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生态产品的市场化模式①

2017-05-30孙爱真

中国商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市场化

摘 要:当前,西南地区大城市、大农村的特征明显。城市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而农村却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其优势。发挥农村公共生态产品的资源优势,通过市场化手段让农村依靠生态资源提高收入,必须在产权主体市场化、组织模式市场化、经营方式市场化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生态产品 市场化 西南地区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b)-127-02

农村生态产品从性质上看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不同于传统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带来污染,生态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对环境带来好的影响。尤其是林业,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具有碳汇功能。Piao等(2005)[1]通过对1982~1999年中国森林植被碳汇量的估计,认为1982~1999年森林植被的年碳汇量约为0.019Pg。同时,森林的经济效益同样显著,生态旅游是最直接的获利方式。林业部森林公园办公室王兴国、陈鑫峰(2001)[2]研究认为,旅游业每收入1元,相关产业能增加5~7元的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3]。目前,广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有大量的生态需求,广大农村最富足的就是生态产品,特别是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林木、牧草、江河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广阔的高山区、草场,林木和牧草常年生长,无霜期长,在全国七大地理分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排名第一。如何提供更多的公共生态产品成为当务之急,而市场化机制是必然选择。

1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生态产品的特点

从西南地区的优势看,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是该区域的典型特点。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美丽的自然景观是西南地区的强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4]而山水林田湖在西南地区集中体现出来,山——从西藏珠穆朗玛峰、云贵高原,到四川重庆的丘陵地形,体现出西南地区山地的层次性;水——长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等亚洲重要河流的上游均在西南地区;林——西南林区是我国的第二大天然林区,原始森林密布;田——西南地区的立体农业为种植多种农作物提供了便利;湖——藏北的纳木错、滇中滇池、抚仙湖、滇西北洱海、四川泸沽湖都是著名景点。

然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贫困面较大、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地方政府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尤其突出。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尤其要突出自然资源的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

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生态产品市场化模式

2.1 产权主体市场化

2.1.1 所有权归集体

《民法通则》第74条规定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权。新中国成立后集体所有权的改革经历了耕者有其田、农业合作化、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集体所有联产承包经营等四种主要模式。改革开放至今,农村土地归所在村组集体所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30年为承包期限。集体所有权也是一种产权形式,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宝贵遗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资产的公有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1.2 经营权归农户

2008年国家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界定改革的核心任务为:明晰产权为70年、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签订合同落实责任[6]。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林业生产力的释放,为我国农村林业产权市场化改革明确了方向。

类似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西南林业发达地区,农户在获得可耕地之后,可以获得第二项资源——林地。与农地不同的是,林地发展的首要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通过合同约定方式使林户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承担森林防火、水土保持、病虫害防治、生态产品供给等一系列的生态责任。如何使生态责任、经营投入、经济效益相匹配是放活经营权后面临的最大难题。

2.2 组织模式市场化

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主要载体是林业,如何实现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林下产业、林中产业、林上产业如何合理组织,以做大做强?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赖组织模式选择。

2.2.1 公司模式

公司是依据《公司法》建立的法人单位,投资人根据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同时索取剩余价值。这种产权安排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现代公司继承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优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多为股份制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然而,林业一般属于投资周期长、投资额大、受益面广、收益时间长、存在不确定因素的领域,特别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管理难度大。如何吸引非公企业参与植树造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政府协调、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林业开发。当前,多数地方在退耕还林项目以及CDM国际碳汇林项目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来非公有林业以承包成片造林为主,尤其是速生杨基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体现了“国有私营”的政策思路,参与企业积极性明显增强。然而在林下产品加工等方面,西南地区农村进展缓慢。

2.2.2 合作社+农户模式

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自发成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依法经工商部门登记成立后,取得法人资格,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能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合作社模式的最大优点是社区农民参与度高,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体,使社内农民能共享发展成果。其最大缺点是经营管理理念相比于企业模式明显滞后,而且相比于企业法人,农村合作社法人的成员流动较大、资金规模较小。合作社+农户模式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典型,体现了“民办、民营、民治、民受益”的特点。当前,在市场化拓展中如何做好专业合作社和核心农户的利益协调至关重要。

2.3 经营方式市场化

2.3.1 发展林下经济

第一,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基本运作模式,使特色农产品、生态农产品有了组织依托,能够以法人身份对外经营。特别是对农产品的品牌宣传以建设特色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打造重点合作社、特色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借鉴“互联网+合作社”的新模式,依靠网络渠道进行全国大范围推广,特别是坚果类、水果类、养生类等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借鉴重庆的地票模式,实现大规模土地流转,在土地评估、林权评估、微贷等方面提供金融支持。从而真正把农民在生产环节组织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走类似于烟草合作社的大农业模式。地方政府在大农业模式中要积极为专业化、规模化的农户提供社会服务,结合农户实际制定相关政策,真正体现政府服务三农的职能。

第三,注重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在供应链下游环节,要拓宽林下经济的销售渠道,必须坚持双渠道联合推进。一方面要依靠传统渠道,走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的路子,建立实体流通的基础渠道。另一方面,要搭建“互联网+”的平台,服务新生代群体的顾客群,使客户形成需求依赖和产品粘性,培育生态农产品可持续的需求,为林下经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3.2 发展生态旅游

第一,以生态保护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西南地区农村发展生态旅游、获取生态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城镇、公路、河道、水库、自然保护区、 旅游区等地周围第一山脊的森林,适宜发展为生态公益林,进行适度的生态保护。同时要扎实推进森林资源培育,切实加大人工造林、幼林抚育、封山育林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另外,要严格控制森林限额采伐总量,商品材砍伐量要适度控制。

第二,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破解生态旅游瓶颈。农业基础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之一,如农田水利、道路、桥梁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外部性较强,是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是界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 [7]。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必须有公共职能部门的参与,才能使其回归公共物品的本质。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的性质和用途,通过与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比如与水利局、公路局、电業局合作,把水网、路网、电网引入到林区,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生态旅游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在城乡结合部,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强烈,村委会、餐饮企业、旅游景点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态旅游的瓶颈得以缓解。

第三,增加民族民俗文化因素,创造差异化。古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风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俗。当前,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持续发展。“云南十八怪”、“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贵州民族风情、四川“五朵金花”——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花乡农居、糖画、瓷胎竹编、面塑、纸雕、棕编、花叶画、脸谱画、风车车、川剧脸谱、皮影等。把民族因素与生态因素结合起来,探索西南地区农村新的发展模式,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参考文献

[1] PIAO S L,FANG J Y.Changes in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from 1982 to 1999 in China[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05(19).

[2] 王兴国,陈鑫峰.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业发展概览[J].绿化与生活,2001(1).

[3] 习近平谈生态文明[EB/OL].http://cpc.people.com.cn/ n/2014/0829/c164113-25567379.html,人民网,2014-8-29.

[4] 新华网评:打造生态环境的“生命共同体”[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5-05/06/ c_1115156508.htm,新华网,2015-5-6.

[5] 聚焦中国经济发展逻辑: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3/7094103.shtml,中国青年报,2015-3-3.

[6] 王玉斌.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 孙爱真,刘卫华,刘荣昆.需求拉动视角下西南地区公共生态产品供给机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9(5).

①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3XJY008)。

作者简介:孙爱真(1980-),女,河南商水人,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哲学、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市场化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研究
羌绣市场化发展对策研究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机制初探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杭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机制探讨
供方体制应尽快走向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