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2017-05-30张福来
张福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之一,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出发,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为全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树立了新时代的工作坐标。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社会治理的美好蓝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首先需要深刻领会社会治理的内涵,结合北京、朝阳以及本辖区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诊断和破解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探寻创新社会治理的前进路径。
八里庄街道是1956年3月在原北京市纺织工业基地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老街道,伴随几十年来国企的改制搬迁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受到深刻调整,各类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掣肘颇多:一是权力运行存在真空导致社会治理力度不足。统筹多方社会治理力量存在难点,各职能部门权限边界过于清晰,忽略了“过渡”地带的融合与合作;二是现代公民意识落后导致社会治理主体缺失。民众依然在传统行政治理模式停留,习惯于接受自上而下的政策输出,难以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三是先天历史问题遗留导致社会治理负担繁重。集中体现在待拆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面貌脏乱,民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偏低。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为创新八里庄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创新基层运行机制,完善组织体系。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区域化党建作用,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基层支部网格议事平台,依托党建引领社会各方参与地区治理;二是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回归自治,服务站承接政务服务、协助居委会发展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责任明晰的社区治理结构;三是深化服务体制改革。将街道现有机制按照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进行划分,依托制度化的上下聯动机制,整合街道和区级工作资源和力量,统一由街道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服务指导。
构建多维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推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支持形式购买社会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绩效评估,鼓励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服务;二是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积极对接居民需求,大力培育能够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社会组织,规范社区“草根儿”社会组织到街道备案;三是建设高素质社工人才队伍。健全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强从业人员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服务水平。
拓展多元参与体系,优化治理格局。一是完善以社区为平台的民意诉求机制。依托党政群共商共治的公众参与体系建设,进一步将触角延伸,发挥创享计划、深耕2.0等项目的社会发动作用,促进居民自治;二是建立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机制。依托“一刻公益”志愿反哺,完善社区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保障激励制度和社区志愿服务管理认证体系,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三是引入现代科技促进综合治理。以“三网融合、二级闭环、一格统筹”为抓手,建设“云动平台”,用“会飞的眼睛”及时发现处理问题,不断提升地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最大限度凝聚基层社会治理的正能量。
(作者系朝阳区委八里庄街道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闫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