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古镇板桥的屯军文化调查

2017-05-30田永红田牛

三峡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板桥文化遗产

田永红 田牛

摘要:板桥军屯始于宋朝,兴盛于明清时期,先后经历了800余年。这给板桥落后山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衣耕技术和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有力地促进了板桥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板桥;军屯遗迹;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1-0090-08

贵州省思南县板桥镇,地处东经10809°9′~108°13′,北纬27°37′~27°44′。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12.3公里,东、南、西三面与石阡县接壤,北面与塘头镇为邻。辖区总面积43.16平方公里,其地貌从北到南形成一个葫芦形,属高山丘陵地带。1992年2月26日,撤原板桥乡、南盆坳乡,成立板桥苗族土家族乡。辖12个村,94个村民组。2014年,撤乡建镇,行政村、组从原有12个村,94个村民组撤并为板桥、和平、郝家湾、南盆坳4个村30个村民组共为3996户15358人。

板桥镇是思南至石阡、镇远的雄关,“屯军文化”在这里沉积深厚,形成了特殊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环境氛围。

一、板桥军屯的历史

板桥军屯始于宋朝初期,延续至元朝与军事密切相关的屯田有了新的发展,兴盛于明清时期,先后经历了800余年。

宋代,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田祜恭作为西南夷番部长官率土内附,朝廷以其为当地(今黔东北及渝东南一带)守官,并让其建立思州政权。板桥为巡检司,属思州,宋王朝在各羁縻州附近,开展了屯田戍守,板桥的军屯历史由此开始。今思南属板桥一带,包括石阡属的朱家坝、艾家坪等地是一大片丘陵地带,有三四千亩耕地,就是宋代的军垦屯田。这里有条小溪河,沿岸地勢开阔,水源丰富,能旱涝保丰收,选择板桥垦荒,一是土地平坦;二是距乌江仅十余公里,往返运输,交通方便。

至今留有“界牌”的地名,原先这里建的山门似的界牌,立有一界碑;界碑是为军地、民地分界线而建;“界牌”地名由此而得。这条分界线,东起板桥小溪河,西至十二山梁,长达六公里之多。沿着这条界线有十多处“界”、“分界”、“军民界”的石碑,每字40公分见方。

元朝,板桥古镇属于思州板桥巡检司,还属思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思州土著首领田谨贤(田祜恭的七世孙)以地降元,置新军万户府,继续在板桥屯军。

元末曾随朱元璋征战南北的孙斗轩,明朝建立后,洪武二十二年(1389)奉命领军开发云南、贵州,因功封为忠翊武勇将军。后到镇远千功坪遣散了军队,朝廷功赏孙斗轩板桥军业一庄,并授以孙斗轩板桥千户之职世袭。随着,孙斗轩带一千二百兵士入住板桥任千户长官,属镇远卫,开垦板桥的前屯、后屯的屯地,明代板桥屯田比原先有所扩展,建制更加完善。所以板桥人将所居住的村寨、山头、关口都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哨、关、卡等命名。

位于板桥街后面的孙斗轩墓,至今尚存,原墓年久有损,清道光十九年(1839),其后裔复修为团坟,竖有牌坊式石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孙斗轩墓志铭》中写道:“公来自山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开辟云贵,领军至镇远卫千功坪遣散军队……圣朝功尝军业一庄,地名板桥,授袭本职千户。”

此为镇远府庠生李文锦所题。孙斗轩的后裔和板桥人有个习俗,每年春节期间玩灯路经板桥,都会到孙将军的墓前祭拜。

现在的前屯孙家院的人们正是明忠翊武勇将军孙斗轩的后裔,有200多人,另有一支后裔迁徙到黔东南州黄平县已发展到6000余人。民国板桥《孙氏家谱》记载:“始祖孙尚志由山东以来派流黔地,至镇远县属(板桥)瓦窑坝,遗流孙氏宗派:天从必尚斗,应守文枝克,宏宗起先仁,可学汉朝万大士。”据笔者考证,从孙斗轩开始的前屯孙家院孙朝猛这支人脉至今已有17世。即:斗轩——应绍——守礼——文元——枝茂——克成——宏儒——宗尧——起甲——占先——复仁——可敬——学宽——汉卿——朝猛——孙飞(万字辈)——文中(大字辈)。

据孙斗轩15世孙、现龄61岁的板桥前屯孙家院居民孙朝猛说,与孙斗轩将军一起开发云贵来到板桥的还有另外的三位将军,合称“四大将军开发板桥”,分别是孙尚志、余增寿、吴廷用、周将军四大将军。其中孙尚志是孙斗轩之父,他与孙斗轩只能统称孙将军,孙尚志随孙斗轩到板桥住下来后,去山东老家接夫人到板桥安家,不幸病死途中,葬于山东。而余增寿、吴廷用姓名都十分清楚,但没有坟墓、后裔现存的资料来证明。

这与孙斗轩将军墓在同一座山上的另一座将军坟,传说是“周将军”墓。这是一座生基坟,即为“周将军”生前就修好的,过世之后,后人为其安葬的地方。古墓原来立有一块方碑,与板桥当地的3镶碑或5镶碑不同。显然,透露出“周将军”及其族人与板桥原住居民的不同。印象中立方碑的人,一般生前都有一定的地位。

清朝,板桥古镇属于镇远卫板桥千户巡检司,仍沿明制。板桥古镇达到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文化繁荣、经济发达。

板桥古镇附近及周边的屯堡,一般是在独立的山顶上,充分利用山顶周围的悬崖峭壁、就地取石方和山顶上茂密的森林,再稍加垒砌巨大石块修建、类似城墙的防御工事。屯墙一般由石头砌成,高度在4-5米不等。与一般的城墙一样,要有防备攻击的足够高度。只留一道或两道卡门,有专人值守、站岗放哨。这样的屯堡十分坚固、险要,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诸如现存的屯堡还有马头山屯、曾家坡屯、板桥屯、全安屯、茶罐屯、孙家院营盘、毛坝屯、郝家湾凤凰山屯等十多个。

二、板桥屯军文化的遗存

当我们今天走进板桥,看见一坡坡砌得井然有序、堡坎高高的梯田,那就是当年军屯士兵们在丘陵脚下凿石开田的遗迹,可以明显看出,是丘陵脚下劈出的石块推到前面砌成石坎,再填上土后形成的一块一块的良田,附近土著百姓也纷纷效仿。所以板桥一带到处都有石块砌成的大田。军屯士兵们,不仅对开辟这里的耕地作出了贡献,更给板桥落后山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这有力地促进了板桥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屯军带来板桥曾经的兴旺

经过明代的大开发,板桥引进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工艺、商业经济以及文化艺术,在清代则得到了更大发展,遂成板桥一时文风鼎盛、商业繁荣的景象。

如果说军民界牌、孙将军墓、众多屯堡、军民界牌等都是板桥自宋以来作为一个军事重镇的证明,而众多的榨油、碾磨、印染、铁器、编织等作坊,十分发达的粮油棉等农业,以及众多商会、商贸场所就是明清时期板桥作为一个经济重镇的证明。百业兴旺、经济发达、市场繁荣,衣、食、住、行在此都可以得到满足,使板桥俨然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王国,是一个耕战经济体的典型代表。

在板桥今天的后街,仍有许多围有石墙的田土,分布在蔡家巷子、彭家巷子、陈家巷子、艾家巷子、金家巷子等处。这些带有围墙的田土起初都建有房子,房子之问的巷道,就是各种商品的交易市场,这样或因商品名称命名,或因居民住户姓氏命名,在板桥后街有一条巷子,是以前板桥专业制作、出售金银首饰的几户人家居住,所以称为“金家巷”。以前有几家制作金银首饰的人家,本身就说明了板桥古镇规模不小,也说明了古镇及周边的富庶,需要有几家金银首饰供应商来满足旧时板桥人的首饰需求。板桥的金银首饰的市场容量已大到经足以保障几家首饰加工商的生存空间。板桥的富庶与繁华以及这金家巷子的名声,随着各种工艺精湛、富丽堂皇的金银环佩的输出,而响彻在黔东大地。而板桥古镇那时已经延伸至今天后屯栏杆土一带。而今天的“栏杆土”,就是以前板桥古镇的一个买卖“栏杆”男女服饰配件的专业市场,“栏杆”是过去这一带男女服饰尤其是土家族服饰面前做装饰的一种花纹,做出的衣服称栏杆衣。由于“栏杆”在该地成行成市、十分繁荣,就将该处市场所在地命名为“栏杆土”。

除了后街有这些带有围墙的田土外,在中场坝现在公路两侧的许多田土中,也不时会挖出一些瓦片之类的东西。据当地的74岁农民孙昌佑说,这些地块也曾经建有房屋,也是因同一场战火而毁掉了。该地段之所以称中场坝,确实是因为在以前的它是板桥古镇的中心而得名。

古镇中街以下还有一条较大的巷子称为“横街”,这“横街”一直延申到今天的郝家湾、回龙桥一带,“横街”的地名本身就说明了以前的板桥有若干条街。

板桥古镇人口众多,生活污水也多,加上春夏洪水泛滥,严重影响乡民的生活、生产和生意,为排泄中场坝的洪水、污水,政府还特意修建了一条贯穿古镇地底下的排水渠,将污水、洪水排泄到回龙河。

这些遗迹和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出原来的板桥,是西北起后屯栏杆土,东南至回龙桥,东北起寺背后,西南至孙家坳吴家、南山沟曹家一带。一个庞大的古镇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眼前,绘制了一幅清明河上图似的繁荣的板桥古镇复原图。

军事移民的不断增多,古镇规模迅速扩张,社会不断发展,各种需求急速扩大,给板桥带来了无限商机,一时商贾云集,商贸兴隆,来自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客商,云集板桥、开展贸易。经济的大发展进而促进文化的繁荣,民间殷实大户纷纷兴建私家大宅院,各地客商也为交流行情、沟通乡情、商议族事、转运货物,纷纷修建了各种同乡会馆,或称商会。四寺八庙与古屯堡群、回龙桥、将军坟、郝家弯清代建筑群等一起向世人昭示着,板桥在明清时期,社会的极大发展、经济空前繁荣、古镇十分繁华。

这些赚取了丰厚利润的客商,由于经常在板桥做生意,有时长时间也来回家乡。一同来的商人需要交流行情、探讨生意、联络感情,于是就有了集会的需要,因此,集资修建了众多的会馆,即著名的“四寺八庙”:迎恩寺、白云寺、朝阳寺、古佛寺合称“四寺”,万寿宫、川主庙、龙王庙、禹王宫、黑神庙、行司庙、关帝庙、城隍庙则合称“八庙”。可想而知,旧时板桥的文化之繁荣、四寺八庙香火之鼎盛。这些并不是板桥过去宗教的繁荣的直接原因,更大程度上是板桥经济文化繁荣的见证。实际上,万寿宫是江西会馆、川主廟是四川会馆、禹王宫是两湖会馆、黑神庙是河南会馆、关帝庙是山陕会馆等。

(二)郝家湾古寨是板桥屯军的缩影

郝家湾位于思石公路沿线的板桥镇境内,本是一个偏远的山寨,因明代从山东迁来郝姓人家在这里居住,故名为郝家湾。郝姓源出于入黔始祖郝增,随同朱元璋的忠翊武勇将军孙斗轩“平南”部队入黔,创居镇远县地。自本良祖迁于板桥屯军马头山,再迁郝家湾。他们先是以屯军的名义参与了板桥的屯田工程及屯堡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的郝家湾屯堡古寨,随后,他们建成的屯堡古寨也与整个板桥一样,遭到同样命运,只是到了道光年间,因郝朝相的独具慧眼,在原来屯军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恢复了当年的郝家湾屯军文化形象,接通了明代600年,甚至宋代至今800多年的板桥屯军文脉。

郝家湾地处喀斯特地区,多山多树,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其石材薄厚多样,硬度适中。郝家湾人选择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那是为生存而作出的明智决定。村内民居平面大部,呈规则布局,依山就势,坐南朝北,负阴抱阳,形成前低后高,两边高中间低的双拱曲线。村寨后山斜坡上郝氏族开垦的百亩梯田,为郝氏家族创造了农耕经济时代的安居生活。源自山腰地下涌出的泉水,四季不涸。泉流成溪,经过后坡田地后被人工砌筑成长约800米的沟渠,呈S型穿寨而过,旁立百余座石砌院落,经纵横交错的青石小巷连接,使村寨的布局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八卦,似生生不息的世外桃源。

郝家湾平面布局以一条主巷道和多条支巷道,将各家各户连成片,形成城堡式的结构。各支巷道只有一个口通往主巷道,构成“关门打狗”之势。民居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及结合本地土家族的撮箕口似的吊脚楼的特点,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结合特定环境的需要而加以改进成全封闭式的格局,从撮箕口式到城堡式到石巷纵横交错连结体式。在各种式样的独立庭院中,院坝不仅是家庭活动、打晒粮食的场地,更是防止进犯敌人纵火的措施。除此,郝家湾每户民居后面还设有逃生的后门,连接一条主巷道,直通寨子后面山的凤凰屯。郝家湾人的建筑观念,把防卫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从某一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朱元璋“深挖洞,广积粮”的战略思想。

居民建筑分龙门、正房、厢房,龙门成“八”字型,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等装饰品。正房高大雄伟,在木制的窗棂、门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民居为八卦布局,亦被誉为“石头山寨,风水民居”,古寨山青水秀,素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仙境之称,古寨依山傍水,民居、石阶、石墙、石院、清泉、明渠、河塘、古墓、石刻等错落有致,石巷幽深,巷巷相通。

(三)要塞屯堡遗存

自宋以来,大批朝廷军队来到了偏处一隅的板桥,他们除了带来当时朝廷的政治目的外,也带来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明军的来到,正如板桥74岁的孙昌佑说,孙斗轩将军没来之前,板桥还处于刀耕火种,孙斗轩将军除了带来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外,还从镇远买来了许多耕牛,从此,板桥人民才有牛耕农业。并且命名都用“屯”来命名。板桥就有前屯、后屯,周边还有石阡县属的本庄屯、大屯、老王屯、丁杨屯等。

板桥自古就是一个军事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宋置千户所,住屯军千余,元增设板桥巡检司,明沿袭。占领了板桥,也就控制了南去石阡、镇远,北去文家店、乌江、塘头、思南,西上龙塘、本庄的各个要道。是一个方圆几十里的交通枢纽,为一方锁钥咽喉之地。无论明代几大将军开发云贵的军屯时期,还是清代号军起义当地老百姓自卫,抑或是近代的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长征途径板桥的时候,国民党湘、黔军以及地方民团在各个屯堡驻扎,对由北向南的红军严防死守、进行围堵,板桥的屯堡群俨然成了湘、黔军以及地方民团的马基洛防线。

板桥古镇自宋以来,作为黔东北重要的军屯之地,为此,修建了众多的屯堡。沿镇远至思南的古道,一路上都可以看到这些十分显眼的屯堡。一个小镇要驻防千多人的军队,既要进行有效驻扎和防御,还要进行有效的农业生产。可见屯军的管理十分严明有效,这些“筑石为屯,筑土为堡”的军事屯堡,当地人称为“屯”或“营盘”,就足以说明之。这也充分证明了板桥古时作为一个黔东北的军事重镇、军事基地、千户屯兵、一方粮仓,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明代军垦屯兵时期,板桥作为军事要塞。为了防卫板桥,垒筑的这些屯堡就构成了一个完善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可以东西呼应,南北守望。以保板桥众多驻军、乡民、军产和文化设施的安全。后来清代或民国时期乡民躲匪,只是充分利用了先民们修建的这些防御工事。

板桥古镇附近及周边的屯堡,一般是在独立的山顶上,充分利用山顶周围的悬崖峭壁、就地取石方便和山顶上茂密的森林,再稍加垒砌巨大石块修建、类似城墙的防御工事。屯墙一般由石头砌成,高度在4-5米不等。与一般的城墙一样,要有防备攻击的足够高度。只留一道或两道卡门(屯堡进出用的门),有专人值守、站岗放哨。这样的屯堡十分坚固、险要,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诸如现存的屯堡还有:

(1)板桥东南路——马头山屯:从石阡进入板桥,这里的古道是必经之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是自己的人,骑马到此,马累了还可以换马骑,继续赶路,这里专门住着养马人家,叫换马驿,至今到了这里,还可以看见一眼形似格当的格当井和两棵饱经沧桑的古树,耸立在井旁,一棵是梨树,一棵是檬树。当地70岁的村民王政常指着马头山向笔者介绍道,马头山的两座屯堡,紧挨古道一旁的为一座,对着该座的梅家山头还有一座。他说,马头山屯堡是板桥的东边门户。并守卫着马头山村寨的平安以及山下构塘坝的千亩良田。屯堡雄居山顶,固若金汤。沿古道而下,约几百米就到了屯脚。再沿着一条小路攀沿而上到达屯堡卡门,即可以领略古堡雄风以及屯下无限风光。

看到这些残垣断壁、巍巍依然的古屯墙,宛若到了边关。号角声已经呜咽,撕杀声犹在耳鼓。绵延的古屯墙壁,还在那里守卫着板桥的安宁。在古屯石墙上,你还可以看到许多巨石上带有钢钎凿制、灌装火药的药孔,那是先民们见到边患无穷、匪患不尽,为保一方平安,也要把这坚硬的石头凿穿、打破、垒起来。看到这些耸立着的高墙,不由想起狼烟四起的年代。而烽煙消散后,屯堡下又是一片宁静、繁忙的农耕景象。

梅家山头的古屯,是马头山姊妹屯的另一座,与马头山小学背后的古堡相呼应,构成一组姊妹屯。后来有一梅姓人家居然搬到上面去住,在这和平的年代,古屯除了帮助主人家少修一道院墙外,就是带来几分安全感。

(2)板桥东路——曾家坡屯:距离马头山屯堡不远的南边曾家坡村寨附近也有一屯。从建筑风格来看,这个屯应该是宋代就开始修建的,屯堡内如今还有许多柏树,十分茂密,由于在里面屯石砸死过人,所以,显得十分神秘,也因此而保存得十分完整。

曾家坡屯自古以来是板桥小溪河东岸靠南的一座重要堡垒,它防御着板桥的东北面,守卫着曾家坡、任家寨等几个大村寨以及千亩良田的安宁和富裕。

(3)板桥镇中——板桥屯:板桥屯是距离板桥古镇最近的一座屯堡。在板桥古镇的周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了10来座屯堡拱卫,由此可见,其位置的重要性,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里是千户巡检的司令部、指挥中心,以指挥调度四面的各个屯堡,以协调各方联合抗敌作战。即使四面的各个屯堡都相继失守陷落,板桥屯也还有这最后一道屏障,以赢得时间,争取增援,可以重新夺回失去的屯堡。

(4)板桥西北路——全安屯:隔着一个中场坝,板桥古镇的另一座古屯堡——全安屯。该屯是板桥古镇屯堡群中最大的一座,可以容纳上千人。屯堡四周用巨大的石块垒砌,屯由多层组成,可以层层设防。

在清代咸同年间,白号军在鹦鹉溪起义,首先攻进思南府城,然后,向石阡进军,途经板桥需要大户人家出钱出粮,大户人家不愿出钱粮,就煽动老百姓对抗白号军,并且要狭群众,舍近而求远,争相到全安屯上去躲“白匪”,估计白号军兵多势众,人们需要到一个更安全,能容纳更多人的地方。经过激烈的战斗和撕杀,白号军攻破并血洗了全安屯。双方伤亡残重,尸体遍野,血从山顶顺着溪水一直流到山脚,染红了山脚一坝稻田,真是血流成河。

板桥屯太小,地势也偏低,难以作为众多屯堡的中心。而全安屯处在板桥的地理中心,而且规模也最大,紧邻板桥古镇中心(中场坝),理所当然地该为屯堡群的中心。全安屯也依地势修建了上下两层屯墙。

(5)板桥西北路——茶罐屯:自板桥古镇沿着思南至镇远古道向西1公里,就到了宋朝开始修建的板桥后屯之一——茶罐屯。在后屯坝子正中有一高耸挺拔的独立秀峰。茶罐屯有300米高,但地形十分险要,四周悬崖绝壁,人猿难攀,形似人们煨茶用的茶罐,故名茶罐屯。山上古木参天,遮掩避日,再在这独秀峰的悬崖峭壁上修筑屯堡,更是易守难攻。当年,白号军把板桥大多数的屯堡都攻下来了,唯有茶罐屯和凤凰屯没有攻下。可见茶罐屯的坚固和险要。

(6)板桥西路——孙家院营盘:这里是明代忠翊勇武将军孙斗轩的故居孙家院后山吗,孙家院就是将军及其眷属当年的故居。前屯的六座古寨之中,最古老的是孙家院。孙家院的孙姓人家以前有很多田产,以孙将军世袭千户的地位,整个板桥都是孙家的田产。只是,后代有些衰落,将大多数田产变卖出去了(孙昌佑说),然而,单就孙斗轩的14代孙(孙朝猛之父)孙汉卿,在七兄弟分家的时候,一家就分到80担谷子的水田,还不包括干地、荒山。可见孙家在解放前一直是板桥的富裕家族。

以前的孙家院,是以现在的孙家院为核心,逐步发展和分支出楼房、三王崂两个古寨。作为将军的孙斗轩及其后裔,自然知道攻防的重要性。所以,在孙家院的后山上也修筑了一座屯堡。600余年后的今天,由于孙家院的人口不多,屯堡没受什么损坏,古屯至今保存比较完好,当地人称营盘崂。

有前后两个卡门,一个设在孙家院的正后面,是上屯最近的一个通道。另一个则设在龙洞坡,这完全是照顾龙洞坡几户人家上屯。两个卡门都是利用天生的两边巨石,加上横石砌就而成,这样的卡门比较坚固,能经受更多、更强大的攻击。

整座屯堡的屯墙大多是利用天然的悬崖、巨石依势而建,实在没有这些天然屏障的地段,则就用巨石垒砌成高墙。石头之问用黄土夯实,这样使屯墙更加坚固。与城墙相似,孙家院营盘也在屯墙上修建了供人站立或防御的台阶,只是没有设置垛口。整座屯堡垒砌得十分稳当方正,可见建设者的良苦用心,完全是把孙家性命安全维系在这一座铜墙铁壁似的军事工程上了。

(7)板桥西南路一毛坝屯:地处板桥古镇西南面,是石阡县龙塘镇到板桥的西南门户。若有敌情,可以与前屯孙家院营盘崂、前屯背后林屯、后屯茶罐屯、板桥屯、曾家坡屯、马头山两屯等相互燃放烽烟,发出警报。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六军团在此与湘军、黔军激战,损失不小,迫使100多名红军指战员到附近的困牛山跳崖。谱写了红军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8)板桥北路——郝家湾凤凰山屯:郝家湾的凤凰山,原名奂香山(因奂香树多而得名),因为是板桥的丘陵地带、峰林之中最高的一座。南望板桥古镇,东望曾家坡马头山、西望后屯十二山梁子。白号军攻打凤凰山屯时,上面的人掀巨石反攻,白号军久攻不下,最后只好放弃。虽然,郝家湾山寨遭受了一些破坏,但是比起板桥其他山寨的损失,还算好得多。如此,我们今天才有幸得以欣赏到郝家湾屯堡完整的风貌。

当然,除了上述那些屯堡外,还有近年在地下出土的文物也證明了板桥这里曾是军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板桥后屯先后出土了东汉时期的两面铜釜和一面铜铣(今存乌江博物馆);釜是军用之物,用于行军煮饭;打起仗来,也当鼓敲击鼓舞士气。同时在后屯还出土一枚刻有“元和足赤”四字、重295克的黄金镯以及一个玉佩,按古俗这应是一位大官达贵为他未出嫁而死的女儿举行的厚葬;而这里当时的大官达贵莫过于驻军之首领。

三、板桥军屯文化影响

板桥民居及其军屯文化,记录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信息,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思想、审美观念和人类以人为本的生存理念及山地建筑的特色。是研究黔东地区历史变迁、建筑科技和生活艺术、军事等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受军屯文化的影响,板桥今天仍有一些历史遗俗保留了下来。譬如神秘而又独特的民间文化活动——“抬甩神”、威武雄壮的龙狮舞表演、含意深刻的龙门建筑和技艺精湛的石刻及编扇艺术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它们集中体现了军屯文化内质和板桥人的崇勇尚武精神。

(一)神秘独特的“抬甩神”

在中原内地,自古以来,菩萨在民间百姓心目中至高无上,三岁孩子都会崇拜,谁也不敢去乱动菩萨;而板桥民间,不仅可以动菩萨,还可将菩萨抬来甩着玩。

“抬甩神”从古至今是板桥民间的重大节庆活动。旧时,板桥街乡有四大庙会组织,“甩神”是喜神,分男女,四大庙会组织就轮流坐庄操办“抬甩神”活动;各庙会又都有会田,其田产专用于“抬甩神”活动的经费。

每年正月十四日是“抬甩神”节的日子;抬甩神这天,将甩神从所供的庙里请出来,穿上新制的衣服,送上专制的甩神轿子,将甩神送到甩神坝等候活动开始;同时这天四寺八庙的主神被一并抬来作为参加活动的陪神。

这天,板桥四方八面方圆数十里龙灯、狮子灯、花灯、蚌壳灯、马马灯等灯会,也早早聚集甩神坝;参加赶节者人山人海,其活动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场面非常壮观;从早到晚,热闹非常。

祭祀开始,主要祭品是一头杀好去毛的猪;由坐庄的庙会会首主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者长寿、壮者发财、少者易长成人。祭毕,再将猪肉砍成若小块,分发给在会人家,让大家吃了祭祀猪肉,消灾免祸、四季平安、财发兴旺。

会首宣布“甩神大吉”后,甩神节活动进入高潮:舞龙灯、耍狮子灯、玩蚌壳灯、唱花灯,锣鼓齐鸣、鞭炮震天,此起彼伏,“啊伙伙”、“啊伙伙”的甩神号子声震荡天地;庙会会首宣布“抬甩神”结束后,诸灯仍会继活动,直至深夜。

板桥后屯村的87岁的甩神传承人王文德,年轻时多次参加过甩神活动,他说,每年正月初九,如果哪家许愿成功,就来请甩神去他家香盒上供起,并出一定的钱粮做甩神节用。第二天由坐庄庙会会首来愿家请甩神去供奉,十四日过完甩神节后,十五日再送甩神归位,成为板桥传统节日。

(二)威武雄壮的龙狮舞表演

板桥的地形,就像一个巨大的龙头,回龙河的水从龙嘴里吐出来,河南面是龙的上颚,北面是龙的下颚,整个龙头朝向东方,与中国东方巨龙吻合。但是,只能看得见龙头,却看不见龙尾在哪里,正暗合了这“神龙露首不露尾”的古老传说。板桥古镇上的人们大多住在龙身上,意为龙凤呈祥,事业顺畅。

因为板桥地形是龙头,加之屯军人“思乡”之情,所以板桥人对龙和狮子是非常崇拜的,加上屯军文化带着崇武尚勇的性质,于是便有了威武雄壮的龙狮舞表演。当然,对龙和狮子的崇拜,还得从板桥的“桥”说起,板桥也是因这“桥”而得名。这桥位于板桥古镇东端的小溪河(后来叫回龙河)上,是思南通往石阡古道于板桥段的一座木板桥。

板桥是明初军屯时修建的。后因木制板桥在长年累月的洪水冲击、行车走马,其强度显然难以承载板桥古镇经济社会的发展,遂于清朝康熙年问,集资修建了石拱桥,这桥就正修在龙的下颚上,就像一个铁环扣住了板桥这条巨龙。老人们传说,在修石桥之前,板桥十分兴旺发达,修了石桥之后,板桥这条巨龙被扣住了,动弹不得;也有人说,修了石桥之后,将发财龙脉引到了石阡。石阡发了,反而板桥开始败落。石桥于道光二十年(1840)夏,被百年不遇的洪水冲毁,咸丰二年(1852)重建,取名回龙桥,意为将发财龙脉从石阡引回板桥。然而事与愿违,不仅没发财,反而越来越败落。同治年问,白号军为抵御清军进犯而拆毁,光绪九年(1883)再次补修。桥高8.1米,长14米,宽5米,南有石阶12级上桥,北有石阶14级,宽均5米。

石拱桥东端两侧摆有一对精雕赴地石象;西端两侧摆有一对精雕石狮子,北侧的一头立高1.4米左右、身粗0.5米左右,昂首向天,张着大口,脚踩一绣球,威风凛凛,甚是雄壮;南侧的一头低头凝视,口衔一个可以活动的石球。这对精雕细琢的石象、石狮守护着对河二岸来来往往的车马行人,庇佑着一方的和平、繁荣与安宁。同时,也寓意着屯军人的“思乡”之情。

板桥古镇上的人既然住在龙身上,就要追求龙凤呈祥,财源滚滚,事业有成。于是,每逢正月十四元宵节,板桥要举办狂欢似的“抬甩神节”。那天除了甩神活动外,方圆几十里各村各寨的龙灯队、舞狮队、花灯队也要汇集在白云寺,一时热闹非凡。各队都极尽所能地装饰美化自己的龙灯、狮子灯和花灯行头用具,展示自己的才艺。

(三)含意深刻的龙门建筑

龙门,又叫柴门、或者叫朝门,说起龙门,人们自然会想到飞黄腾达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板桥龙门,除了有上述的寓意外,主要是从军事防御上考虑。而这个考虑也来源于屯军文化的影响。板桥在主屋的斜对面的左边修建龙门,龙门不能正对主屋,叫歪门邪道,意思是不让外人看见里面的东西,叫“财”不外露,还有就是“财源”不要顺着龙门流出去了。

龙门一般为木瓦结构,呈“八”字型,寓意为“财源广进,事业发达”,龙门上方盖瓦,有屋脊,门楹上支撑着精雕的门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等装饰品。

龙门里面放有防身的武器,两边用精致的石头勾垒成女儿墙,连接著主房的围墙,显然是为防御所用。这是板桥修龙门的真正目的。

修建龙门时,主人要大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还要举办隆重的开门仪式。比钉正房的大门还热闹。

(四)技艺精湛的石刻艺术

从板桥众多的墓碑石雕来看,讲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石雕的传统技艺始于汉,成熟于魏晋,在唐朝流行开来。板桥的石雕工艺开始于明代军屯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清代,技法已达到极高的境界。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长江流域的江南文化,又融汇汲取苗、土家、仡佬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技艺精华,并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历经600多年的繁衍发展,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板桥石雕主要以当地盛产的石灰岩作为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因材施艺、雕刻加工而成。石雕含碑石加工、环境园林雕塑、建筑构件、工艺雕刻、实用器血五大系列。板桥石雕技法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有圆雕、卯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等。

坚固美观的木结构建筑,也离不开石构件和石雕装饰。板桥人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板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石灰层叶岩。板桥常见的有石础、石阶、石墙、石碑等。石雕的形式则丰富多彩,尤其是石础、石阶以及古墓石雕,镂刻有各种人物故事和各种花纹,雕刻技法多样,极其精美。

分析这些精美的石雕,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初是预先勾勒出所要雕刻的形象素描,之后由石工精雕细琢而成。也是板桥古代绘画、文学等艺术的石刻表现。这些造型秀美、技艺精湛的石雕图案,犹如在“在石头上绣花”,令人叹为观止。

(五)明代贡品——板桥棕扇

打扇子,在板桥过去是一大产业,每到夏天,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扇子来挣钱。年产量约1000万把以上,畅销省内外。明代板桥棕扇还是田氏宣慰司向朝廷的进贡方物,后来屯军进入板桥后,板桥棕扇有较大发展,曾有大批的湖南人到板桥来收购扇子,再转运湖南、下两广。当时的扇子市场从板桥蔡家到谭家,一个集镇上,单就扇子就占据了这么一大片专业市场,可见板桥棕扇市场之大。

板桥扇子,当时与塘头的斗篷、印江伞齐名。打扇子成了当地农民收入之一,从小就学,大人小孩都会打。季节到了就家家户户打扇子,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

板桥扇子主要是用野山棕树嫩叶来做的。即使用棕树最中心还未开放的嫩叶作为材料。割或拔下后用开水煮,捞起来后漂洗,再经过日晒夜露,嫩棕叶变白而柔软。每把棕叶扇用二片漂白棕叶,去其软叶,留带梗部分为经,用软叶为纬取样编织。板桥棕叶扇形似扑克牌中的“黑桃”。要求左右对称、结构严密,一般会在中问镶图案,使棕叶扇格别具风。扇子要求编得艺术、做工精湛,每道工序要求都很严格。

棕叶扇精美的工艺、考究的装饰,自身就是一种具有文化品味的工艺品。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俨然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链。

猜你喜欢

板桥文化遗产
板桥汽渡创新渡运安全“550”管理模式
板桥情(外一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板桥村扶贫精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