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教学中的精读课
2017-05-30朱煜林志芳
朱煜 林志芳
一、复现字词,掌握音
形义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发现有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
生:我觉得“杰奎琳”中的“奎”可能会有一点难,还有“摇曳”。
師:“杰奎琳”中的“奎”这个字,我们第一次遇见,要注意字音。“摇曳”的“曳”字形比较容易错,对吗?请你带着我们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生领读,众生跟读,师提醒不拖音。)
生:“厉声喝(hè)道”的“喝”有可能读成hē,其实这个字念hè。
师:给我们提醒了一个多音字,很好。
生:“半截蜡烛”的“截”字,下面不是“住”,而是“淮南”的“淮”去掉三点水旁。
师:这个字念“隹(zhuī)”。古人把长尾巴的鸟统称“鸟”,把短尾巴的鸟统称“隹(zhuī)”。同学们从字音、字形上给我们做了分享。五年级的同学就应该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自学字词。
【评析:这堂课没有生字教学,只通过生与生互相分
享、互相提醒的形式复现一些字词识记的难点。值得称赞的是教师的理答,无一不是对学生发言内容的提升、归纳或补充。在教师的引导下,字词复习的重点清晰地指向音、形、义三个方面。】
二、整体感知,了解人物,聚焦冲突
师:“杰奎琳”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板书:杰奎琳)除了这个人物,还有哪些人物?
【评析:由学生提到的
“杰奎琳”,自然过渡到故事中的人物。本课中教师所有的过渡都设计得精巧妥帖,不妨由此开始关注。】
生:还有杰克、伯诺德夫人、三个德国军官。
师:(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哪位同学能够将这三个人物连成一句话说出来,让我们一听就明白他们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生:伯诺德夫人有一个儿子,名叫杰克,还有一个女儿,名叫杰奎琳。
师:讲得真好,掌声送给她。如果声音再响一点那就更好了。
生:杰克和杰奎琳是伯诺德夫人的儿女。
师:一个意思,不同的小朋友可以用自己不一样的句式来说,还有——
生:伯诺德夫人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儿子杰克,一个是女儿杰奎琳。
师:先概括、后具体。
【评析:练习表达的第一处设计。“将这三个人物连成一句话说出来,让我们一听就明白他们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一个意思,不同的小朋友可以用自己不一样的句式来说”,通过说话训练梳理人物关系,练习使用不同句式表达同一意思。教师的理答仍然兼具评价与引导两层意义。】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句子,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家庭和一般的家
庭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这个家庭里面只有母亲和两个孩子,没有父亲。
师:真会发现!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德国军队入侵了法国,侵占了他们大片国土。很多法国男人不愿意做亡国奴,纷纷拿起武器走上了抗击侵略者的前线。妇女和儿童也不愿做亡国奴,她们留在家里做一些秘密的传递情报的工作。伯诺德夫人一家就做这样的工作。她们的家就是一个地下通讯站。为了保护好秘密情报,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什么叫“绝妙”?
【评析:梳理人物关系、介绍故事背景、引入故事情节,聚焦戏剧冲突,皆由“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家庭和一般的家庭有什么不一样?”这一个问题引出,绝妙的设计!】
生:就是几乎不可能被人发现,非常好。
师:这个同学是联系了上下文来理解的,他用到了“几乎”,这个词语用得好。
生:绝对的奇妙。
师:你是用拆字组词的
方法理解词语。请同学们把绝妙主意的具体内容画
下来。
(生按要求找、画句子)
【评析:“联系上下文理解”“用拆字组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师的学法指导又是通过理答顺手牵羊地完成的。】
生:我画的是“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倒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师:她不仅画出了主意的内容,还画出了——
生:我觉得她画出了这个方法妙在哪儿。
师:如果这个主意用一句大白话来说,那就是——
生: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师: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不过老师却要说这又不是一个绝妙的主意。你觉得会有什么问题?
【评析:此处的过渡语不仅有对上文的总结,而且出现了理解的突转。似小说情节的忽然转折,教师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转向另一方面。】
生:把情报藏在蜡烛里面,蜡烛是常用的,德军很容易用到它。
师:万一有德国人走进了她们的家,而且是晚上,那么这支蜡烛就太容易被点燃了。是的,有一天晚上,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三个德国军官来到了她们家,于是蜡烛被点燃了。此时,一家三口都要想办法保护蜡烛。同学们,轻声地把课文的第3自然段读一读,那里写的就是伯诺德夫人想办法。
(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
【评析:“万一有德国人走进了她们的家,而且是晚上,那么这支蜡烛就太容易被点燃了。是的,有一天晚上,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下文的引入水到渠成,顺滑无迹。
回看这一板块,属于整体感知的环节。在师生的对话中故事的人物、背景、事件以及情节的关键冲突点一一呈现。】
三、擦亮语言,在字里行间品读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读课文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子。什么是特殊的句子呢?那些句子里,有的时候会出现相同的词语,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呀?
【评析:又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引导学生发现特别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是“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把三个“就会”圈出来。这个同学不仅找到了,而且他刚才已经读好了。谁告诉我他朗读的优点在哪里?(向一生)请你来表扬他。
生:他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有的地方有重音。
师:哪个地方有重音?
生:“就会”。
师:反复强调“就会……就会……就会……”,我们学着这位同学的样子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从这个句子当中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能感受到蜡烛和金属管对情报站以及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生命的重要性。
生:现在这个时刻非常危险。
师:情况非常紧急,再读一次。
(生齐读句子)
师:既然“就会”这么好,我把这个句子改一改,改成“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结束”。我加了一个“就会”,变成四个“就会”。好不好?
【评析:顺承与突转。观课至此,您一定惊讶于执教者高超的教学设计本领以及很强的课堂叙事能力。他善于在关键处设问,且问必连环。】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您说了四个“就会”反而有点重复的感觉。
师:中国人讲过一过二不过三。
生:我觉得前面三个“就会”是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结束的原因,而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就是前面三个“就会”的结果,如果这里再用上“就会”,我觉得不太通顺。
师:你是从句子通顺的角度来理解说感受的。为什么不可以用第四个“就会”呢?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它直接导致的结果就会出现了,秘密马上就暴露了,秘密一暴露情报站马上就会遭到破坏。但是情报站遭到破坏之后,他们三个人的生命是不是会马上就结束呢?德国人发现了情报,就掏出手枪对着母子三个“叭、叭、叭”,母子三人应声倒地,壮烈牺牲。会这样吗?
生:我觉得德国人不会一下子把他们三个都杀死,可能会严刑拷打,拷问有用的情报。
师:讲得好!母子三人的生命不会随着前面三个条件而马上结束,所以,第四个“就会”不能用。
【評析:顺水推舟式的对比——既然“就会”这么好,我把这句子改一改,改成四个“就会”好不好?通过心理学中的“试误”,让学生深入理解“就会”的意思,并感受原文用词的准确。】
师:我们刚才感受到了情况的危急,还可以从这个自然段中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镇定。读读看,再找一两句话出来感受一下,哪些词写出了她的镇定?
生:我找出了两个词,一个是“急忙”,还有一个是“轻轻”。她是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但并没有慌乱,然后她轻轻把蜡烛吹熄,并没有很紧张。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句子改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轻轻地从厨房里取出一盏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急忙把蜡烛吹熄。可以吗?
【评析:第二次“试误”,第二次比较品读。】
生:我觉得如果她是很着急地直接把蜡烛吹熄的话就很容易暴露。
师:拿的时候稍微急一点,吹的时候稍微轻松一点,不要让别人看出破绽。找到了两个很好的词,还有吗?还有一些词也是可以感受到当时环境的紧张和她的镇定的。
生:我找到的是“苍白”。
师:“苍白”说明什么?
生:说明当时他们一家三口感觉到了情况的危急。
师:读文章读句子就应该这样,从词读进去。
生:我觉得还有“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中的“瞧”,可以表现出伯诺德夫人的镇定。
师:这个“瞧”字,只有你注意到了。为什么从这个字中可以看出镇定?
(一生扮演伯诺德夫人,一生扮演蜡烛,教师扮演油灯,合作表演,趣味横生。)
师:老师对你的表演比较满意,如果加个动作就更好了。你想一下,做个什么动作,就能把“瞧”这个字说清楚,说明白?让我们换一个同学来,(指一女生)这次伯诺德夫人由女同学来,(对另一生)辛苦你继续做蜡烛啊。好,取灯。
生:(将灯取出,指着油灯)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蜡烛)
师:你们看,她做了一个动作。什么动作?
生:我把灯给大家看了一下。(指着油灯)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师:做这个动作有什么意图呢?
生:我想让大家看到这盏灯比蜡烛更亮些,转移大家的视线。
师: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转移别人的视线。可见伯诺德夫人的镇定。
(生齐读该句)
【评析:运用表演,对于一篇故事性强的文章,大多数教师都能想到这样的方法。独到的是表演的角色设计。一位学生扮演关键人物,而另一位学生与老师则分别扮演蜡烛与油灯,妙趣横生。表演是综合的艺术,但在这里,执教者的训练重心仍在品味词语上。】
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那些重要的词语,在这些重要的词语当中,同学们既发现了情况的危急,也发现了伯诺德夫人的镇定。她镇定地取出油灯,吹熄了蜡烛。(板书:取出、吹熄)同学们,现在谁能够看着黑板上的这些提示来说一说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什么办法来保护蜡烛?
生:伯诺德夫人以油灯代替蜡烛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使秘密不会暴露。
师:好像没能够说出最后的结果。
生: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取代了蜡烛,然后吹熄了蜡烛。
师:她成功了吗?
生:伯诺德夫人为了不让蜡烛里的情报暴露,取出了一盏更亮的油灯来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师:最后——
生:最后德国军官还是重新点燃了蜡烛。
师:对,这么说就可以了。
生:伯诺德夫人从厨房中不慌不忙地取出油灯点燃,把蜡烛吹熄,可是最后蜡烛还是被点燃了。
师:掌声送给刚才这些同学,真是越说越好了。
【评析:这一板块是教与学的重点。在朱老师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体系中,它被定位为精读篇目。在确定精读篇目上,朱老师有自己的标准:1.能凸显单元目标。2.适合儿童。3.语言典雅规范。《半截蜡烛》是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出现的,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准确生动,适合学生细读学习。
这一单元的导语中对这一组课文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仔细阅读课文,学习品味语句,在字里行间体会那深深的爱国情怀。”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执教者没有空泛地提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概念,而是抓住重点段落,运用设问、引导、对话、对比、表演等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语句,感受词语背后人物的情感,领会词语表达的精确妥帖。真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若论定位,此板
块属于精讲课文里的重点段。于是,执教者在此处做足功夫。】
四、运用操练,由扶到放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进行同桌合作学习。第一个任务,说出杰克想出了什么办法保护这支蜡烛。第二个任务,找出可以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他们这家人镇定的字词。在交流的时候,一个同学说杰克想出的办法,一个同学说什么词语表明他的镇定,表明情况危急。
(生按要求同桌合作学习)
【评析: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字、品词、品句;二是归纳概括。这是单元学习的要求,也是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品读了“伯诺德夫人”一段,现在,让生生合作,品读概括“杰克”一段。】
生:我们找到的词语是“慢慢”“从容”和“默默”。因为“慢慢”可以体现出他不慌张。“从容”说明杰克很镇定,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生:我画出了体现情况危急的词语,比如“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还有“蜡烛越烧越短”,“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蜡烛越烧越短,说明情况十分紧急。
生:杰克以去柴房搬柴生火为借口,想保护住蜡烛,但最后还是被德国军官给截住了。
师:掌声送给她!她用了“以……為借口”的句式,一下子把这句话说清楚了。老师再写几个词提示一下。(板书:端起、夺回)
【评析:放手并非不管,该出手时就出手。】
师:再请一个同学来归纳杰克想出的办法。
生:杰克以天冷去柴房搬些柴为理由,顺手把蜡烛端走,可是德国军官又把蜡烛夺回去了。
【评析:一堂精读课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语文实践,语文课实际上叫作言语活动课、言语实践课。在这一段,学生牛刀小试,生生合作,品味词语,概括方法。
朱煜老师曾将他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课型及作用定义如下:
精读课——讲授单元核心知识点,训练单元核心能力点;略读课——巩固单元核心知识点和能力点;练习课——操练单元核心知识点和能力点;作文课——运用单元中的核心表达形式训练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课——开展与单元目标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个单元的学习序列是讲授、巩固、练习、运用、综合。其实一堂课也是如此。细细品读这堂精读课,何尝不是包含了讲授、巩固、练习、运用、综合?一粒沙中自有世界,一瓣花上可说人情。】
五、练习巩固、总结点题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谁能够一口气就说出小女儿想出来的办法?
【评析:一起学习母亲的方法、合作学习儿子的方法,现在“一口气就说出小女儿想出来的办法”。我们常常讨论如何给学生提供支架,帮助他们摘果子。其实,我们还要学会一步一步撤支架,让学生独立摘果子。】
生:杰奎琳以上楼睡觉为理由,把蜡烛拿走了。她淡定从容的语言使德国军官想起了自己可爱的小女儿,这是一个特别恰当的理由。最后杰奎琳把蜡烛保住了。
师:谁能说得更简洁些?
生:杰奎琳以上楼睡觉为借口保住了蜡烛。
师:找到杰奎琳的一个动作,书上写的是什么呀?
生:端。
师:(板书:端)好,蜡烛在什么时候熄灭了呀?
生:在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的时候熄灭了。
(板书:熄灭)
【评析:叶圣陶先生倡导语文学习的“自求得之”。他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比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在本节课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由导到扶,由扶到放的过程。同步,也清晰地看到学生言语能力“自求得之”的过程。】
师:同学们,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板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可以连起来。怎么连?
师:(板书画曲线,呈波浪状边画边讲解)德国军官点燃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可是蜡烛被重新点燃了。杰克也想了办法,但没有用,蜡烛又被夺回了。于是只能小女儿去想办法了,还好,小女儿的方法成功了。这就叫曲曲折折、跌宕起伏,难怪这个故事如此吸引我们。现在谁能够把三个人想出来的主意连在一起说给我们听?
【评析:点出文章成功的秘妙——曲折跌宕。现场观课,板书生成性的优势显而易见。高年级的语文学习要从整体入手,探寻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悟作者选材组材和遣词造句的匠心。在此可见一斑。“把三个人想出来的主意连在一起说给我们听”,说话训练由分到合,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生:伯诺德夫人拿出一盏油灯把蜡烛吹熄了,结果德国军官又把蜡烛点燃了。杰克想出拿柴火的主意,端走了蜡烛,结果德国军官又把蜡烛夺回了。最后杰奎琳想出了睡觉的方法,镇定地把蜡烛端起来上楼去了,蜡烛保住了。
师:掌声送给他。概括得多好啊!
生:伯诺德夫人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但是德国军官重新点燃了蜡烛。杰克想以去柴房抱柴的理由端起了蜡烛,却被德国军官一把夺回了。杰奎琳以上楼睡觉的理由拿走了蜡烛,在她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烛火灭了,蜡烛保住了。
师:如果讲杰奎琳的方法时再补充一下德国军官为什么会同意,那就更好了。
生:伯诺德夫人取来油灯吹熄蜡烛,但德国军官又重新点燃了蜡烛。杰克想以搬柴为理由端走蜡烛,可是又被德国军官一把夺回。最后杰奎琳以装可爱为铺垫,(台下大笑)以上楼睡觉为理由拿走了蜡烛,让德国军官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同意了她上楼睡觉,最后她保住了蜡烛。
师:这一家人真是——
生:这一家人真是机智,遇事很冷静。
师:这一家人真是——
生:随机应变。
师:这一家人真是——
生:这一家人真是随机应变、机智勇敢、临危不惧。
师:这一家人真是——
生:这一家人真是爱国。
师:是啊,不爱国怎么会如此机智呢?老师突然发现这个板书出问题了。你们看,镇定从容都很好,从中可以感受到英雄、爱国。为什么要写个“苍白”呢?这是不是败笔呢?
【评析:又是转折。】
生:孩子脸色苍白,认为自己和母亲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因此伯诺德夫人才能快速想出办法,并鼓励孩子们想办法保住蜡烛。
师:掌声送给她。(全体鼓掌)原来不是败笔,甚至是点睛之笔。
【评析:曲径通幽。对“苍白”的深入理解,还原了人物真实的心理体验,也显现出作品细微处的精神。】
师:同学们,下课!
【评析:最后一个板块,简单处理了杰奎琳的方法。然后点出行文思路、文章章法。并通过“这一家人真是——”的接话训练,总结人物精神,彰显故事内涵。一节课的教学结束,提醒大家一起关注这一课的课后习题。从习题中,再来回味执教者的设计思路,有豁然之感。本课阅读训练习题一共有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各想出了什么办法?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称赞他们?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先逐个概括出母子三人各自想出的办法,再连起来说一说。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这些词语能不能去掉?
(1)“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
(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3)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不难发现执教者的教学内容其实完全是围绕课后作业展开的。教学内容、作业、评价三位一体,学生的学习自然轻松且有的放矢。本课设计对新手教师的可学、可借鉴之处首先表现在此。学习本课的设计,还应注意课堂节奏的掌控。朱光潜先生说:“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任何一堂课的成功都是整体的成功,教学流程的起与伏,教学内容的疏与密,教学速度的缓与急,都有通篇的考量。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的法儿与做文章的法儿是相通的。一堂好的课,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個作品。】
【总评】
缜密舒缓、自然淡远的
课堂美学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的
美学阐释
我是在观朱煜老师《半截蜡烛》一课的现场,第一次想到“教学设计的美学品格”这个概念的。大概是朱老师独特的教学设计启迪了我,我隐约觉得教学设计的研究除了我们惯常讨论的过程与方法,还应该有一个美学的角度。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实施前的准备,无疑是教师创造性思维参与的过程,也是集中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结果——静态的教案与动态的课堂,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作品。对这一作品的研究,学界惯常是从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或者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切入的,对教学设计作为人类“设计活动”大家族的一员,其与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共通的美学特质始终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在此谈论教学设计的美学品格,不同于语文教育与美育这一话题,也区别于课堂教学风格的研究,它首先从语文教学的文本内容抽身而出,研究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其次,从课堂教学风格的综合性特质中剥离出来,不停留在执教者课堂教学现场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的个性气质,而是由此还原,追溯这个现场背后的设计的力量。事实上,教学设计之美一定是语文教育之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组成。
西方的美学研究与理性研究相对,强调事物带给人们直观的感受与感觉。中国传统的美学研究则属于生命超越的美学,突出作品与创作者、欣赏者生命体验的互通与确证。其实这两种研究的路向并不相左。研究教学设计的美学品格,不妨从直观的感觉与感受出发,走入作品所传递出来的执教者生命的体验。谨以朱煜老师《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为例,尝试这种“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弗朗士)”。
在观课现场,我便尝试着还原朱煜老师《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并揣摩其设计意图。这一课堪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典范之作,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节奏的掌控等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新手教师揣摩、借鉴。其中精妙,笔者已经以流水品读的形式在文中作了较细致的分析。要论对这个教学设计的直觉感受,我写下的是“缜密舒缓”“自然淡远”。
这一课的预设总体是封闭的,课路向着既定的目标行进。当然,学生在每一个板块里都有自由的空间,但教学的内容与目标是计划中的。这也是一般意义上教学设计的特征,毕竟,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相比一般艺术特质强烈的课,这一课没有超逸峻拔的气势、跌宕起伏的环节,课不是大开大合,它的节奏总体是舒缓的,呈自然淡远之态。但设计的“针脚”以细密为主,除了大的教学目标性的学习要求(如品读词语、归纳概括人物想出的方法),课中多数问题都从小角度切入,如前文所述,他善于在关键处设问,且问必连环。这些提问多具教学环节上的承上、启下及触发学生思考等多重作用。过渡时或顺承或突转,或顺承与突转兼具。这些问题设计完成了执教者高超的课堂叙事,其美感似古典窗棂,一格一格,格格见景,又似江南园林,小径通幽。
前面算是勉强解释“缜密舒缓”,接下来谈“自然淡远”。朱煜老师的教学与他的文学创作相仿,含蓄克制,自然淡远,令人想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人,疑是故人来。这样的教学旨趣固然与他的阅读偏好、审美品格有关,也与他的师承相通、相连。他曾写道:“周氏兄弟是天才型作家,尤其知堂完全到了笔随人意的境界。从家常尺牍中即可见一斑。墨迹留恋处全是思维的涟漪。读这样的尺牍,只有震撼。”书法里的“笔随人意”仿若教学里的“课随人意”,是自然之化境,“墨迹留恋处全是思维的涟漪”,又似教学设计中处处可见的思维力,这力量不是当头一棒式的冲击力,而是圈圈涟漪,淡远悠长,耐人回味。值得注意的是,《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里没有“造境”,即使是在面对故事最紧张的情节时,或者是在点名主题升华对人物的理解时,设计者几乎是自觉地与文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使自己(也使学生)不至过于沉浸,他以一种克制的、“冷清”的方式演绎他的课堂叙事,其目的大约是为了保护语文教学对言语表达方式而非内容的重视。这种风格与海派语文的传统相一致,从袁瑢到贾志敏老师,都是类似的路子。倘不做价值判断,不做学科学理分析,仅以审美的态度观照,这样的风格是众多风格中的一种,无关对错,无关高下。毕竟,“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冒险即将结束,回看前面的文字,虽然基本写出了我的感受与体验,却完全没有信心。它能否支撑起我所提出的“教学设计的美学品格”这一概念,以及标题中“美学阐释”的字眼。更不知朱煜老师与读者诸君是否愿意认同我对课例这般欣赏与解读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实用的,不是科学的,而是审美的。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山东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