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对少年儿童道德情感的教育意义
2017-05-30林丽
林丽
摘要:道德情感教育地位的轻视、方式的不当,导致道德情感的肤浅化、浅陋化、表面化,因而应重视道德情感教育及教育方式的选择。影视文化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蕴含丰富的情感资源,具有视听综合、大众参与、时空自由、符号载体等特点。教学过程中应看到影视文化对少年儿童道德情感的教育意义,运用影视文化传递视听符号,创设道德环境、营造道德氛围,从而促进少年儿童对道德情感的感知、体验和移情。
关键词:影视文化、少年儿童、道德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2-0111-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2.023
道德情感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和情感态度,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利被动地服从道德要求。在当今唯理智知识的教育模式背景下,道德教育常借助理性化的手段和工具来传授道德知识和开发理性能力。“唯理智的道德教育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的训练和提高,轻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情感表现的培养和发展。”[1]道德教育情感的缺失导致道德情感呈现空泛化、表面化、浅陋化;导致人们对于道德仅仅停留于浅知,而无真正的内化。少年儿童天然地对声音、画面等视听符号更为敏感,追求直观而形象的画面感,渴求切身体验的真实感。单调而枯燥的独白无法引起少年儿童对道德情感的感知;空洞而固定的套语无法激起少年儿童的情感体验;形象而具化的道德场景的缺失无法促进少年儿童对道德情感的移情共感。
当代少年儿童从小成长在浓厚的影视文化氛围里,几乎可以说是屏幕育成的一代。影视文化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能够释放大量的情感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年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爱因斯坦曾说:“影视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影视可以使思想剧情化,相比于其他方法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和理解。”[2]鲁迅也曾说:“利用活的影视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2]影视文化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感教育究竟有何现实意义?解读这一疑问是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更有效的运用影视文化对少年儿童进行情感教育。
一、影视文化的特点
影视文化是以电影、电视为载体,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反映特定文化价值观念的综合性文化,既表现为客观存在的影视作品,又暗含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观念和意识。影视文化涉及众多学科,融合多元文化形式和价值理念,展现高雅艺术和大众通俗艺术的融汇综合,拥有最广泛驳杂的受众群体,形成了一种新的“公众话语空间”。影视文化能起到溝通交流的媒介作用,能使时间感和空间感消失,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符号化、形象化的“类像”或“类现实”。影视文化是一种群众艺术,与我们的生活相关,与现实生活一样真实,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生活方式。“影视是具有最大影响力的当代艺术,能产生多重意义和舆论导向的公共文化空间,进而成为启蒙的训练场,也成为基础广大的、自愿结合的汇集地”。[3]影视文化以影视媒介为传播载体,具有传统文化载体所不可比拟的特点。
(一)影视文化具有视听综合性
影视文化是一种声像文化,以传播声音、图像和文字信息为主。采用直观而形象生动的方式传播声音、图像和文字信息,并且直接作用于人的两个重要感知器官:视觉和听觉,符合人惯用视听觉感知外界事物的习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影视文化充分融入多种视听手段,能够同步传达声音、图像和文字,能够充分吸引和积极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共同参与信息的接收和接受。兼具视听技术,较之枯燥的声音、直白的文字、单一画面的分离运用,其将文字、声音、影像综合能够更直接、更生动、更形象地传播信息,使信息更具穿透性和动人性,也使观众能够更为真切地感知信息、更为直观生动、丰富完整地接收和接受信息。
(二)影视文化具有大众参与性
影视文化是一种通俗文化,一种群众性文化,是大众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传播迅速便捷,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受众广,普及程度高,可满足各个文化层次观众的需求;覆盖面广,传播途径多样,可使人们随时随处都能接受影视文化的熏陶。影视文化作为开放性的文化样式,不是封闭的、单向的、简单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度交流和互动。影视文化利用影视媒介可看、可听、可触的特性,关注普通人群的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将世间万象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采用平易近人的手法展现世间百态。这种真切感人、形象逼真的艺术手法集聚了大量的群众团体,拉近了影视与大众的情感距离,形成了情感启蒙和训练场。
(三)影视文化具有时空自由性
影视文化的时空自由性,指在表达和传播文化信息、情感因素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使时间延续、停顿、亦或倒退,能使空间扩大或压缩,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时空数万里。影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追寻过往、再现历史情状,还可展现现实生活情景,更可展望未来美好的生活图景。影视文化打破了情境的禁锢,突破了狭小的个人圈子,拓宽了人际交往范围,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最大限度的扩展了个体的认知和体验。影视文化的时空自由性使影视文化涵盖丰富多元的信息,传达着一种感性的生活方式,携带着强烈的情感倾向,表现着多样化的生命形态。
(四)影视文化具有符号载体性
影视文化在屏幕上以符号的形式呈现和传播内容信息。影视文化可视作一种特殊的符号载体,其承载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而更多的是人类的思想感情和价值理念。影视文化具有承载和传承道德情感的符号载体功能,其以多种形式传承并传递着人类丰富的道德情感内容,是人类道德情感传播的有效载体。影视文化的符号载体功能使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时代使命感等道德情感跃然于影视屏幕上,直接呈现于观众视野下,冲击着观众的眼球和思维。
二、影视文化对少年儿童道德情感的教育意义
少年儿童处于官能机能与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厌烦枯燥无味的说教,反感连续不断的灌输,喜欢直观形象而生动的情境教学,追求亲临其境的真实感。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感教育不能仅以简单的话语、硬性的强加,而应从感知和体验着手,进而促进少年儿童的移情。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们用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情感。一个用听觉和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感情。”[4]影视文化从多角度、多方面整合声音、影像、文字,采用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向人们传达着情感,在影视文化的熏陶下,促进道德情感的感知和体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移情共感。影视文化对少年儿童道德情感的教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影视文化促进了少年儿童对道德情感的感知
道德情感的感受、感知是道德情感教育的基础和起点,道德情感的培养应从少年儿童的情感感知着手。情感的感知不能局限于表面的浅知,而是积极整合调动人的各种感知器官共同接收情感信息和提供丰富的情感信息。影视文化最鲜明的特征是其具有视听综合性,其主要以调动人的视听觉器官接收和接受信息,是一种“视听符号”的传播,而“视听符号”正是少年儿童感知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沟通与交流是人的本能需求,于一般人来说,视听觉在信息交流中发挥着更主要的作用,视觉在信息交流中起分离作用,听觉起结合作用。视觉使人处在观察对象之外,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无声的行为,利于人的理性思考。听觉以声音的形式接收和传递,是一种动态传递,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情。少年儿童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抽象思维很不发达,对语言符号的掌握也还处在初始阶段,因此音乐、音效等声音符号最容易激起少年儿童的心理共鸣;图片、影像等视觉符号因其生动形象也比较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和喜爱。
纸张可以承载书面文字或图片,却无法承载声音和动态影像;收音机可以承载和传递声音符号,但却无法承载和传递文字、图片、影像。电影、电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综合性媒介,能够承载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符号。影视文化以电影、电视等影视媒介为载体,涵盖了自然、艺术、人文等多种元素,以丰富的形式传递情感信息,综合视听感官,通过声、光、影、色的艺术表达更使少年儿童在直观的影视情节中能够更深入、形象、生动地感知人类、社会、自然的丰富情感。影视文化独特的特点使少年儿童可以不受知识、经验、环境的限制,直观的感受不同道德情感的表达,提高和扩展了少年儿童对道德情感的感知。通过影视文化,少年儿童可以对那些从未感知的道德情感有一个大概的、粗浅的、感性的感知。
(二)影视文化丰富了少年儿童对道德情感的体验
“丰富的道德情感源于人们内心体验的结果,没有体验就没有情感”。[5]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可用体验的方式达到对道德情感的认识理解。李建华教授将道德情感的体验分为四种形式:“情境直觉体验、角色想象体验、理论思维体验、信念自由体验。”[6]少年儿童直觉的道德情感占优势,专注于情境性直观,其道德情感的感知来源于具体的形象画面,来源于直观的道德情境和道德事件。少年儿童对道德现象的感知基本上是一种情绪性的体验,对情感的体验以情境直觉和角色想象为主。情境直觉的体验产生于对某种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瞬间突发的道德情感,直觉道德情境体验总是在具体的道德境况中发生。而情境性的道德直观往往是有限的,人不能事事亲临其境,对相距一定空间的道德事件和道德形象的感知需要借助人的想象,因而可以通过角色的“位移”以体验道德情感,这就是角色想象体验[5]。
影视文化通过声画结合、影像合一可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创设生动而具象的道德情境,让少年儿童能够身临其境的感知和体验道德情感。影视文化扩展了少年儿童感知和体验道德情感的途径,通过影视文化这一特殊情感载体,少年儿童除了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情感外,还可在影视文化营造的道德氛围和环境中体验道德情感。影视文化主要传播社会主流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通过媒介的肯定和渲染成一种道德形象。这种道德形象以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生动、具体、感人,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使少年儿童在体验中反思“我该怎样”和“我会怎样”。少年儿童的生活环境单一,阅历肤浅,实践经历缺乏,难以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到丰富多样的道德情感。影视文化可模拟、再现、创设道德生活场景、道德交往情境和道德活动氛围,能够释放出大量的道德情感信息,能够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展示不同的道德情境,能为少年儿童构筑起丰富而无形的道德情感体验场景。
(三)影视文化激发了少年儿童对道德情感的移情共感
“移情指的是一种想象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况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意念和行为的能力”。[5]“移情是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能力”[6],是主体在自我认知支配下的理性行为,是主体在情感上的分享、理解和接收能力。道德情感的产生离不开移情,移情是道德体验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培养道德情感的重要切入点,有效地培养道德移情能力是促进少年儿童道德情感产生的关键。移情是在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催化下产生的,移情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实际道德生活、与人对道德的认识有关。移情发生的前提是主体对情感有着强烈的认知和深切的体验。人内心的情感越生动、越细腻、越丰富,越能感受他人的情感变化,移情能力也越强。移情能力低,导致道德情感的表面化,肤浅化、浅陋化,也使人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心。情感能够“以情传情,以情动情”,情感可以传递他人,可以感染他人,且人的能力具有可塑性,因而移情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少年儿童易感性强,易动情,易被外界情绪感染,外界情感的变化能引起少年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移情,而且少年儿童也易受环境熏陶而形成情感选择上的偏好和走向。影视文化的创作来源于生活,通常再现或创设生活情境,在观看影视的过程中,往往使我们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有时又远离我们的生活,正是这种将现实感和虚拟感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内心的触动感。影视文化通过对人物、情节、情境、情感的烘托与渲染,形成蕴含多维情感的情感场,少年儿童在多元的情感场中,感知和体验情感,激發情感共鸣,促进自身的移情能力,进而升化道德行为。意美以感人,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影视文化融合了声音、文字、画面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感官,完美整合声、光、影、色,让少年儿童的耳、目都受到了熏陶,使得少年儿童能更好的感知道德情感、体验情感,从而促进其移情共感能力。
影视文化能够传递道德情感信息、营造道德氛围、创设道德情境,从而促进少年儿童对道德情感的感知和体验、激发少年儿童的移情。但影视文化不可避免的会给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感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要精心选取优秀的影视文化,于优秀影视文化创设的道德环境,道德氛围中促进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9-151
[2]赵娜影视文化: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
[3]陈旭光媒介公共文化空间、青年意识形态与网生代的崛起[J].艺术百家,2016:1
[4]刘力超论艺术价值观的合理性[D].聊城:聊城大学,2010
[5]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0;140-141;138
[6]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责任编辑赵广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