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似”中找“不同”
2017-05-30陈志萍
陈志萍
【摘要】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贯穿整个小学生六年的学习生涯。识字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因而对小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列举了些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似的教学模式”中寻找出新的亮点,体验不同的识字方法、汉字意蕴和汉字文化,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丰富了对汉字的认识。
【关键词】 低年级 识字教学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我们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低年段学生要“学习独立识字”,中高年段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熟练识字能力”,可见,识字能力的培养贯穿小学语文六年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字写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创造能力的基础。然而,学生识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遗忘、受干扰的情况。不识字、不会写、写错字、写别字等情况时有发生,这就对教师的识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不同方法下的识字体验
1. 立足字理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代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严格来说,后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识字教学内容的轨迹,也基本与“六书”的顺序吻合,象形、会意、形声是最主要的三类造字方法。教师不需要向学生介绍所有造字方法,但在教学时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象形字,用眼看。象形字是指通过描摹事物的特征、轮廓来造字。象形字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学习其他类型字的基础。象形字教学时先出示图片、简笔画和古文字等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并抽象成现代汉字。如学习汉字“鸟”时,出示鸟的图片和古文字,感受过整体的相似后,再指一指鸟的头部、身体、尾巴、羽毛等,为学生提供象形字学习的思维范例,再来练习并识记。
会意字,用心解。会意字是合体字,是基础字意义的相加。在教学时可采用先分解,再组合的方法学习。以讲述会意字“休”为例:
师:这个“休”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个字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木”。
生:人来到一课树木前,應该是走路累了,要休息一会儿。
师:说得多好呀!“休”是一个会意字,左右结构,人靠在树木边上,多舒服呀,正好可以休息一会儿。
教师引导学生先分解再组合,先将“休”分解为单人旁和“木”字,这两个基础字的意思学生已经十分熟悉了。然后再将这两个部分组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休”的意思。
形声字,用口又用心。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苏教版语文的识字课往往以家族字的形式出现。讲授形声字时,可通过反复诵读找出声音上的相似,进而找到声旁,再引导学生注意用心区分这些近音字,关注偏旁(形旁)。
2. 寻求趣味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力容易涣散,而趣味识字可以改善这一问题。如在教授“黄”时,可以用顺口溜帮助学习:看似草头一片黄,实是一片田里稻禾黄,八个农民收割忙,金黄稻谷装满筐。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将游戏、舞蹈、歌曲等元素融入到识字活动中,寓教于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引导以“月”字旁为中心的有关身体部位的汉字认知,比如“脑”“腿”“肚”等一系列汉字。进行了初步的认知之后,开展“我是识字小达人”的识字游戏,比一比看谁认得多、认得准、认得快,教师逐一出示与身体有关的汉字,学生指一指自己的身体部位并正确读出。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你知我猜”,其中穿插着教师对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表现的评价,最后教师通过改编“拍手歌”,将本节课认识的生字融入到歌曲中,边唱边做动作,加深对汉字的认识。
3. 形成常态
“主动识字”是苏教版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提倡的一种学习习惯。想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必须依托于生活的环境,拓展学生的识字视野,在观察中发现、思考、理解汉字的音、形、义。笔者在长期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说说这个字”系列学生讲坛活动。活动中,教师不再过多参与课堂教学,而是由学生提前准备展示的内容,自主展示。有学生讲“福”这个字,除了讲解字形,还出示了100种福的写法,讲述了关于“倒福”的来历,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最后倡导学生设计一个不同字体的“福”,送给朋友。展示的学生就像是一位认真的老师,在讲述中提出互动的问题,让所有的同学参与其中。我们还可以走出教室,在校园中、公园里、大街上,学习识字。在下雪的日子里,我们去摸一摸雪花,认一认天气的标识,在雪地上写一写“雪”字,这样的识字体验独一无二,必定是记得最牢固的。
二、 不同语境下的汉字意蕴
汉字是富有灵性和悟性的字系,如果只是从工具性的层面上把它当做识字教学中的无生命的内容,那它就不能有如此鲜亮而丰富的内涵。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文本环境中就有不同的意蕴。如《春到梅花山》中写道:“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这个“尽”字指的是“完”,指寒气依旧留存,春寒料峭之意。但在古诗《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尽”却是在描述傍晚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消失的美丽景色。“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的“尽”是达到极点的意思。写出了诗人山水萦绕到了尽头,却又移步换景又见新气象的喜悦心情。一个“尽”字,仅仅六笔,却承载了丰富的内涵。语文不是背得动的书包,而是带得走的能力。
三、 汉字背后的民族文化
汉字作为古老的文字形式,在创造之初就深受先民生存环境、认知水平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它凝结了先民的智慧和悟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汉字中蕴含的历史、宗教、哲理、道德、美术、韵律等多元文化基因是开启儿童多元智能的一把金钥匙。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性文字,其构型是可以显示其意义的。
以讲授苏教版语文二年级《狼和小羊》课文中的“弄”字为例: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王字旁的字吗?
生:认识,我的名字里有王字旁,妈妈说是美玉的意思。
师:是的,王字旁又叫斜玉旁,斜玉旁的字和玉器有关。你们看,“弄”字里面也有一个王,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看看“弄”的古文字,看出啥来了?
生:“弄”的上面是一块玉,下面好像是两个叉子。
生:老师,这应该不是叉子,像是两只手吧?
师:你说对了,玉是一种珍贵又美好的饰品,这两只手稳稳地拿住这块玉,正在赏玩呢!后来这个“弄”字,意思慢慢演变,就变成了玩的意思了。看,这些玉器多美呀!(出示古代若干玉器)这圆形中间有孔的叫环,这半壁形的叫璜,两块玉合在一起叫珏……
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之一,也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标识。中华文化起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在中国人的文化中,玉是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基因。文化是根,语文是花,失去了文化,花儿也黯然失色。
汉字是一盏灯,它照亮了阅读与写作的道路,更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识字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教给孩子会写这个字,而是让孩子学会识字的方法,培养其识字能力。尊重汉字,找寻课堂中一个个不同的闪光点,找一找不同方法的识字体验、不同语境下的汉字意蕴、不同汉字背后的民族文化,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汉字知识,给予他们独有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余涛. 天地化生——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江伟英. 小学中年级学生生字回生现象的转化策略初探[J]. 现代教育论丛. 2008(9)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