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5-30郭纪斌

科技风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热门话题,既反映出教育决策者对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清醒、敏锐和理性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目前,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成效上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还缺乏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现状及经验,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培养模式;办学机制;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现代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2010年,国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明确指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國高等职业教育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为高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从整体上看还缺乏完善的长效运行机制,尚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施,首先需要在理论上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形式以及实施途径,以为其提供理论支撑。而在当前高职教育实际中, 不仅“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滞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对实践缺乏有效指导,导致在实践中易走弯路,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结合在一起。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施现状,进行校企合作及产学研结合的理论研究已成为一个契需解决的问题。

(二)机制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然而,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有些企业缺乏合作教育的思想,片面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那么多,不愁招工难;有的企业只是招聘人才,而不参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认为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是学校;还有部分企业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拒绝校企合作,这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沿用传统教学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难以有效开展

首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以理论传授为主,实践教育为辅,而工学结合是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思路,根据传统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要求下的教学安排。其次,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相关合作企业实力不足,产品线不够丰富,导致实训基地建设条件距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难以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再次,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工学衔接合理,但相关企业工作人员在企业都有负责事项,导致企业无法安排足够的专业人员参与工学结合教学,同时高职院校自身也面临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导致专业教学不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要求。

二、解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明确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各自承担的角色定位,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教育领域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需要政府的积极协调和支持,而不是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去配置。政府需对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支持,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高职院校则应积极转变校企合作思想观念,主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反馈信息整合,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和企业人才需求紧密衔接,积极利用企业力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对接工学结合需要

首先明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院校责任,并积极组建相应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协调监督,及时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校企合作的教学效果。同时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为产学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是构筑满足企业需求的教学目标体系,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再次是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探索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能动性,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中厂”等模式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三)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

首先創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能动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其次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再次通过创新共建机制,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进而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充分利用政策扶持,积极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使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拥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严格劳动准入制度,企业新进员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要求。再次是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专门校企合作管理部门,对校企合作给予指导与协调,及时解决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际特点,建立激励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谷溪.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8):6466.

[2]张义平,潘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职业,2007(12):4748.

[3]杨华亭.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关于深化院市合作、校企合作,推动新型研发实体建设的对策建议[J].职业,2015(9):113116.

作者简介:郭纪斌(1984),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