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刍议
2017-05-30韩丽
韩丽
当前全球各国政府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现实挑战,包括经济复苏缓慢、人口老龄化、自然环境污染、城市病等。针对这些新常态下的新问题,就中国而言,传统政务的调控治理愈发不能满足产业、民众的诉求,通过创新性手段解决问题是提升政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新一代政务的出路在哪里?答案是“互联网+”。
2016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2016年9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工作目标是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互联网+”进政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采集、信息监控等技术手段上的创新创意,信息通过互联网被采集、输送,大大舒缓信息传递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二是“互联网+政府服务”概念,体现了简政放权中放管结合的理念,让政府的服务功能得到提高。
《建设意见》的出台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提升国家信息化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利用互联网造福国家和人民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互联网时代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支撑。“互联网+”首次加到了政府服务上,说明我国政府职能正向着服务型转变。在政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中,“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撬动“政府侧”改革的有力杠杆。
互联网是一个工具,也更像是一个杠杆,凡其所“+”的领域,如旅游业、文化产业、医疗等,都会被撬动起一个全新的生态,带来突破和革新。互联网思维不仅仅局限在企业中,政府机构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影响着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如何“+”的问题上。这并不是将互联网简单的和政府的管理服务相加,而是要根据互联网的传播思维和政府管理及服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与政府政务实现全方位的结合。
“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是政府上个网那么简单。“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否真正利企便民,说到底还在于政府是不是愿意深化改革,是不是能够正确对待权力,是不是要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真正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首先,需加快开发政务微信、APP,提升移动端政务服务能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服务成为惠及民生的创新举措,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有利于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政府办事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正呈井喷式发展。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渗透率达到96.3%。相比政府网站,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传播形式更亲民,更易引起老百姓的关注,能极大地提高政府信息的传播效率。而与微博相比,微信具有即时传播和社会动员的优势,加之以“朋友”般亲密的体验,更容易加强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性和沟通深度。应坚持“用户思维”,就是坚持用户至上,一切信息生产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一切信息产品以用户体验为检验。如今,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依托网络实现学习、购物、社交、娱乐等需要,各种网络应用无所不包、层出不穷。互联网发展繁荣的过程,就是不断适应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亟需加快推动在线政务服务的广泛使用,创新在线政务服务,使其各项功能更贴近用户需求,使民众能够及时便捷地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开启“指尖上政民对话”的政务新模式。
其次,要构建公众参政新渠道。2006年,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在《维基经济学》中这样描述:“失败者创建的是网页,而胜利者创建的是生机勃勃的社区;失败者创建的是有墙的花园,而胜利者创建的则是一个公共的场所;失败者精心守护他们的数据和软件界面,而胜利者则将资源与每个人共享。”在开放的社会,政府的组织形态也将变得越来越开放。传统的管理学把管理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事。因此,所有技术和方法的目的在于调动组织内部的力量。而现代管理学认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他人的行为或意愿都是管理,因此不要光盯着组织内部的资源,而是要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外部力量。互联网构建了社会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的机制,重塑了公众参与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基础。要让“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落地,最有效的推动力一定是无数活跃个体,而不仅仅依靠“政府行动+购买技术、服务”。政府要为公众提供表达民意、沟通协商、合作共治的网络渠道和平台,对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回应,满足公民网络参政、议政、督政的利益诉求。例如,有人路过社区街道时,发现头顶有三盏灯坏了,可以通过手机拍照后报给市政设施维修公司,肯定比相关维修人员巡查更加及时。政府可以利用激励机制來鼓励民众参与在线政务服务的设计和体验,使民众同政府合作完善相关功能。一些互联网企业推出的微博、微信和手机应用端等公众平台,具有很强的衍生性和拓展力。政府部门应“借力”和“嫁接”这些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在“两微一端”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
再次,要消除信息孤岛。把“互联网+”行动推进至政务服务领域,核心是要实现部门数据共享,提高公共服务获得的便捷度和民众的满意度。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信息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离不开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也离不开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打通数据壁垒,促进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一方面,需进行纵向信息系统整合,在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利用多级网络和中心数据库,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需进行水平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实现跨部门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协同。同时,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推动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做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比如,在办社保卡时,以共享信息的方式使用第二代身份证照片,可减少市民照相和出行成本。形成信息孤岛深层次的原因是管理上的孤岛现象。观念和态度不变,即使手握利器,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很难提高。因此,要彻底消除信息孤岛,还需要从内部管理观念和行政体制上着手。
最后,政府要开放公共数据。随着数据爆炸性的增长,政府掌握的数据会越来越多。政府如何盘活这些海量的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关键所在。因此,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之外的政府数据应尽量向全社会开放,提高政府数据的使用率和透明度。第一,不能让数据成为垃圾,要搜集各方面的数据。第二,要重视历史数据的使用和挖掘。第三,还要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领导者可以通过数据做出决策,而不是凭直觉和经验,做到“凡事心中有数”。当然,政府各部门的数据需要标准化,互相开放、融合、共享,从过去文件、盖章的相互认可,到未来数据的相互认可,这是政府治理理念的提升。
(作者单位:西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