象,以达到真假难辨,增强视觉效果的目的。而我们今天要提到的CG电影是指整部电影中所有的视觉产物,全部由计算机生成的CG动画或CG图片所构成的影片。电影《奇幻森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这种视觉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搬演至银幕上,其视觉效果的重要性已远超内容本身。这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小男孩自己在表演,而全部的丛林世界和动物形象,均由电脑CG打造而成,为观众呈现了栩栩如生的丛林猛兽和奇幻的森林世界。技术人员对黑熊、棕熊和狼的动态捕捉,尤其是行走、奔跑和搏斗的动画都渲染的非常到位,整个丛林场景,大到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小到雨滴打在一只青蛙头顶上的水花,都令人过目不忘,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灯光的使用往往在电影中具有微妙的作用,影片中莫格里解救小象时灯光的安排最为独具匠心,而这段人象情缘,导演在电影开始时便做了预设:当莫格里第一次遇到象群,向这些森林之神行跪拜礼时,走过莫格里身边的小象别具深意地回头望向莫格里。而在影片结尾,这只小象不幸陷入深坑,莫格里用他的智慧救出小象,本是黑压压的天空突然变得光芒四射,而这光正好笼罩在莫格里头顶,此时他骑在大象身上,宛若一位带有智者光环的神明,这光环一方面象征着他的智慧,一方面代表他被丛林之神大象所接受,同时也预示着他与其他动物和谐共存的场景即将到来。

(2)配音和背景音乐的听觉盛宴。在电影的配音方面,电影采用的是超豪华明星阵容。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沃肯为猩猩路易王配音;女星斯嘉丽-约翰逊为岩蟒卡奥配音;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露皮塔-尼永奥为狼妈妈配音;奥斯卡影帝本-金斯利为黑豹巴西拉配音;喜剧老戏骨比尔-默瑞为棕熊巴鲁配音;伊德瑞斯·艾尔巴为老虎谢利·可汗配音;吉安卡洛·埃斯珀西多为狼爸爸阿克拉配音。这些大牌明星为片中的动物角色倾力献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这部电影的关注度和吸引力,这也是电影成功的原因之一。尤其需要指出,电影中选择女性为岩蟒配音,一改原著小说中岩蟒的男性角色,拓展了“诱惑”的内涵边界,从而使岩蟒这一形象更加生动可感。

在音乐应用方面这部电影改变了吉卜林原著的阴郁基调。同样是讲述印度森林中一个被狼群养大的孩子莫格里的丛林冒险之旅,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穿插了莫格里在丛林之旅中和動物相处时所表演的风格不同的歌舞。比如,影片呈现莫格里和巴鲁在河边嬉戏打的场景时,播放了《生活必需品》,欢快的节奏衬托出人与动物相处时的和谐愉快场面;在岩蟒卡奥讲述莫格里的身世及其与老虎的恩怨时,卡奥演唱了《相信我》,其诱惑嗓音将主人公置于危险之中,带动了观众的紧张情绪。此外,当巨猿路易王引诱莫格里说出“红花”的秘密时,路易王演唱了《我想变成你》,这首歌将它的野心呈现在观众面前。音乐的使用不仅让这些活灵活现的動物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而且有利地渲染了气氛,推动了影片情节的有序发展。

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有赖于它能否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语境下被重新阐释,乔恩·费儒勇敢地打破常规,摒弃先前探讨殖民主义和身份危机的陈词滥调,融合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挖掘《丛林之书》中潜在的生态思想,通过展示主人公成长过程中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和统一,突出动物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重要作用,进而将人与动物置于平等的地位,启发观影人关怀动物。同时为了从视觉和听觉上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创作者运用强大的3D特效和精心制作的背景音乐,增强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画卷呈现在屏幕之上,不仅满足了受众口味,而且利于观影人领略原著中与时俱进的思想魅力。因此,电影改编应当是对原作有价值的反思和评论,同时也要求改编者批判地看待“改编忠实论”,创造性地将文学经典置于新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下,文字小说和电影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彼此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邝增乾,刘玉红.吉卜林“狼孩”故事中老虎角色的构建与隐喻[J].鸡西大学学报,2015(1):116.

[2]张冲.《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43.

[3]丁林棚.论《羚羊与秧鸡》中人性与动物性的共生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4(2):111.

[4]汪民安.人、自然和动物[J].外国文学,2008(07):86-87.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
浅析宫崎骏动画作品中的环保主义色彩
环境美学在中国:东西方的对话
讨论林业建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性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研究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