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优化农村校本教研
2017-05-30李卫兵
李卫兵
【摘要】 优化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是深入实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农村学校内涵特色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现实需要。应正确认识农村学校教研现状,深刻理解核心素养、校本教研的内涵,准确把握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优化的方向,科学实施优化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策略。
【关键词】 农村教研现状 内涵 优化方向 实施策略
新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优化农村校本教研,正是深入实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农村学校内涵特色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现实需要。因此,农村学校应积极深化研究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与策略。针对苏北农村校本教研现状,本文拟就农村校本教研内涵、优化方向、实施策略等方面试做研究,以期能对农村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有所助益。
一、 准确把握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优化方向
校本教研,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多方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學校资源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强调必须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为本,其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据调查,近些年因布局调整,农村学生数量逐年减少,优质师资向城区流动较大,造成农村优秀教师减少、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负担过重、资源共享与交流机会缺乏等现状,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主体不明,教研活动不足以使参与者发现当前教学问题的根源,更难以对问题的解决路径进行行动研究,教师专业素养难以提升,学校教研工作得不到高效开展。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该如何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以切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操作方式,科学、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呢?
1. 以现有校本教研基础和亮点为起点。
近年来,农村校本教研的内容、手段和方式与城区学校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教研群体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网络平台等诸多教研成果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和起点,学校应理性分析,科学继承,做好新时期校本教研的优化工作。在校本教研中关注核心素养,注重现实需求,推进学科协同教研,推进校本教研信息化,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2. 以解决教改现实问题与需求为导向。
校本教研应立足实际,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着眼点,优化校本教研的机制、手段、方法,提升解决校本教研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和精准度。要正确认识当前的教育现象,深入学习核心素养,把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方向。要注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教育改革全过程,正确对待和解决教改中的问题。要提升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既要关注共性问题的解决,也要注意个性问题的解决。
二、 科学优化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施策略
1. 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是反思、互助。
一是要搭建反思平台,提升理论素养。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学校应引导教师在反思当中求深思,于深思之中求善思。要引导教师利用网络平台、集会、主题沙龙等各种渠道反思交流,质疑问难,撰写教研笔记,充分激活教师的教育思考,焕发事业活力。
二是引导教师互助,实现取长补短。要突出研究团队的群体作用,借助集体的力量。农村学校班级数、教师数都较少,需要教师跨年级、跨学科通力合作,开展专题讨论、经验共享、信息交换等集体协作式教研,实现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
2. 校本教研策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校本课程。
在校本教研中,学校应引导教师充分调研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是批判性地继承已有课程资源,通过改编、重组、拓展,让校本课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更加适合本校校情、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发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对地方资源优化选择、合理运用。
3. 校本教研优化的活力之源是模式创新。
一是教师个体开展的校本教研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利于教师针对自身实际改进工作。二是合作共研的校本教研模式。多方合作互动,实现教研团队共同成长。三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学校自身科学规划,有目的、有专题,灵活多样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四是专业研究人员与学校合作的校本教研模式。专业研究员在校本教研中,应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五是教育联盟协作式的校本教研模式。按教研联盟体以分片协作为主要形式,中心辐射,联盟协作,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六是网络教研模式。要做到研教同步、全员参与、资源放大、深度引领。
4. 高效课堂是校本教研的丰硕成果。
打造高效课堂,应立足农村校情、学情、师情,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素养”;教学方式从“灌输为主”转向“主动探求为主”;教学内容从“立足教材”转向“生活实践”;教学策略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活动”。开展系列主题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研讨中形成新的共识,在课改实践、反思中总结规律。可以按“自主钻研教材→集体交流研讨→分工主备→开展课堂教学→组织反思交流→总结提高”的程序组织同课多人备,这样,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设计。还可以安排同课多人上,让不同教师同题会课,主动分析,对比思考,反思评议。
5. 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不竭动力是课题研究。
学校应优化教育科研过程管理,引导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学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把课题研究与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破解教育难题,形成适合教育发展的教研成果。要有计划、科学系统安排课题研究活动,引导教师相互交流,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提高课研能力。要注重课题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工作方法。
面对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新形势,农村校本教研要立足校本实际,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课程教学改革为载体,优化校本教研策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全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迈进。
【参考文献】
[1] 缪水娟,张丰. 推动教研工作转型的浙江视角[J]. 中小学管理,2016(4).
[2] 朱宁波,张萍. 教师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探析[J]. 教育科学,2017(6).
[3] 杨燕. 河北省磁县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2010.
[4] 罗玉弟.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2009(5).
[5] 潘建敏,韦茂山,成家斌. 推进农村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J]. 广西教育,2012(8).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成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