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7-05-30段鸿海安金鹏李焕喜郝丽媛张哲
段鸿海 安金鹏 李焕喜 郝丽媛 张哲
摘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学生、学校、企业三个方面,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平台建设;运行机制
本课题组承担的“推进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是国土资源职教研究会20152017教学类重点课题,经过调研现发表一些看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向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适合时代需求的重要举措。与企业紧密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改革以往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建立适应单位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没有完善的理论指导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也都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探索。总体上来说,还缺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指导。在实践中,各自为政,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目前,高职院校实践迫切需要研究、编制一套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并能够提供可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相关的评价标准,作为各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时的行动指南。
(二)企业认识上不到位,合作意愿不强烈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是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处于主动状态,而且学校和学生是主要受益者,多数企业没处于被动地位,有些企业看不到合作的长远利益点,部分企业还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这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认为劳民伤财,耽误时间,积极性不高。另外,很多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没有对教育投入的责任。再者,企业对自身所需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没有系统研究,忙于生产,在与学校合作中应付现象明显,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
(三)政府支持力度小,没有完善的运行机制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但政府的要求对企业无太大约束力,没有完善的运行机制。有些企业认为政府应对企业要有专项资金等投入,派专人来策划和组织,既不影响生产有能保证企业的利益,明确地说就是企业要受益。另外,市场经济下,学校也不愿拿出太多的经费用于此处,想让企业单方面来培养。
(四)学校方面的原因,对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一方面,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理论教学课堂和教师为中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种体制到另一种体制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思想觀念的整体更新;另一方面,学校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要求的实训基地建设条件差距较大,学校投入资金少,不能保证真正的工学结合。
二、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应抓好的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和政府都应积极融入其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从切实培养学生为出发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构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高職院校教师应通过积极参加生产实践、参与科研和生产项目,使业务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学校要建立规章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培养一批双师型素质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协作,互通有无。学校教师既是课堂理论教师又是实习指导教师,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企业的专家既负责企业中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指导,又能经常来学校讲课或讲座,聘请一批德才兼备,素质良好的客座教授。
(二)构建保障培养学生较高水平的职业能力的平台
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合作制度化、规范化。
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细化要求,做到“四确定”:确定在企业中实习工作岗位、确定实习工作内容、确定实习指导教师、确定交流反馈机制。
学校和企业由于空间距离的问题,沟通往往不便,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很难及时了解。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通过电话、qq、微信等定期和企业负责实习人员等交流联系。
制定定期的信息反馈表,定期收集整理企业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信息反馈表,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职业能力的平台的搭建应注重以下方面:
1)职业基本能力训练。主要在校内完成培养职业基本能力,为后续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2)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主要也是在校内进行,实验课教学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任务驱动”的方式, ,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达到高度融合;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下,使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达到岗前技能强化训练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强化。主要指校外顶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全过程中,保证将来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达到培养目标。
(三)构建针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体系。并且通过评价的实际结果,不断调整相关实践安排和内容。要由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等参与组成评价组织,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公正性。严格按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考核结果分开档次,确保毕业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继,孙国,吕光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
[2]邓廷奎.改革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中国市场,2014(25):126127.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项目名称:推进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段鸿海,(国土资源职教研究会20152017教学类重点课题,编号:GTZJ201555)。
作者简介:段鸿海(1968),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学位,正高级职称,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教师,现从事钻探及岩土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