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装备制造业应对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的对策
2017-05-30李文浩文启湘吕靖烨
李文浩 文启湘 吕靖烨
摘 要:2016年,美国大选中两位竞选者都表达出为了解决本国就业,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把国外的制造业搬回国内的想法。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给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客观要求陕西省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文中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措施进行分析,并对该战略对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影响进行研究。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取得初步成效,而外资制造业回归本土化以及向其他更低成本国家转移,势必会对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引资和投资产生双重影响。在中国人口红利等传统要素优势逐渐丧失的现状下,积极对陕西装备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创新型先进制造业,才能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占得先机。
关键词:再工业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
中图分类号:F 74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7)02-0196-06
Abstract: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facing the high unemployment rate,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ry to implement the “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so as to bail out the economic downturn.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has also ushered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 side reform”.In this paper,the “re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ic measure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analyzed,and the impact of the strategy o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emphasized.“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has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while foreig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localization such as coming back to home countries and shifting to other lowcost countries,will inevitably effect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ttracting 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produces respectively.Under the diminishing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gradually losing of traditional elements the advantage in our country,it is necessary to upgrade and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grasp the opportunity of a new rou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reindustrialization;manufacturing industry;transformation & promotion;innovation
0 引 言
发达国家经历了四次工业化历程,自2007年开始,由于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政策导致国内实体经济弱化,虚拟经济极度膨胀,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美国的GDP同比增长从2009年的负增长已过渡到2015年的3.5%.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商品与服务出口从2009年的金融危机低谷的1.6万亿增长到2015年的2.3万亿,增长达到了近44%,其中商品出口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近53%,服务出口与2009年相比也增长了接近39%[1];截止至2016年初,美国的失业率从金融危机的最高值10%,已经下降到了4.9%;可以说“再工业化”在促进出口与降低失业率方面已现成效。
2016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计划的第一年,面对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期,研究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举措以及对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意义重大。
“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一项剌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并与现代化相結合,促进新兴工业部门增长。西方国家希望通过“再工业化”帮助他们走出经济低谷,而对我国的生产制造业来说,“再工业化”势必会对其造成冲击。我国长期以来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底端,生产的产品大多是低单价、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三低”产品[2]。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薪水的不断增长,原先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也不断消逝,
“再工业化”的实施让西方国家进一步加速发展高端产业,并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迅速转移。我们必须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时应对和调整我国生产制造业发展战略。
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
出于对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反思,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再工业化”的举措,其本质上是振兴其本国的制造业,通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寻找能够支撑其本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实体经济,以实现经济的复苏,从而缓解生产高成本以及就业的压力。具体的政策措施有以下几类。
1.1 重新审视制造业的价值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
的原因主要在于在“去工业化”道路当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威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遭到严重摧残。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下,拟定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推出一系列的措施,目的是为了加强制造业的发展。
美国在重新审视制造业价值后,采取了“国家出口计划”和在市场中加大财政方面的刺激方案,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力度以及开展对外出口的开放程度。英国政府也积极和其产业界开始重新整改。并提出了“重金融、轻制造”的理念[3]。
1.2 对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积极应对
“再工业化”中会再次面临“工业化”所产生的问题,其中环境与资源问题首当其冲。对此各国积极应对,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过后,各国欲发展“再工业化”之时。
1.3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推出一系列的政策,直接去扶持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动向如下。
1)发达国家将绿色能源作为再工业化的重点(见表2)。
2)发达国家加快“三网融合”作为再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所做出努力(见表3)。
3)发达国家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增大了支持力度。尤其是美国,其表现为在未来10年里将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翻一番。而英国也不甘落后,首先计划了10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的资金投入,投入金额约为150亿英镑。日本推出了《制造基础白皮书》,强调了生命科学需严格选择的项目。在“刺激经济计划书”中,欧盟也将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产业研究作为重点的项目。
发达国家对纳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进行扩展,加大其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纳米技术已逐渐拓展到各大领域。其科技含量高,应用广,是各国创新投资的焦点。美国和日本在此方面所做出的改革尤为突出。
1.4 对于教育培训的研发投入
美国一直是重视教育的,并在教育研发方面美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投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美国也并没有因此大幅度减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在《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中对教育科研投入和医疗投入,高达725亿美元。而英国在此方面也不曾疏忽,除了对人员培养、创新鼓励、推进技术交流等项目外还为研发减税达到8千万英镑。并且推出一些列积极措施,为社会提供帮助。日本提出“技术革新战略路线图”来强化研发体制的创新。欧盟国家在许多推崇的政策中,也发表了面向创新应实施的计划。此计划将政府和企业紧密联合,鼓励学生接受科技教育与培训以及挽留外国的高质量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本国。法国更加注重就业率的增加和劳动力的技能提升。在“新产业政策”中曾拨款2亿元。
2 陕西装备制造业现状
作为陕西省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一,装备制造业对于陕西省经济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陕西省也是国家早期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多年不断的发展,现在的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已经具有显著的军工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根据2015年陕西省统计年鉴,2014年陕西省前100强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企业有21户,居所有行业之首。
2015年末,陕西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占全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的21.7%,达到1 057户;工业总产值达到2 660.8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29%;工业销售产值达到2 505.50亿元;利涧总额达到148.06亿元。
从行业构成来看,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7个大类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有较大比重,分别达到了23.27%,21.19%以及20.91%.金属制品业占比13.62%,属第二梯队产业,其余第三类产业总计占比21%,尤其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比重太低,只有4.73%.从盈利能力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在总利润中占有较大比重,总计达到75%上,其余产业对利润的贡献率都在5%左右,但从増长率来看,情况不容乐观,除了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利润增长率达到80%以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利润増长率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増长。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达到20%,利润总额却仅占7.15%.
因此,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应当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前者比重大,基础好;后者增长快,利润率高。就整体而言,虽然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盈利能力明显不足。因此,乘着中央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的东风,抓紧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利润増长点,是陕西省装备制造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陕西装备制造业的挑战
发达国家目前正进行着“再工业化”改革,但已经不会再回到以经济基础为传统制造业的时代。以美国为例,从经济结构看,2015年美國的制造业产值占其GDP比重只有12.1%,而金融业产值占其GDP比重已达到20.3%,制造业仍然处于弱势的局面。其次,美国所谓的制造业“回归”多是指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项目[4]。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是在走一条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这一政策给陕西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诸多挑战。
3.1 弱化陕西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风雨30多年,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2015年,陕西装备制造业整体产业竞争力不强。通过陕西省数据与全国的装备制造业进行对比。陕西的装备制造业排名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竞争优势不足[5]。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被南亚、东南亚国家取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使用新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产品成本也下降了很多,与中国生产的成本相差无几。生产制造企业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更加低廉地区转移或回归到美国本土就成为企业重要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唯一选择。
3.2 冲击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
发达国家因为“去工业化”的政策,让大量企业的制造生产环节外包到发展中国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兴的生产制造方式由于对土地等要素的占用很少,可以实行“销地产”,大大超越原先传统的“产地销”模式。这样使新兴制造业重新流回发达国家,增强了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的出口制造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加工贸易类企业逐渐衰落。
3.3 降低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装备制造业通过引进、合作、创新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很大的规模,但放眼全球,在整个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的制造业一直处在价值链的底端[6]。而发达国家仍处于价值链的顶端,通过产业标准、关键技术、产品标准等控制了制造业供应链、产业的价值链,所以,目前的陕西制造业还是属于依附型制造业,依附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市场以及订单。这一次的“再工业化”将建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基础之上,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好交易便捷,分销网络广泛合理、信息渠道通畅,并且发达国家民众总体富裕,更具備个性化消费的条件。这为他们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及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市场条件,让他们成为21世纪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领先者和控制者,也为他们未来进入我国高端消费市场创造了先机。
4 陕西装备制造业应对再工业化转型升级的策略
近年来,发达国际“再工业化”伴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下跌以及页岩气革命的影响,使得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成本变得竞争力十足,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估计,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平均成本只比中国高5%,并估计在2018年制造业成本低于中国。面对这一现状,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加快陕西装备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步伐。
4.1 强化创新意识,注重自主创新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必须要有多元化的产品,而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产品的多元化,因此,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7]。目前,大部分陕西省装备制造企业都存在技术上依靠或半依靠技术较为成熟的同行企业,研发能力较弱,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问题。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都以国企为主体,没有形成市场化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企业也就因此缺乏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二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下,部门之间倾向各自为阵,产、学、研相互分离,这就造成了科研机构成果的大量积压与企业创新研发能力薄弱2种状况并存的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积极主动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和品牌产品,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
首先,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应当注重研发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励跨企业建立新产品研发中心,通过合作増强企业的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其次,陕西省应当利用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者应当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后两者的部分科研人员应当允许在企业挂职,直接参与研发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源,或在企业研发中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项目与新产品的研发,増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也可以及时的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取得联系,把握行业技术最新动向,在合适的条件下,也可以与其开展技术合作。同时,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还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使企业以较小的投入获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4.2 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让“人口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变
目前,在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企业当中,科研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0%左右的比例,然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的国有制背景使得企业体制死板僵化,人力资源政策过于保守,薪酬激励机制均不完善,对于高端人才,无论从给出的待遇或是工作条件等方面均落后于发达地区同行,正因如此,近年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存在部分高端人才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的趋势,使陕西省产业本就薄弱的研发力量更加弱化[8]。针对这一现状,陕西省装备制造企业应当注重完善薪酬激励机制,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参与分配、技术入股的政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真正有真才实学和创造性的人从事产品和技术研发。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机制,按需设岗和聘任,实行专人专岗,强化岗位意识。为从事研发的技术骨干定期提供出国交流访问和与世界名企进行技术合作的机会,使其技术和知识得到不断更新,并增强其思维的前沿性与活跃性,提升创造力。
同时,陕西省应当大力实施西部人才引进战略,吸纳全国乃至全球装备制造业的精英人才,为他们提供符合市场经济的优厚待遇和政策方面的适当倾斜,面对其他省市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工业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竞争,陕西省应当不仅注重物质待遇对人才的吸引,还要为人才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高端人才愿意来,并且留得住,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长期有力的支持。
4.3 广泛开拓中端国际市场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后,装备制造业的国际需求下降。而中亚地区,金砖四国、伊朗、土耳其等国家,在本国建设发展中对重型装备制造产品呈现出刚性需求[9]。这些国家由于建设、政治等多种因素,对我国装备制造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在中亚市场,西方主流品牌的市场控制力较弱,陕西地区装备制造产品更容易进入这些国家市场[10]。首先,上述地区属于中端市场,出于对中国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比较信任,所以在产品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对于陕西装备制造企业而言,销售利润要比在低端市场上高。其次,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应做好带头作用,将陕西装备制造业输出到“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11]。再次,产品进入中端市场,产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比较小,贸易环境相对较好。我们国家一直提倡自主创新,也开始有了政府支持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比如生物医药行业中的检测检验机构、孵化器、公用的实验装备等都是其中的要件。但是我们调研发现,这些公共创新服务目前存在效率不高、不方便、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其中尤其在信息文献共享方面问题很大,各个单位都有数据库但不连通的,检索很不方便,我们搜寻信息与文献的成本非常高,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降低了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的效率。所以在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挑战与新一轮工业革命时,如何完善我们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速度经济时代,速度决定了创新竞争的成败,决定了在未来全球产业新分工体系中我们将会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4.4 完善政府职能,促进企业发展
為了让装备制造业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政府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大幅减少政府对企业资源的直接调配,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陕西省政府已经将装备制造业列为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一,为此专门出台了《陕西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接下来应当具体部署,在提升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具体可以从行政审批、产业政策制定、税收政策调整、外部环境构建等几个角度切入实施。
首先,陕西省政府可以适当简化装备制造企业的行政审批过程,该向企业返还的权利一律返还,缩短审批时间,降低企业的非生产性成本,并増强企业的决策自主性;其次,各级国资管理部门要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整合国际资本和民营资本,实现企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考核国有资产经营者的首要指标,落实责任和奖惩措施;再次,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对于装备制造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型企业可以适当给予税收政策倾斜,具体可以采取如降低税率、减少应税产品、増加售后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提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经济效益,増强企业竞争力;最后,政府要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打造良好的交通设施、通讯基础、企业生产作业平台、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使已有的装备制造企业在陕西省得到快速发展,并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在这一地区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等.中国“去工业化”与美国“再工业化”冲突之谜解析——来自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外部性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3(3):7-19.
[2]赵彦云,秦 旭,王杰彪.“再工业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2):81-88.
[3]宋国友.再工业化与美国经济增长[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3):67-78.
[4]周春山,刘 毅.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及对我国的影响[J].世界地理研究,2013(1):47-56.
[5]唐志良,刘建江.美国再工业化对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2):12-20.
[6]王 达,刘晓鑫.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3(6):71-78,127.
[7]宾建成.欧美“再工业化”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国际贸易,2011(2):23-25.
[8]赵 刚.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9):1-4.
[9]刘志中.再工业化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93-97.
[10]杨 嵘,颜 鹏.陕西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16.
[11]宋 宇,谭仁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与陕西机遇[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4):73-78.(责任编辑: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