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与防治
2017-05-30田帅
田帅
摘要:美洲斑潜蝇为世界检疫性害虫。该虫虫体小,繁殖快,一年可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严重。应做好该虫的早春的防治工作。本文主要记载了该虫的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影响该虫的环境条件和防治方法。
关键词:美洲斑潜蝇 发生规律 农业防治
美洲斑潜蝇,又名蔬菜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原产美洲,是一种蔬菜、观赏植物及饲料作物的毁灭性害虫。已有近40个国家将之列为最危险的检疫性害虫。自20世纪90年初在我国南方发现以来,迅速蔓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给我国的蔬菜和花卉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该虫寄主范围甚广,全国已发现的寄主达26科312种,危害蔬菜达80种,主要蔬菜种类有黄瓜、丝瓜、冬瓜、番茄、茄子、菜豆、豇豆等葫芦科、茄科和豆科蔬菜。我国部分地区与美洲斑潜蝇混合发生的还有南美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但以美洲斑潜蝇分布最广,发生最为普遍,危害也最重。
1发生规律
1.1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美洲斑潜蝇以幼虫蛀食叶片上下表皮之间的叶肉为主,形成带湿黑和干褐区域的黄白色虫道。虫道由细渐粗,蛇行形弯曲,虫粪线状。成虫产卵、取食也造成圆形斑痕,尽管刻点小,也可使叶片的叶绿素细胞受到破坏,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受害严重的植株可造成叶片枯黄脱落,甚至整株枯死。
该虫在南方温暖和北方温室条件下,全年都能繁殖,一年可发生10多代。在广州地区从4月份开始,发生数量逐渐上升,以6~10月为害较重,11月份以后逐渐下降,12~3月发生量小。在北京地区,田间6月份初见,7月中至9月下旬是露地的主要危害时期,10月上旬后虫量逐渐减少。在保护地种植条件下通常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即春季至初夏和秋季,以秋季为重。该虫在北京地区自然条件下不能越冬,保护地是该虫越冬的主要场所。
成虫大部分在上午羽化,上午7时至下午2时是成虫羽化高峰期。羽化后当日即可进行交配。温度越高,交配越早,雌雄虫均可多次交配。成虫取食、产卵一般均在白天进行。雌虫通过产卵器在寄主植物叶面上形成的刻点进行取食,雄虫不能形成取食孔,需要通过雌虫形成的刻点进行取食。这种刻点肉眼可以观察到,一般呈白点状,近圆形,虫口密度大时,取食可导致大量叶片死亡。据材料记载,雌虫在26.5℃的条件下,产卵前期最短,日均产卵量最高,总产卵量亦最高,平均每雌519粒,最高780粒;此温度下成虫取食活动也最为活跃,平均单雌一生可取食2817孔,最高取食量可达4501个取食孔。
幼虫对寄主植物造成的损失最大。幼虫刚一孵化即刚开始钻蛀取食,用口钩不断刮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形成白色蛇形隧道。有时1张叶片上有数十头幼虫,使潜道纵横交错,导致叶片部分或全部失绿。幼虫可昼夜进行取食。据测定1龄幼虫的虫道全长为10.1~19毫米,2龄为32~48毫米,3龄为90~117毫米。第3龄幼虫的食物消耗量最大,为害时可见黑色口钩来回刮动叶肉。幼虫老熟后,在虫道末端附近咬破一半圆形切口,通过虫体的蠕动收缩逐渐钻出虫道。多数落入土中化蛹,也有留在叶面化蛹。在自然情况下,老熟幼虫的脱道和化蛹一般均在上午进行。脱道高峰为早晨7~9点,脱道全部在上午完成,化蛹高峰为上午7~11点,以8~9点最多,化蛹也基本上在上午完成。但在人工24小时光照条件下,老熟幼虫可昼夜脱道化蛹。
成虫对黄色和光有正趋性,此特性可用与诱集成虫,进行测报和防治。此外,雌成虫能刺伤寄主蔬菜叶片,形成白色刻点状刺孔,雄成虫可在雌成虫造成的伤口上取食,致使蔬菜叶片细胞受到破坏,光合作用减弱,受害严重是植株大量落叶,早衰,甚至死亡。成虫飞行能力较弱,一般只能飞行数十米,少数能飞行100米以上。由于美洲斑潜蝇的飞行能力有限,所以自然的远距离扩散能力弱。主要靠卵、幼虫和蛹随寄主植株、切条、叶菜、及带虫叶片等远距离传播扩散。
1.2影响该虫种群数量的环境条件
1.2.1温度:环境温度对斑潜蝇的发育速度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各虫期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低于14℃蛹的羽化率明显降低,高于35℃显著影响幼虫存活及化蛹,26℃左右最适宜于各虫态生长发育和个体繁殖。但成虫耐高温能力较强,即使在40℃恒温下,经过6~8小时后仍有50%的成虫能够存活。据相关文件记载,春季5~6月保护地和秋季8~9月露地平均温度约为24~27℃,最适宜于斑潜蝇发生为害,田间虫口数量增长迅速。深秋与早春的低温及盛夏高温都严重影响种群数量增长。
1.2.2寄主植物:美洲斑潜蝇寄主范围虽然很广,但选择性极强,最喜食菜豆,豇豆等豆科蔬菜及黄瓜、丝瓜、西葫芦等葫芦科蔬菜,其次喜食番茄,茄子等茄科植物,百合科蔬菜很少受害。
1.2.3湿度和降雨:据相关文件记载,自然情况下空气相对湿度60%~80%对斑潜蝇发生繁殖十分有利。长时间高湿导致蛹粒霉变。降雨对该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土壤中蛹的羽化率,大雨、暴雨可直接致死成虫和蛹。
1.2.4天敵:据相关文件记载,美洲斑潜蝇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共发现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17种,其中以幼虫期寄生蜂最多,共10种,幼虫末期和蛹期主要是捕食性天敌,种类有瓢虫、小花蝽、草蛉、蚂蚁及蜘蛛等。春季保护地未施药棚室美洲斑潜蝇幼虫被寄生率可达13.8%,夏季露地天敌对斑潜蝇的控制作用更加明显,田问幼虫被寄生率常达60%以上,不施药地块幼虫被寄生率最高可达98.3%。因此,合理施药及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十分必要。
2防治方法
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多,发育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世代重叠严重,幼虫隐蔽,耐药性强,防治较困难。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北方地区,尤其要抓好秋末该蝇由露地转向温室(10月份)和春季大棚转向露地(4~5月份)两个重要时期的防治,以有效地降低虫源。该虫虽已普遍分布,但也应加强检疫,严防向保护区传播。
2.1农业防治
2.1.1合理安排茬口:利用美洲斑潜蝇对寄主的选择性,合理安排茬口,种植它的非寄主植物或非喜食植物,以达到拆桥断代,减轻为害的目的。如秋季发生较重的地区,温室改种韭菜、甘蓝、菠菜等,第二年春季再种黄瓜、菜豆、西葫芦、番茄等。
2.1.2适时灌水和深耕:20厘米以上的深耕和适时灌水浸泡,均能消灭蝇蛹,两者结合进行效果更好。
2.1.3堆沤有虫枝叶:将带有美洲斑潜蝇幼虫和蛹的黄瓜、菜豆等残株分别集中堆放在向阳的地方,用旧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压实,在夏季有阳光照射下密闭堆沤2天即可有效杀灭斑潜蝇,如无阳光照射时则至少需5天。初春和深秋需时更长些。
2.2物理防治
高温闷棚和冬季低温冷冻处理。在夏季换茬时,将棚门关闭,使棚内温度达50℃以上,然后持续2周左右。在冬季让地面裸露1-2周,均可有效杀灭美洲斑潜蝇。
黄板诱杀:利用橙黄色的黄板涂上黏虫胶或机油,诱蝇效果明显。田问每亩挂黄色黏虫卡20片左右,每10天更换一次,据记载,每片黏虫卡最多可诱到斑潜蝇成虫317头,防治区比对照区黄瓜叶被害率下降了64.02%。黏虫卡与高效低毒杀虫剂潜虫亡结合应用,防治区比对照区黄瓜叶被害率下降了81.55%。田间防治结果表明,黏虫卡与高效低毒杀虫剂结合应用不仅在短期内有效控制斑潜蝇幼虫的为害,而且通过诱杀成虫,降低虫口基数,达到长期有效的控制斑潜蝇的危害。
2.3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如前所述,美洲斑潜蝇天敌17种,7~9月为天敌发生盛期,控制力较强的为幼虫寄生蜂,据相关文件记载,寄生率可70.8%~100%。诱集斑潜蝇保护寄生蜂实验表明,可减少喷药次数3~4次。
2.4化学防治
尽可能掌握好适期防治。由于该虫的卵期短、高龄幼虫的抗药性强,因此可选择在成虫高峰期至卵孵化盛期用药或在初龄幼虫高峰期用药50%灭蝇胺可湿性粉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由于灭蝇胺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毒性低,且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可优先考虑使用。另外,可根据环境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延缓抗性的产生。防治时尽可能优先考虑使用无污染或污染轻的农药,如抗生素类农药1.8%蟲螨光乳油2000~3000倍夜;保幼激素类的5%卡死克乳油;植物性农药6%绿浪水剂1000倍液喷雾。此外,还有很多化学农药可考虑应急防治的需要,如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喷雾均可取得较好防效。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严格按照要求操作,注意安全。切忌任意加大用药量或使用高毒剧毒农药以防造成中毒,应注意在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以后可采收上市,以减少农药残留,生产优质蔬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