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省以来乌鲁木齐城市职能演进的历史考察
2017-05-30付志刚
付志刚
[摘 要] 乌鲁木齐自晚清建省以来一直是新疆的区域中心城市,承担着新疆省政治中心职能。乌鲁木齐行政地位的提升带来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经济职能日益丰富,在改革开放前已成为全疆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经济职能不断加强。随着各级公路、南北疆铁路的修筑与乌鲁木齐空港建设,乌鲁木齐又成为新疆的综合交通枢纽。乌鲁木齐的科教文卫事业也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逐步成为新疆乃至西北重要的多功能综合性中心城市。自“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乌鲁木齐未来将更多承担向西开放的前沿任务,城市的职能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 乌鲁木齐;城市职能;历史考察;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2005708
一、省会的建立与乌鲁木齐政治中心的初步形成
(一)乌鲁木齐参赞大臣驻地的设置与迪化城市的兴起
新疆的省会乌鲁木齐旧名迪化,清代以前乌鲁木齐在为游牧场,无城也无任何等级的行政机构设置。(1)清代中期准噶尔叛乱平定后,清廷为了加强对新疆的实际控制,制定了“以北制南”的战略方针,在新疆境内采取军府制、伯克制与札萨克制度并行的管理手段,以伊犁将军为中心,构建对北疆的统治体系,始置乌鲁木齐直隶厅,属甘肃布政使司。[1]503后又在乌鲁木齐地区设都统归属伊犁将军管辖,“管理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吐鲁番、库尔喀喇乌苏等处地方满汉官兵事务”。[2]106巩宁城规模较大,位居乌鲁木齐地区各城之首。与之比肩的是另一重镇巴里坤镇西城。巴里坤满城“会宁”规模处于第二等级。乾隆三十六年,改派参赞大臣驻迪化城;另设理事、通判,[3]61迪化成为仅次于伊犁的北疆要地,城市的行政级别提高,城市的政治职能加强。此后,迪化的行政级别升降不定,但迪化城市的政治職能和地位却变化不大,始终是清政府在北疆的一个重要统治机构驻地。迪化的城市也因此而得到较大的发展。据乾隆六十年,乌鲁木齐都统永保指示编撰之《乌鲁木齐事宜》载:“乾隆二十年平定伊犁之后……乃于红山之南建城,设官而镇抚之。”1765年,在土城以北扩建新城,城周5里4,命名“迪化”,亦称“汉城”。1772年,在汉城西北方8里处另筑一新城,命名“巩宁”,亦称“满城”。
(二)新疆建省与迪化政治中心地位的奠定
同光时期,西北爆发回乱,阿古柏率部在沙俄支持下对天山南北进行大肆烧杀抢掠,战火遍及全疆,给新疆的城市带来巨大的破坏,政治中心伊犁被占领,伊犁九城悉数被毁,乌鲁木齐满汉两城遭受严重破坏。伊犁九城因战乱多遭破坏,惠远城西、南城垣均被洪水冲坏,城内仓库、官厅、兵房荡然无存。伊犁旧设屯田颇多,战后亦一片荒芜,鞠为茂草;桥梁渠道年久失修,未得开辟修治。[4]522迪化城只有西、北城垣仍存,迤逦相接,东、南城垣多处垮塌;城内建筑也多破坏。巩宁城垣则大半倾坏,城内一片瓦砾,死尸骸骨随处掩埋,累累无隙,满目荒凉。
但随着左宗棠平叛与曾纪泽外交谈判的进行,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重建。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大片土地被割让给俄国,伊犁已邻边境无法作为军政中心,[5]清廷遂在新疆建省后定迪化为首府,带来新疆政治中心又西向东转移,“新疆改建行省,治迪化州城,所有省会应设各官自应分别添改”。[6]297迪化一跃成为新疆省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开始重建,各种重要的行政机构设立于此,城市的政治职能明显强化。
战争带来的另一影响是新疆经济中心向迪化的转移。早在建省前的1881年,清政府与沙俄约定开放迪化城为商埠,[7]383建省后省会的设置更是促进了迪化在新疆经济重心的职能行使。一方面,迪化成为中国内地对新疆商业贸易的转运和交易枢纽,燕、晋、豫、陕、甘、川、湘、鄂等省商帮相继出关,荟萃迪化,按籍贯形成八大帮。各帮以燕商为最,晋商次之,秦陇又次之,豫蜀其末,鄂则甚微。各地商人将内地日用百货、茶、糖、布、外国洋杂货、棉纱、海产品等贩入,又将畜产品、药材等土货运入关内,以羊毛为大宗。[8]223迪化城内商肆林立,百货咸备,凡关内新奇日用出品,莫不应有尽有,备受欢迎等。另一方面,俄国通过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攫取了在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城市设立领事馆和建立“贸易圈”的特权。1896年,俄国在迪化设总领事馆,并在城南领事馆附近划贸易圈,享有治外特权,俨如租界。到1905年,俄商行达30余家。德、美等国商人也先后在迪化开设安利、顺发、壁利、华美等洋行。[9]迪化省城洋行八家,资本皆有数十万,其意不专在销售俄货,而在收购羊毛皮革,归获大利也。[10]通过新疆建省及省会的设置,清政府意在强化迪化的政治职能,并驻扎大量军队以提升对于西北边疆政治控制,迪化在新疆的政治中心职能由此正式确立下来。
然而,迪化在经济上最多只是北疆的重要中心之一,由于南疆在经济实力上仍占全疆的大半,新疆的经济重心仍在南疆地区。另外,列强在喀什噶尔势力的商业贸易众多,迪化并未发展成为新疆的经济中心。民初,这一状况依然延续,民国三年前后,新疆“俄商之大部分则栈商,缠商之大部分则小卖商也。俄商之开店多于伊犁塔尔巴哈台,乌鲁木齐次之。[10]1138只是经过杨增新、金树人、盛世才三代的经营,乌鲁木齐的政治职能强化的同时经济中心的地位逐步开始确立起来,尤其是在盛世才时期,通过与苏联的经济合作在乌鲁木齐创办了一些现代工业企业,城市的经济职能更加多样化,到1945年8月,乌鲁木齐在多年的筹备后正式设市,为新疆省辖,城市人口达97980。[11]493
(三)民国时期迪化城市职能的嬗变与完善
新疆经济与交通枢纽从古城转移到迪化。传统新疆和沙俄的商务主要通过塔城和伊宁进入新疆腹地,然后在迪化分销到天山南北各地。1920年,中苏签订《伊犁临时通商协定》,废除清末以来俄商“暂不纳税”的条款,中苏商贸进入了新的阶段。1922年,杨增新提出将迪化辟为自开商埠以利通商,1924年获外交部批准,苏联继续在迪化设立领事馆,为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杨增新鼓励对苏贸易,放松了对苏贸易的限制。1923年,随着后苏联工业的逐步恢复和采取的多种鼓励措施,对新出口也大幅增加。1933年,对苏贸易占82.5%,对印贸易占5%,对其他内地省市占12.5%。[12]237250
20世纪20年代后,以迪化为枢纽的新疆现代公路交通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早在清末建省以后,新疆驿道建设经左宗棠和刘锦棠的大力整治,形成了以迪化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络,先后新建了迪化至哈密、若羌、沙雅、伊尔克斯塔木、伊宁、布尔津、承化、科布多、库伦、塔城等地的驿路,并通过扩宽和整修路面,修建桥梁等方式,改进了新疆的交通状况,也促进了道路沿线城市间的经贸往来,为迪化日后成为新疆的商务和交通枢纽提供了潜在有利条件。民国以后,以驿路为基础的现代化公路交通体系开始构建。1920年迪化成立公路局,1930年,环新疆西北部土西铁路通车,现代交通运输用时少、运量大、成本低的优点迅速显现,1931年,迪化至古城公路通车,开辟了汽车运输的新时代,对迪化分流古城的商务,提供了现实条件,迪化的城市经济职能大大提升。
二、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乌鲁木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强化
(一)城市政权重构与乌鲁木齐政治职能的不断强化
中国共产党接管迪化以后开始了对城市政权的全面重建,推翻了旧的官僚系统,建立了以无产阶级为中心并联合其他劳动人民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确立了迪化的省会地位,并以迪化城市政权的重建经验作为典型推广到新疆其他城市的建政工作中,充分体现出迪化在全疆政治中心的城市职能。
中共对迪化城市政权重构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市委和市政府。六军副政委、新疆分局组织部部长饶正锡被新疆分局任命为中共迪化市委书记,受命组建迪化市的建党建政等工作。中共迪化市委于12月10日正式宣告成立。[13]471《新疆日报》发表社论:“共产党迪化市委的成立,象征着新疆人民的解放,标志着黑暗反动的专制统治已成为过去了,共产党将领导人民克服一切因难,逐步地进人民主、自由、繁荣、幸福的乐境。”社论还明确提出迪化市委的重大政治任务:“更紧密地团结广大人民,具体贯彻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与新疆省人民政府施政方针,变旧的迪化为新的人民的城市。”[14]1950年初,迪化市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饶正锡作了题为《迪化市今后工作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根据新疆省施政方针与迪化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建没新迪化的五个中心任务。第一,肃清匪特,建立与巩固革命秩序;第二,发展工农业生产;第三,巩固与发展各民族间的友爱、团结互助;第四,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第五,进行必要的市政建设工作。[13]473会议最后选举饶正锡为迪化市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刘鹤任秘书长,同时还选出20位委员共同开展领导工作。
迪化市政府的重建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1949年12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屈武为迪化市市长,呼思恭为副市长,杨逢春、那思尔·艾山继任副市长,下设民政科、教育科、财政科、地政科、社会科6个科,辖警察、工务2局。此后不久,市政府对机构设置进行调整,改设秘书处、民族事务处和民政、教育、财政、建设、劳动、工商、卫生科,并任命各处、科负责人。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免去屈武市长职务,饶正锡在12月兼任市长,呼思恭任副市长并主持政府日常工作,少数民族干部禹占林为副市长,后又任命维吾尔族副市长那思尔,迪化市的市委市政府构架基本完成。迪化市委、市政府的成立迅速实现了中共对迪化市的控制,为对城市的接管与改造起到了领导核心的作用,也为宣传中共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团结各界民众起到了组织保障。
解放初期,迪化市采取重新组建人民政府并将原有的旧机构、人员全部接收的方式,开始对市一级政权加以改造。1950年初,迪化市开始民主建政工作,全市抽调104名干部深入街道农村,发动群众废除保甲制度,建立人民民主基层政权。各族群众民主选举出行政代表7名、代表主任154名、正副街长、乡长109名,新建1个街公所和3个乡公所。对旧政府、人员861名,多数留用,编余391人,其中转业109人,参加学习98人,自愿回原籍32人,对有重大贪污、特务问题及不称职者予以清洗。同时开展肃清匪特的斗争,发动市民以街为单位组织86个市民治安小组和巡逻队,实行全民清匪防特。1950年登记特务、土匪480人,根据“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分别情节进行处理。[15]203
迪化成立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起到了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迪化市工会率先于1949年12月21日建立,参会代表147人代表着全迪化市公私性质的工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等行业的工人11 700余人召开工人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迪化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次年5月,迪化市总工会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正式代表178人出席大会,大会讨论通过迪化市总工会组织章程、并做出今后任务的决议,选举产生市总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各区县工会以及专业工会此后普遍建立起来。[16]111949年12月30日,迪化市妇女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迪化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次年5月25日,迪化市第一次民主妇女联合会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179人,通过了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章程,选举产生市妇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市妇联成立初期,积极配合迪化政权建设工作,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基层妇代会,民主选举妇女代表,在全市各街道建立52基层妇代会,在工矿企业职工集中的院落建立了7个职工家属委员会。[16]121950年7月1日,中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迪化市工作委员会也正式成立,团的基层组织和青年群众组织也先后成立。[16]12迪化市中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建立,在城市政权重建、旧社会改造等多个方面对市委、市政府予以支持,成为中共和城市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辅助。
通过以上的措施,迪化巩固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全疆首屈一指的政治中心的城市职能的建设,为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居于全疆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并且通过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规律汲取全疆的资源,促进了乌鲁木齐经济与社会全面的发展。
(二)乌鲁木齐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对于省会迪化的经济职能的重点加强。一方面,迪化市政府着手调整劳资关系,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进行限制,对于没有发展前途的行业有计划地帮助其转人别的行业。另一方面,大力工业生产,从1951年开始,全市各族军民开始节衣缩食积累建设资金,到1952年已上马和建成一批现代化企业,其中主要的有新疆八一钢铁厂、新疆七一纺织厂、苇湖梁电厂、新疆十月汽车修配厂、六道湾煤矿、新疆八一面粉厂、新疆水泥厂、乌拉泊水力发电厂等。1952年迪化市工业总产值2903.96万元,是1949年工业总产值41.52万元的6.9倍。[15]14
1953年起,迪化市逐步开展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1956年春掀起高潮。郊区农村先是建立生产互助组,1954年试建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春又将19个初级社并转为6个高级社,入社农户占郊区农户总数的96.73%。手工业在1954年建立生产合作社和生产小组,到1954年初除部分被带进公私合营外,全部走上合作化道路。对私营工商业,先是通过加工订货、经销、代销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试办公私合营,1956年初,全市工商业者纷纷申请改造,1月下旬,市人民委员会批准44个行业全行业公私合营。[15]204
“一五”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乌鲁木齐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经济职能的日益增强,更进一步强化了乌鲁木齐在全疆的经济中心的地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57年,乌鲁木齐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4 019.09万元,是1952年的4.83倍。期间,乌鲁木齐基本完成对工业部门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和集体企业居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二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的单向突进,造成国民经济的失调,到1960年重工业产值已高达2.78亿元,在乌鲁木齐工业中的比重也猛升到54.67%,比1957年增加22.63%,后经调整有所下降。[15]3但从城市经济角度看,工业比重的迅猛发展,使乌鲁木齐城市经济职能得到了增强。
建国初期,国家投资重点侧重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地区,促进了新疆经济重心的北移,到改革开放前,经济重心的北重南轻格局已经奠定,更为重要的是以乌鲁木齐为重点城市的天山北坡地区业已成长为新疆的以现代工业为主的经济区,而南疆地区以农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比例日渐降低,日益成为新疆发展的边缘地区。无论在清代还是民国时期,新疆的经济重心都在南疆,北疆游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始终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国家与新疆当局对于北疆的逐年开发,乌鲁木齐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经济的重点发展区在天山北坡一带,加剧了全疆经济重心向乌鲁木齐地区的转移。据研究,到1955年天山北坡地区在经济规模上基本赶上了北疆西北部区,但南疆西南部区的经济比重仍占到全疆经济总量的近40%。在50年代末期天山北坡地区的经济比重已与南疆西南部区相当,随着兰新铁路修筑和大规模开发的持续,天山北坡地区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加强,到改革开放前,比较稳定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分地区比重看,天山北坡区的经济份额已经占到了全疆经济总量的4521%。[17]1415但是,19671969年,工业生产连续三年滑坡,1970年虽有所回升,却不稳定。从1970年12月-1975年,市革委会先后三次召开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1972年2月召开的学大庆经验交流会批判“政治可以冲击一切”、“革命搞好了,生产自然会好”等谬论,强调既要学习大庆用毛泽东思想育人办厂,又要学习大庆“三老”、“四严”精神,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1975年贯彻毛泽东“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和邓小平关于整顿工作讲话的精神,各方面工作都有起色。197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66 487万元,比1966年增长323%,十年平均年递增率仅为285%。[15]206
(三)城市职能的丰富促进了乌鲁木齐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乌鲁木齐城市空间在此时期有所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有所扩大。1949年,解放前夕,迪化城区范围东至五星路、建国路之间,东南至宁夏湾,幸福路西口,二道湾,南至三屯碑,北至青年路、光明路以北的六道湾山梁,西到今扬子江路,长江路一带,西南到新华南路。建国初,迪化市辖7个区,建成区面积49平方公里。1956年乌鲁木齐将七个区合并为三个城市区,一个郊区,一个工矿区(即水磨沟区),一个工矿镇。(即头屯河镇)。1959年国务院批准将乌鲁木齐县划归乌鲁木齐市。1960年将天山区与多斯鲁克区合并为天山区。1961年将水磨沟工矿区与八道湾地区合并成立水磨沟区,将头屯河镇扩大成立头屯河区,增设新市区,撤销市郊区并入乌鲁木齐县。此时乌鲁木齐市辖五区(即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一县(即乌鲁木齐县)。到了1965年市区范围东面已扩展到苇湖梁、水磨沟、碱泉沟,东南已到团结路东口,延安路北,西到石油新村、黑山头、平顶山,黑龙江路和奇台路西口,北至八户地。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吐鲁番、托克逊两县划归乌鲁木齐市领导。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艾维尔沟,阿拉沟地区成立南山矿区,归乌鲁木齐市领导。1975年,吐鲁番,托克逊两县划归吐鲁番地区管辖。至此,乌鲁木齐市辖六区一县,并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乌鲁木齐市在石油化工厂一带筹建东山区。乌鲁木齐市市区总面积11440平方公里,东南接吐鲁番市,西临昌吉市;南隔达坂城与托克逊,和静两县相望;东北与吉木萨尔县、阜康县相连;北与米泉县毗邻。建成区49.32平方公里,东到铁厂沟,大湾、二道湾,西到九家湾,雅玛里克山东麓一带,南至乌拉泊北至东西戈壁。[18]8
城市面积的扩展带来乌鲁木齐市政建设进一步发展。迪化解放伊始,市政建设百废待兴,但财力所限,只能依靠群众力量办些急迫之事。乌鲁木齐河连年洪水为患,1950年夏發动全市市民义务献工5万余个,工商界捐款新疆币730多万元,修筑河堤和水坝6.4公里。市区道路年久失修。凹凸不平。1951年,各族群众义务献工4.8万个,工商界及各界爱国人士捐款76.9亿元(旧人民币),修筑沥青混凝土路2.4公里,碎石路3.36公里。1952年后,市政建设步子加快。到 1957年底,市区已有道路51.公里,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长13.8公里,是1949年4.64公里的2.97倍。[15]2081959年,自治区批准《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市区面积经国务院批准由81.3平方公里扩大到694.14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按规划方案重点改造旧市区,建设新市区,掀起群众运动,大规模地进行道路、上下水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河东区1959年开始供应自来水,连接新旧市区的西大桥改建为永久性互通式现代化公路大桥。全市有41.2万多人次参加各项义务劳动,改造乌鲁木齐河滩,修筑河滩公路,整修巷道,新建或改良公共厕所;并依靠群众,制订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绿化、卫生、道路管理制度。到1965年底,全市道路达145.97公里,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89.25公里;供水管道32公里,日供水能力2.06万吨,用水人口27万人;下水道39.1公里;公共汽车118辆,运营线路15条,全长218.8公里。[15]
三、改革开放以来乌鲁木齐全疆多功能综合型中心城市地位的巩固
(一)乌鲁木齐城市政治与经济职能的不断强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使乌鲁木齐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获得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乌鲁木齐在20世纪末逐步发展成为具备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现代化等综合职能的新疆省会城市,也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工商业城市。乌鲁木齐集全疆的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于一身。[19]65在政治职能上,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一级政府机构驻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部所在地,是新疆的政治中心。作为全国61个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是新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龙头和示范。在经济职能上,随着城市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大,乌鲁木齐在扩大经济辐射力,增强综合吸引力,城市在发挥全疆首府的经济职能的过程中作用十分明显。1949年乌鲁木齐地区生产总值1 555万元,第一产业379万元,第二产业203万元,第三产业97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4.37:13.05:62.58。[20]到2000年产业结构调整为1.42﹕36.67﹕61.91,最明显的变化是第二产业比重达到35.67%,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工业和建筑业,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1992年,乌鲁木齐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五十强”,位列24位。[21]16据统计,乌鲁木齐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新疆自治区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人均GDP、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居西部十大城市之列。[22]468
(二)现代化交通建设与乌鲁木齐综合型交通枢纽地位的构筑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进一步确立了乌鲁木齐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职能,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构筑一个连接南北,沟通内外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其特殊的地缘和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铁路枢纽,是新疆与内地及中亚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第二亚欧大陆桥从这里贯穿,南北疆铁路在这里交汇,在建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是连接甘肃省兰州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高速铁路,也是新疆第一条高速铁路,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的桥头堡。公路方面,乌鲁木齐是国道与省道的中枢城市,3条国道从乌鲁木齐穿过,连接全区、全国与周边国家。乌鲁木齐空港建设起步于国民政府时期,新中国以后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乌鲁木齐机场最初为中苏民用机场,经国务院批准于1970年进行改建扩建,1973年建成后开放使用是当时中国五大门户机场之一,80年代初曾躋身于全国四大国际机场之列。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现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旅客年吞吐量405万人次,货邮年吞吐量41 350吨,承担着新疆境内十个机场的中转任务。截止2012年,乌鲁木齐机场运营航线147条,有15个国家、27个国外城市和54个国内城市与乌鲁木齐国际机场通航。[23]多年来的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乌鲁木齐已发展为全疆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也促进了乌鲁木齐城市地位的提高。
“7·5”事件在乌鲁木齐的爆发,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乌鲁木齐城市地位的重要与城市职能的多功能性。此后,为了维护新疆的稳定,促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国家开始推动以投资与基础建设为主经济发展模式,对口支援新疆各地市,乌鲁木齐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城市进一步向新疆最重要的多功能性综合城市转型。到2011年,乌鲁木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创23年最高。897亿元,增长19.6%。地方财政收入264.2亿元,增长33.73%。其中,一般预算收人206.2亿元,增长39.33%。进出口贸易总额业增加值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年国际、国内旅游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50%和81.5%,国际、国内旅游收人分别增长79%和87%。[24]29经济与社会发展效果显著,为乌鲁木齐率先在全疆实现长治久安与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自新疆建省以来,新疆城市在百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新疆的稳定起到了“固边强疆”的历史作用。而乌鲁木齐是建省以后新疆城市发展最快速的城市,自省会地位奠定以后,从一个以单一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不断叠加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等城市职能,逐步发展为全疆首屈一指的多功能综合型城市。习近平总书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宣告了中国国家政策上的新导向,也预示着新疆作为我国向西开放战略上的重要省份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将会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而乌鲁木齐作为新疆首屈一指多功能综合型城市,未来城市应该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成为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亚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利用“一带一路”的黄金战略发展期,乌鲁木齐应该进一步强化城市职能,确立在向西开放过程中的政治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等核心地位。
[注释]
(1)清初无迪化城,其地名为“乌鲁木齐”,准噶尔语,意思是“好牧场”。乾隆帝命名迪化城后,官方不再用“乌鲁木齐”。然在各种地理志仍谓“乌鲁木齐”,民国沿用,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废迪化市称乌鲁木齐市。
[参考文献]
[1]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503.
[2]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106.
[3]新疆通史编撰委员会.新疆历史研究论文选编(清代卷上)[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61.
[4]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22.
[5]宋伯鲁.新疆建置志(卷1)[M].西安:陕西通志馆,1907.
[6]马大正,吴丰培.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上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297.
[7]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卷1)[M].北京:三联书店,1972:383.
[8]东亚同文书院.支那省别全志(卷6)[M].东京:东亚同文会,1917:223.
[9]张献廷.新疆地理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10]袁大化修,王树枏.新疆图志[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1138.
[11]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93.
[12]于溶春.解放前新疆对苏贸易性质简论[J].近代史研究,1989(6):237250.
[13]富文.新疆和平解放[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471,473.
[14]社论.中共迪化市委的成立[N].新疆日报,19491211.
[15]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編纂委员会.乌鲁木齐市志(卷5)[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203,14,204,3,206,208.
[16]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城市接管与改造(乌鲁木齐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11,12.
[17]吴一丁,毛克贞.新疆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415.
[18]李守伦.乌鲁木齐市城市建设志[M].成都:四川军区印刷厂,1986:8.
[19]孙久文,肖春梅.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定位实现途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6570.
[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五十年(19552005)各地州市(县)及兵团主要经济指标[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1]乌鲁木齐市档案局.乌鲁木齐市经济体制改革十四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6.
[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编写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468.
[23]乌鲁木齐机场介绍[DB/OL].http://www.xjairport.com/xjjc/Item/188.aspx
[24]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乌鲁木齐年鉴[R].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2930.
1
[责任编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