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中国民航航空器全球追踪监控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7-05-30郭莉

科技风 2017年17期

郭莉

摘 要:继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后,使用卫星等技术追踪民航班机成为全球民航业的工作导向。中国民航局于2016年底启动中国民航航空器全球追踪监控体系建设工作,旨在全面提升我国在民航航空器的全球追踪监控能力,加强我国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本文从机制保障和推进方式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若干建设意见,旨在加速推进适应中国民航发展实情的中国民航航空器全球追踪监控体系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追踪监控;民航航空器;机制体制创新

1 背景介绍

继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后,全球160个国家就使用卫星跟踪民航班机达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协定,要求留出一个专门的无线电频率,供卫星跟踪飞机航行线路系统使用。根据新规定,全球客机今后每15分钟就得报告一次位置。

MH370事件促使全球民航界重点关注航空器追踪监控。ICAO通过了“全球航班遇险与安全系统(GADSS)”运行概念,并对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特性、规章规范及当前运营环境需要改善的方面提出了高标准要求。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于2014年4月成立航空器追踪任务组(ATTF),旨在研究使用现有技术在短期内应对解决航空器追踪问题,并对各种方案进行审查以制定航空器追踪性能标准建议。国际电信联盟(ITU)针对远期规划成立了航空云焦点工作组(FGAC),通过对“云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现飞行数据实时监控,并于2015年通过决议,对卫星接收1090MHz ADSB信号的频谱予以保护,为星基ADSB追踪监控打下基础。

2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2.1 完善运行规章标准体系

学习国际相关规章制度文件,结合中国民航发展实情开展航空器追踪监控体系的建设工作,部署实施计划,分阶段升级,制定航空器追踪监控相关规章和技术标准,包括对航空器适航资格的规定,对审定标准、人员训练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匹配制定相关政策、流程和工作程序,鼓励航空公司和各大小设计院参与到技术研发工作中,以规章标准为限制要求,以政策为引导激励。

2.2 完善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体系

在改造升级机载和地面设备设施的同时,要开展相对应的人员培训,培训工作可以分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培训内容可设定为相关概念和国际现状的培训,主要培训对象为各单位领导和各部门经理及一线管制、签派及研发工作者等人员,结合高层的管理、一线用户的经验和研发人员的技术,灌输高层重视意识,有计划有制度保障地推进工作的开展,把一线用户的工作经验作为研发人员开展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相互学习和指导。之后阶段的培训逐步从知识层面演变为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不断地在培训和沟通中改进技术研发工作,形成一个具有协同性的技术支撑体系,引进更多的专项专攻单位进驻项目,包括行业内外的有助于促进该项目实施建设的先进技术,比如在信息共享方面,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导航技术可以结合在此方面研究较为成熟的长安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学府,机载性能方面,可以结合航空器制造商、航电厂商的技术。

2.3 完善职责分配体系

由民航局牵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承上启下,定期向ICAO通报中国实施航空器追踪监控进展情况,同时部署、领导下级各单位按步实施计划。鼓励各航司和研发单位成立专项部门,由高层领导直接担任第一责任人,将上级部署计划细化,责任到人,并每周召开例会,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实现逐级监督。总局每月召集各下级单位负责人,核实所收集的进展信息,并给与改进意见,同时各单位之间相互沟通、督促,共同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开放信息共享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是推进中国民航航空器全球追踪监控体系建设的关键工作,只有实现了航空器追踪信息的数据融合和共享,才能够保证航班4D/15追踪工作的顺利进行。首要任务是搭建国内九大情报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中国民航航空器在国内空域运行的4D/15追踪,与此同时要建设各大系统(航空公司、空管、民航局等)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融合各方数据,共享追踪信息,实现对航空器的全方位追踪监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国内与国际其他国家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要有完善的数据安全技术保障以及各国之间信息共享协议,包括对数据信息的分类、筛选等标准、规范。在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基础上,将中国民航航空器追踪监控体系的建设从国内的区域范围拓展到国际,衍生出基于信息共享的国内航班飞国际救援方案和基于信息共享的国际航班入境救援方案,保证国内外航班在我国建设的航空器追踪监控体系中得到有效地救援保障。

4 自主创新发展

自助知识产权技术、设备、平台主要包括“北斗”系统、自主星基ADSB系统、自主卫星通信系统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机载设备的制造、测试和适航审定。以“北斗”系统在民航中的应用为例,通过集成“北斗”的RNSS和RDSS两种业务,为航空器提供连续定位、测速、通信和位置报告等服务,即可实现对航空器的实时动态监控,提高航空器的安全监视能力。“北斗”系统的改进升级可以突破我国民航现处的陆基ADSB等技术限制,是一系列先进技术发展的突破瓶颈。协力开展“北斗”通航应用是我国推进“北斗”系统融合民航发展的第一步计划,按照“先通用后运输,先监视后导航”的“北斗”应用实施策略,积极就通航“北斗”应用示范事宜与国家北斗办等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沟通,此外,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北斗”在通航领域的应用,尽早实现“北斗”通航的导航和监视应用。进而强化“北斗”系统与航空工业的融合发展,利用国产打飞机等自主优势平台,在适航审定、航电系统制造与测试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要不断跟进国内外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提升我国航空器追踪监控的水平,不断地拓展应用范围,从通航到运输,从国内到国际,不断提升中国民航运行监控水平。大力推进ADSB、航空公司卫星通信能力建设,强化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加强行业内外的技术合作,做到真正重视新技术、敢于利用新技术、善于应用新技术。

5 总结

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引发了全球民航系统的关注,推进卫星跟踪飞机航行线路系统的使用是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革新,同时也是对各国参与方民航科技能力的一个新考验,在自主创新研发平台基础上建设中国民航航空器全球追踪监控体系是我国民航适应实现对全球客机进行4D/15追踪监控目标的重要工作部署,结合我国民航发展实情,本文提出了推进中国民航航空器全球追踪监控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旨在从制度、创新等角度提供推进工作进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红叶.推进航空器追踪体系建设“三步走”计划[N].中国民航报,20160331(002).

[2]王俐云.天基信息系统在航空安全監控中的应用模式研究[A].中国指挥控制学会空天安全平行系统专业委员会.空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C].中国指挥控.

[3]刘韬.由马航客机失联反思卫星在航空器飞行监控中的应用[J].卫星应用,2014,(05):3135+38.

[4]王艳红,赵文智,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于民航导航的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02):496498.

[5]周斌,赵亦兵.航空公司的飞行监控[J].民航飞行与安全,1998,(0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