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都已患上“数据病”

2017-05-30曾国伟

公关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画像现实

曾国伟

数据失控时代已经到来,赤裸裸地站在数据聚光灯下接受审查不是人们应得的待遇。

——阿莱克斯.彭特兰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

数据焦虑症

纷繁复杂的外部数据环境正让人们变的无所适从,彷徨无助。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去阅读并回应来自四面八方的数据(信息)。人们被稀碎浅显的内容黏住,专注度和注意力遭到肆无忌惮地稀释和分散,而各平台所谓根据用户画像和偏好,精心计算的内容推送或许正让一部分人陷入“偏好陷阱”变成井底之蛙,并最终被偏好之温水所煮杀。

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虚拟世界去寻找数据并试图得到某一答案的时候,我们可能正遭遇“智商困境”。数量庞大且杂乱的数据让很多人觉得自己智商不足,一时间无从下手,在其中做抉择和决策并不轻松。高重复、低价值数据的干扰,讓很多人对答案的线上搜寻变得更费时费力,而现实世界寻找答案的路径和方式可能因为虚拟世界更容易伪装而不那么可靠。

公众对于数据更深层次的焦虑来源于两点:

一是数据假象。数据本身的虚假短时间内无法验证,如果再加上数据传播热度的二次虚构,叠加效应将彻底影响数据在虚拟世界的秩序排列,而身处传播节点上的人们传送完数据后可能不会再跟进对数据的查验并相信之前获得的虚假数据。

二是数据泡沫。它不是虚假数据,但内容本身的价值不高,因为迎合了公众的偏好而在整体数据中占比很大。假象和泡沫将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决策,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以上所说,还只是大家能公开获得的外部数据,他们靠人力已经很难集成。而作为单个数据主体的焦虑是,这些散落在四处的相关数据正不经意地将我们出卖。

而更大的威胁是各种用户信息等内部数据的泄露甚至被篡改。这些行为所涉及的信息安全问题引发的公众情绪就不仅仅是焦虑,而是恐慌。

我们正陷入数据的迷茫,甚至已经迷失。我们习惯性地打开某些应用或刷朋友圈,虽然颇感焦虑却仍然深怕错过某些数据,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数据依赖症

数据让我们焦虑,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它。我们的决策正越来越依赖于早为人熟知的所谓大数据,但大数据不是万能的,至少很长一段时间是,它还有它的局限性。一是数据方面,质地并没有那么好,有杂质,有污染,有假冒伪劣等等各种问题;二是技术方面,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等领域还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它还需要大量的新的背景知识以及训练手段。

我们对数据的依赖实际上是对分析能力的依赖,人性的懒惰让人们更愿意做选择题而不是分析题而大量消耗脑力。但它在消除我们焦虑的同时,也可能让很多人丧失系统性的思考能力。或许,未来只有两种人,会利用技术的人和被技术豢养的人。

而如果数据本身有问题,分析方法有问题,由此得出的相关结果是不是会将公众引向歧途。另一方面,数据以及分析方法会不会被部分掌握的人所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的时候,整个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是一个密闭的黑盒子,不明机理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它给出的答案?

数据亚健康

个人或企业在虚拟世界是一个数据形态的客观存在。当我们去审视或检测这些客观存在的数据的时候,觉大部分主体的数据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处于一种类似于身体的亚健康状态。而造成这种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平时的忽视甚至无视所造成的。

与每个人有关的数据就像遗落在另一个世界的羽毛,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并爱惜。负面数据的产生就像身体的某种病症,它是一种警示。同时,它也会影响我们的数据画像,而我们投射在虚拟世界的数据画像反过来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有的数据可能是我们自身创造的,比如不当言论,留下的痕迹可做证据保全。有的数据是别人制造的,有失实、诽谤等,如果一味听之任之,终会影响自身。

未来,如何像管理身体一样维护自己的数据将成为每个人或机构工作的一部分。围绕数据的诊断、梳理、美化等各个工作分工会自然形成,就像现实世界中的化妆师、整容师甚至医生一样。你将在虚拟世界塑造另一个数据化的你,其它人通过这个画像就能了解你。

未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与自己相关的数据系统。如果你哪天离开现实世界,你的数据也会得以很好的传承。你真的只需要一个二维码即可,甚至不需要墓地和墓碑。系统里记载着你公开的或者私密的数据。你将在云端获得永生,直至现实世界毁灭。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画像现实
威猛的画像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00后”画像
画像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潜行与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