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网络欺凌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2017-05-30张晓春张明

高教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网络对策

张晓春 张明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逐渐增多。网络欺凌行为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对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文章对网络欺凌的特点和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如何预防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提出对应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网络;网络欺凌;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2-0046-0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cyberbullying behavior gradually increased. Cyberbullying more and mor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rought serious negative impact.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yberbullying,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on how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yberbullying.

Keywords: network; cyberbullying; countermeasures

2016年8月,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1]。随着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这一充满诱惑力的“虚拟空间”给广大的青年学生带来无限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理、道德及行为上的负面影响。虚拟的网络给大学生的身心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其中网络欺凌是目前青少年网络生活中的一种负面体现。

网络欺凌是在欺凌的基础上形成的,发生在网上的欺凌事件,又称为“网上欺凌”,它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现象。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校园欺凌行为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就是采用明显的方式攻击他人,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间接欺凌是采取不宜被别人观察到的方式,去控制或伤害他人的破坏行为。网络欺凌多为间接欺凌,网络的丰富多样性为网络欺凌的出现也提供了条件。网络欺凌相对传统欺凌而言,其伤害性更加严重。网络欺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虐待,将会导致被欺凌者的心理创伤,并可能会致使受欺凌者出现反社会的行为,破坏社会的秩序或者是学校的环境,对其自身会造成心理伤害,出现情绪沮丧、脾气暴躁、丧失自信、降低自尊、成绩下降、逃学退学、甚至导致慢性疾病,更甚者出现自杀倾向[2]。

一、网络欺凌现象存在的背景研究

网络欺凌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必须面临的问题,网络欺凌行为给青少年造成了严重危害,它被喻为“看不见的拳头”,其危害性已经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均发生因网络欺凌行为而造成悲剧的事件。加拿大网络欺凌研究专家Bill Belsey针对网络欺凌问题建立了网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网络欺凌行为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定义;美国国家犯罪预防委员会和日本文部科学省官方网站针对网络欺凌行为发生过程中主客体的偏重不同分别对网络欺凌进行定义[3]。

在不同的国家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下,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逐步开始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和措施,积极应对日趋增多的网络欺凌危害行为的出现。师艳荣研究分析了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问题的状况及日本防范和应对网络欺凌问题上的对策。她指出,日本专门设立了“建立保护孩子体质的有识者会议”,发行了《应对网络欺凌指南和事例集》,为解决网络欺凌等网络侵权事件制定了政策法规[4]。目前国内学者针对我国网络欺凌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经过文献查找分析,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方面形成的科研成果很少,并且成果还未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足够重视。

二、网络欺凌本质内涵和分类

网络欺凌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现象,是一个道德与法律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它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危害,还给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了威胁,它不仅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的健康,同时还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创伤,网络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网络欺凌是在传统欺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传统欺凌在虚拟空间的衍生,也可以说是欺凌在网络世界的“移植”,在网络世界中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利用网络技术对他人进行攻击和欺辱。网络欺凌与传统的欺凌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欺凌的目的就是采用重复恶意、报复的行为,使受欺凌者在身心上或者是身体上受到伤害或打击。

根据网络欺凌行为研究分析,在早期的研究中,人们对网络欺凌主要分为了以下七种现象:1.网络谩骂:对网络中的个体或群体进行语言攻击,产生的环境主要是聊天室或社区等;2.网络骚扰:借助各种网络技术对固定的某人发送一些骚扰性的信息;3.网络诋毁:在网站或社交平台上发布关于他人的一些不实、色情或侮辱性的图片、视频等信息;4.伪装:通过盗取别人的账号,利用其账号发布非法或有损社会的言论等信息;5.暴露他人隐私:在网络上披露别人的个人信息或其私密的事件,并对信息进行广泛地转发他人;6.排除异己:就是将聊天室或论坛的个人排挤出去,以此使其造成心理伤害;7.跟踪:就是用各种手段追踪受害者,并对其反复骚扰[5]。这七种行为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借助于其他的工具或手段完成。

三、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

网络的匿名性、电子通讯产品的大量普及、网络监管的滞后等都是网络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网络给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利,交往双方无需见面,无需直接接触对方,很多青年学生在实施网络欺凌时的出发点往往是觉得“好玩”,网络欺凌是“一种游戏”,欺凌别人很有“面子”等等。从社会学的发展角度来说,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人们在生活中会不断出现各种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人的行为在情绪发生较大变化时会出现不同的状态,行为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或控制,网络行为亦是如此。网络世界的虚幻与现实有着必然联系,现实中的人,如果其心中存在怨恨时,便会寻求网络世界中的打击报复来疏解自己负面情绪和情感,此时非常容易发生网络欺凌行为。

网络欺凌还可能成为当前一部分人压力宣泄和缓解的工具。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必然就会承担着不同的压力。尤其是现在生活在大城市的“白领”或“金领”们,高节奏的社会生活迫使他们不得面对来自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在压力的迫使下人们必然会寻找宣泄压力的途径或方式。现实中有些不合理的宣泄方式,比如网络论坛的“群吐”现象,某个人成为大家宣泄情绪的集中对象,这便构成了对他人的网络欺凌。这些情况反映出了人们参与网络欺凌一部分是出于发泄自己的情绪;一部分是可能是受到“某种利益”的驱使。大学生中的网络欺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和网络社会道德规范教育的缺失;同时也反映了网络社会中确立的价值规范与社会现实中的价值规范无法重合,两者存在着冲突。

四、网络欺凌对大学生的危害

大学校园是一个自由、开放、和谐的环境,青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校大学生首先应该加强自身保护,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科学生活,建立在各种环境下的自我安全意识,学会对自己的行为道德负责,培养他们各種良好的习惯,建立正确完整的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欺凌所引发的各种危害包括了显性危害和隐性危害,随着网络欺凌事件的不断增多,给青年学生造成的伤害也越来越严重。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年学生会因为受到欺凌而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致使其应变能力降低,比如有可能会发生离家出走、逃学、精神萎靡不振、沮丧、压抑等,甚至可能会选择自杀。网络欺凌有可能还会使受欺凌者产生报复他人或社会的想法。网络欺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络暴力的连锁反应,导致受害的人递增。

五、高校网络欺凌的应对策略

网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为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巨大贡献,但它是一把“双刃剑”。目前我们生活的空间几乎都覆盖着互联网,网络空间环境的特征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和发展。我们不能终止网络走进生活空间,但是我们能够规范我们的行为和准则,科学管理我们的网络。

(一)青年学生自身教育层面

大学生自身要加强网络素养的提升,不断增强网络隐私保护意识,杜绝网络个人信息或联系方式的外泄,不要随意轻信网络谣言,对于网络的言语欺凌要不予回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网络账号密码,一旦发现欺凌行为要及时向学校、老师或公安部门求助。

(二)学校教育与引导层面

学校要及时制定好防御措施,对网络欺凌行为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处理,制定可行的阻止网络欺凌行为蔓延的制度和规范条款,不断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各类相关的课程和培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欺凌行为,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行为方式。

(三)社会家长的监督层面

家庭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之一,家庭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帮助大学生筑造抵抗各类网络欺凌的强大内心堡垒。家庭应及时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沟通交流,鼓励他们阳光健康的成长,并注意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和网络语言的使用,及时预防可能发生的网络欺凌行为。

(四)政府相关法规和政策层面

政府应该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欺凌现象的发生,对应的制定法规和政策治理网络欺凌行为。政府的法律部门可以借鉴已有的国外关于网络欺凌的法律,及时出台法律来保护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安全。当网络欺凌事件发生时,政府可通过法律追究网络运营服务商的相关责任,对其出现的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做出应有法律制裁。同时,政府还要做好网络绿色环境的营造,做好各种非法或不良信息的过滤筛选,确保校园网络环境的干净和安全。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it.people.com.cn/GB/119390/118340/406323/index.html.016-08-03.

[2]Kimberly, L. Cyberbullying: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for school personnel[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8,45.

[3]冯艳.美国网络暴力现状及其相关立法[J].网络传播,2009,2.

[4]师艳荣.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问题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2.

[5]张盼.试论我国青少年网络欺凌及对应策略[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5.

猜你喜欢

网络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