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城乡差距的量化研究

2017-05-30吴海彬刘艳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城乡差距安徽省

吴海彬 刘艳

摘要构建了合适的指标体系,根据2008—2015 年数据对安徽城乡差距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近8年来安徽省城乡差距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安徽省的城鄉差距在逐步减小,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关键词城乡差距;量化研究;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6-0227-02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UrbanRural Gap in Anhui Province—Based on the Data during 2008-2015

WU Haibin,LIU Yan(Zhejiang Yuanzhuo Technology Co.,Ltd.,Hangzhou,Zhejiang 310012)

AbstractThe appropriate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and the urbanrural gap in Anhui was evaluated synthe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2008-2015,and the change of urbanrural gap in Anhui Province in recent eight years was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Anhui Province was gradually decreasing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rural residents was gradually improving.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gap; Quantitative research;Anhui Province

作者简介吴海彬(1988—),男,浙江金华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规划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2017-03-20

城乡差距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乃至城乡居民之间在生活上、经济上形成了巨大差距。近年随着农业税的废除和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城乡差距过大仍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当今学界对城乡差距做了很多研究,但学者们对“城乡差距”这一核心问题内涵的认识各不相同,于晓丹等[2]认为城乡差距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它既指城乡总体上的差距,也包含了城乡在各方面的差距的意思。黄应绘[3]认为,所谓城乡差距,就是指农村在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落后于城市的情况。刘美平[4]则指出城乡差距是指在基本社会制度及其一系列衍生制度约束下由城乡主导产业生产方式决定的城乡发展水平的距离。相对而言,黄应绘[3]的角度更通俗易懂,城乡差距研究的就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

于晓丹等[2]认为,对城乡差距已有的量化研究的考察主要就从基本公共服务、居民收入、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城乡差距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量化的指标因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5]。学者们评价城乡差距的角度各有各的特点,黄应绘[3]从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社会保障差距、财产差距、教育差距5个维度系统构建了中国城乡差距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漆莉莉[6]以中部6省为研究区域,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3个方面综合衡量一个地区的城乡融合程度。王婷[7]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选取指标,衡量了浙江省的城乡统筹状况。杨振宁[8]建立了基于时序数据的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根据1990—2006 年的年度数据进行了相关实证分析。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省内的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笔者从空间、经济、居民生活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角度来研究安徽省城乡差距问题。

1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安徽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土地面积13.94万km2。2015年末,安徽省总人口6 949万,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50.50%,非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49.50%,也就是说安徽省有近一半人口在农村,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2指标体系構建城乡差距评价指标体系中可选用的指标数量庞大,但是其中许多指标具有模糊、不易量化的特点,或者存在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该研究参考焦必方等[9]的研究,并在充分考虑了指标代表性和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以城乡差距评价为目标,选取了6对具有代表性并且容易获取的指标,即安徽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城乡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城乡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城乡居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和城乡恩格尔系数。进行比值处理后,得到安徽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比、城乡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比、城乡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比、城乡居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额比和城乡恩格尔系数比这6个评价指标,具体指标说明见表1。

1.3数据来源该研究数据均来自2009—2016年《安徽统计年鉴》。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某些年份的城镇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和城乡恩格尔系数等数据出现一些异常,而在2012年前后,国家统计局对主要指标数据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该研究认为这是导致城镇数据出现一些问题的缘由,但由于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将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比值处理,并不直接使用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故忽略统计口径变化带来的影响。

1.4研究方法采用多因素加权分析法对安徽城乡差距进行评价,即将选取的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通过该方法得出2008—2015年各年安徽城乡差距的评价值,再对比这些评价值,总结分析8年来安徽城乡差距的变化情况。参考李勤等[5]的研究,该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确定权重(βi)后,将各指标值与对应的权重连乘和开根号后乘以100,即得到各年的安徽城乡差距评价值Y[9],评价值的取值范圍为0~100,计算公式为:

Y=ni=1(βi×Xi)×100(1)

式中,n=6。

2结果与分析

2.1安徽省城乡差距评价根据表1,将原始数据比值处理后,所得到的值越接近于0,说明城乡差距越大;越接近于1,说明城乡差距越小[9]。2008—2015年安徽省城乡差距评价指标值见表2。

将表2的数據导入SPSS中,以X1,X2,…,X6为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降维—因子分析)。数据KMO值为0.738,说明基本可以用主成分分析求权重。用主成分分析确定权重是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对该指标在各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加权平均归一化的过程。依据主成分分析方法中的特征值、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处理分析得出特征值及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95.215%,已达到主成分分析的分析要求。

由SPSS处理结果并经过一些计算得到的两个主成分线性组合如下:

F1=0.463 X1+0.425 X2+0.469 X3+0.459 X4+0.418 X5-0.016 X6

F2=-0.208 X1-0.313 X2+0.064 X3+0.172 X4+0.321 X5+0.85 X6

结合两个主成分线性组合再进行一系列计算最终得到综合得分模型为:

M=0.307 X1+0.253 X2+0.375 X3+0.392 X4+0.395 X5+0.186 X6

综合模型中的指标系数即为对应指标的初始权重,由于所有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因此需要在综合模型中指标系数的基础上归一化,从而得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X1、X2、X3、X4、X5、X6的权重β1、β2、β3、β4、β5、β6分别为0.161、0.133、0.197、0.205、0.207、0.097。

2.2综合分析利用公式(1),计算得到2008—2015年安徽城乡差距的综合评价值Y分别为53.78、55.98、56.88、59.01、60.44、63.51、67.18、67.02。城乡差距评价值越小,说明城乡差距越大;评价值越大,说明城乡差距越小。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

(1)2008年以来,在安徽省城镇、农村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之间差距正在逐步减小,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到了2014和2015年,城乡差距几乎维持原样。

(2)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的增长总体上快于城镇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也越来越大,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小,至于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基本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3)

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和计算机拥有量增长迅猛,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家庭对汽车、计算机等耐用消耗品的需求非常旺盛,购买力也节节攀升。

(4)城乡居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均在快速增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城乡居民的保障也越来越完善,而农村居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额的增长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之间的社会生活保障差距在逐步减小。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5年安徽省的城乡差距在逐渐减小,这与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对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农村的投入加大有关,这也符合目前城乡之间的发展趋势,即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城乡之间统筹发展。但目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这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采取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来缩小差距。

对于城乡差距评价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来说,它应该能够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发展现状,并可以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体现城乡之间的差距。该研究虽然力求选取的指标准确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差距,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重要指标由于数据所限及采集难度,未能纳入评价体系,所以应对选取的评价指标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和改进,这需要进行一步探讨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吴凯之,常伟.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安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4):10-13.

[2] 于晓丹,宋哲.城乡差距研究文献综述:从量化的角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居民收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为分析领域[J].湘潮,2011(3):102-103.

[3] 黄应绘.关于构建中国城乡差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8(17):83-84,87.

[4] 刘美平.中国城乡差距的三维解读[J].生产力研究,2009(15):1-4.

[5] 李勤,张元红,张军,等.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综述和构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9(5):2-10.

[6] 漆莉莉.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度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10-13.

[7] 王婷.浙江省城乡统筹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3):32-35.

[8] 杨振宁.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研究:基于时序数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11):35-36.

[9] 焦必方,林娣,彭婧妮.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全新构建及其应用: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5-83.

猜你喜欢

城乡差距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拉近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