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招玩转“绿色金融业务”
2017-05-30赵艳丰
赵艳丰
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及规划建议中,对发展绿色金融进行了阐述。在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绿色金融。看来玩转绿色金融已是大势所趋。
在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今天,为了使人类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正经历着重大变革。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业而言,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做出相应改变势在必行。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全面履行环保责任,在提升银行形象的同时,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具体操作层面,笔者建议采用以下七招:
第一招:完善组织架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必须要组建对应的职能部门,可命名为环境部或环境执委会等。赋予该类部门权责较大的决策、监督权利,并推行“一票否决”管理机制,即对于无法达到国家制定的适用标准化环保和节能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批放的权利。而当客户满足环保标准時,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如信用提升或信贷额提升等。
例如,兴业银行内部有一个类似“环境执委会”的直属部门,叫做可持续金融部,该部门拥有项目融资、碳金融、市场分析、技术支持、赤道原则等几个专业的审查队伍。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项目类型,部门创新推出了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融资、节能减排固贷和流贷、排污权抵押授信、碳交易金融服务等绿色金融产品,这些产品极大地满足了相关企业的融资需求。可持续金融部作为专业的职能部门,为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设计、技术支持、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业务协作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使该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开展顺利。截至 2017年6月,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融资余额为 1126 亿元,其中绿色金融贷款余额706亿元,绿色金融客户1717户。
第二招:甄别业务风险,保障投资回报
绿色金融产品必定倾向于发展远景相对稳健的绿色项目,这类项目的科技成果应用具备较好的市场条件,能最大程度保障投资回报。
从优选项目的角度来说,可以借鉴交通银行的案例。交行将其拥有的授信客户和项目按照三个大类、七个小类做出类别区分,并且确定统一的环保类别标识,而不是按照通常地客户行业、规模、新老、所有制、业务种类进行区分。其对具有授信额度的客户予以种类划分,进行统一的分类管理,其中也包含问题类客户、零售信用贷款小企业客户。
交行将授信企业的环保状况和标识有效地纳入到信用贷款的全部环节,这样,信用贷款系统不但可以掌握企业和项目的类别划分、动态信息、划分标注,还可以对缺少环保信息的客户进行环节程序管控,不具备环保标识和类别划分的项目不能进行贷款。
第三招:建立新型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在环境评价上,商业银行应着眼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计算项目投资中因造成环境问题而带来的损失,其次是为了实现保护和治理而应付出的代价。通过这两项内容基本上可以形成一篇环评。当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具体项目时,这种方法也可融入财务报表系统,借助环评形成的环保数据,作为银行放贷与否、额度大小、利率和还贷方式等内容的参照标准。比如利率导向,符合环保产业发展的项目可享受低利率服务,而无法达到环保标准的项目则只能履行高利率还款。
在德国,环评报告作为准入门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会用在企业的上市审批。无法达标的企业将被取消融资资格。在一定程度上,绿色优先股的出现能起到污染预防治的作用,这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体。同时对那些想通过上市来实现自身膨胀性发展的企业,也具有明显约束作用。相对而言,国内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但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可联合环保部门积极推动企业发行绿色类债券,给予相应信贷成本优惠来激励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第四招:绿色金融业务创新
绿色金融是新事物,商业银行可借鉴国际成功案例,结合自身业务进行新一轮的创新拓展。英国汇丰银行利用发达的电子网络系统,将纸张邮寄转为电子邮寄,该业务为所有客户设置“绿色选择”选项,广受客户称赞。“绿色金融”不仅是一种创新的盈利方式,更是扩大银行社会影响力的新型营销手段。
早在2004 年,日本大型金融银行机构——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就开始涉足绿色金融业务,推出了以“促进环境友好经营融资”为主题的金融业务。作为日本绿色金融成功案例,对该行扩大营业规模和影响力都有显著作用。该行的负责人说,“绿色金融业务目的不在于盈利,而在于营造稳定的资金空间和途径。”日本政策投资银行通过环境评价系统来衡量贷款企业的环境影响力,综合评定企业对于环境的绩效,环境评价较好的企业,该行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降低贷款利息。还款方式上,考虑到绿色金融产品投资长回报、见效慢等特点,还创新性地开拓出还款初期额度不高,之后递增的模式来加以适应。
我国商业银行对自身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拓展,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努力构建标准化指标,从而对环境风险评估定级,注重在契合低碳、环保等行业所属的发展属性上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信贷额度、利率,适用其还款模式,实现差异化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第五招:落实绿色信贷业务
直白的说,我国的“绿色信贷”都是些笼统概括性的标准,还没有发达国家那样相对详细的指导目录、风险定级标准,而且在自主制定监管制度上存在较大差距,可操作性不强。这就要求在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前,首先要基本形成一套可操作且符合市场规律的标准体系。其次,最好由环保部门牵头,行业组织和协会予以权利配合出台产业指导目录。再次,商业银行应尽快结合实际推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绿色信贷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是构建项目准入标准,设立技术门槛,并储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人才。
“停贷治污”是绿色信贷领域代名词,商业银行应积极为农田水利、退耕还林还草、江河治理、“三废”治理等项目提供所需建设资金,全面抵触高污染、高能耗项目,通过拒绝信贷申请、提前收回贷款额等措施,引导该类企业及时整改、减少排害。
简言之,要落实好绿色信贷业务,必须依靠三方面的基石,一是能够真实反映现实情况的风险评价体系,二是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三是及时有效的信息交互系统。此外,针对个人消费引导时,可从细节出发,制定相应政策,或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对环保性产品提供利息优惠的消费贷款,而对于会造成严重污染的产品,不提供该类政策,从而實现较好的引导性消费。
这里,笔者举一个建行落实绿色信贷业务的案例,以供借鉴。建行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环境气候领域的金融发展,现下已制定出几乎涵盖所有业务环节的绿色信贷政策,其中包含风险偏好、客户准入、项目评估、信用贷款审批、贷款后期管理等。建行还为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足够的信贷帮扶,严控“两高一资”方面的信用贷款。
建行采取名单制管理方式,提出信用贷款绿色审批标准。其所出台的《企业客户信用贷款准入与退出标准》中,不但对企业节能环保进行定性区分,还就项目节能环保指标予以定量要求,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建行实行非常严格的信用贷款准入制度。使用名单制管理的行业主要包括钢铁、水泥、铝、焦炭、电石等。
第六招: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人才是商业银行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的根基,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一方面是开展针对性培训,强化内部员工对环保法律和绿色金融相关概念的认知,使其不断接触绿色金融领域内的评价、产品开发、管理方案设计等,在熟悉核心内容的同时,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吸收一群专业性人才,重点引入既掌握绿色产业专业知识又懂得金融营销相关内容的综合型人才,形成绿色金融人才结构扩充。也可以邀请国际上的专业人士到企业内进行绿色金融业务的系统培训,从而建立起一支懂专业知识、精通金融模式,能够有效评价环境风险的专业性金融队伍。
第七招:各部门的沟通配合
目前,环保和金融两个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互通并不顺畅,两者间应加强交流,对环保类信息进行建档,形成整体统一的信息系统,建立共享机制。环保部门应整合记录一系列环境信息,建立有关项目的环评档案以及与项目相关的环保设施检查验收记录,并与银行进行信息整合、对接。以人行为中心,散发至其各分支行,最终以此为桥梁,形成信息,构建联系各金融机构的畅通渠道。收到该类信息后,商业银行应有针对性地强化自身对目标项目的授信管理和信贷审批,此外,银行也有责任对使用信息的情况以及做出绿色信贷的业务内容进行整合,并将之通告对应的环保部门,建立信息有进有出,互通有无的良性循环。
总之,商业银行应全面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积极地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在资金投入方面加强对高、高能耗产业的管控,不仅能有效控制此类产业的混乱投资和发展局面,还有助于银行降低由于不良贷款所产生的损失,进而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