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弦乐表演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的优化探究
2017-05-30陆斌
陆斌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西洋弦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多以“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为主,教学实践也基本围绕这个中心轴来开展。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文环境等社会条件的变化,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实践设置也逐渐体现出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如何在传统教学范畴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在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有效开展教学实践,实现更为系统及合理地培养、帮助学生的目的,是当前优化西洋弦乐表演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西洋弦乐表演专业;教学内容;教学实践
西方弦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国内西洋弦乐器教学目的来说,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并通过多样化的实践,使学生掌握乐器表现手段,并具备一定艺术视野和审美观念。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洋弦乐表演专业目前也出现了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之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因此,如何丰富西洋弦乐器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实践模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扩展
(一)关于传统教学内容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众多作曲家为弦乐器创作了数目繁多的作品,而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最经常采用的多是“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及“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的作品。为了发展演奏者的技艺及风格,这些作品涵盖了西洋弦乐器教学的各个方面,体裁形式既有短小的练习曲或音乐会小品,也有结构庞大复杂的奏鸣曲及协奏曲。但在不断涌现的各种文化艺术新创作和新观点的影响下,西洋弦乐器的教学在教授这些传统时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创作年代久远,演奏者对音乐风格或音乐语言的理解有不少隔阂,造成演奏缺乏说服力;其次,对于这类作品,学生已经多次听过或演奏过,这就使得在学习及训练的过程中欠缺新鲜感,作品演奏极易陷入简单机械的窠臼。
(二)关于教学内容多元化
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必须从丰富教学曲目入手。在西洋弦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对传统作品以外的创作抱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尤其对近现代作品的教学、演奏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不同的时代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音乐语言,是造成音乐风格迥异的最为直接的客观因素。比如,建国初期创作的《庆丰收》《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具有时代风貌的作品,也有根据李白诗作而写的咏怀之作《峨眉山月歌》(黄虎威),前两者流传甚广,后者人们却知之甚少。对于教学来说,《庆丰收》这类作品的曲调多选自民歌,其音乐语言通俗易懂,表现的情感也较单一直接理解较为容易。而《峨眉山月歌》抒发的是离别故乡及亲人的惆怅、忧伤,作品虽短小,但在和声方面大量运用五声音阶与三度叠置和声交织的手法,音乐语言明显复杂、多样。这就使得不管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需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相对于耳熟能详的传统作品而言,显然这样的学习更能激发、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三位一体”教学实践模式的建立
(一)关于两种传统教学模式
西洋弦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其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主要有两类:一是个别课,即主课教学。在主课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或存在的问题相应安排学习内容,并掌控教学进度,以“一对一”的形式完成课堂教学。第二类是集体课,即学生通过参加管弦乐团或交响乐团的排演达到学习除独奏曲目以外作品的目的。
个别课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于一些学生而言,甚至是唯一的环节。个别课教学对象单一,针对性强,但教师在这类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学生相对处于被动。由于整个学习过程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往往会造成不少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导致演奏缺乏积极的、开放的“二度创作”动力。
反观排练课形式的集体课,则多由数十名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共同协作完成。这类课程需要学生有明确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善于聆听和观察。由于这些素质并不是个别课的训练要点,因此对一些只看重专业课、演奏技术不错的学生来说,集体课的排演实践有时比独奏更难以胜任。
可见,传统教学实践模式由于只设置了“一对一”形式的个别课和多人参与的集体课,造成在这两类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割,兩者并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将西洋弦乐表演专业的学习视为一个“天平”,那么个别课、集体课这两者就像是“天平”上的两端,如何设置支架来使“天平”达到平衡,让学生既能胜任独奏,又能融入乐队,是优化教学实践的关键。
(二)关于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模式
为了解决上述教学实践的矛盾,应尝试提升小组课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其成为个别课和集体课之间的桥梁,形成“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的教学实践模式。
对于传统的教学实践而言,小组课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小组课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既可以是同种乐器的齐奏,也可以是由不同乐器组合而成的各种室内乐重奏形式,多元化的特点为弦乐器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可能性。
其次,多种不同形式的小组课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实现对学生的训练。西方弦乐发展史中,小组演奏的形式是最多样的,如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乃至八重奏等等,每一种不同的组合、每一部作品在音乐表现及实践操作上都有各自特点,每一种乐器在其中通常既有独奏,也有协奏、伴奏。而由于人数少,因此每一种乐器的特点、每一个成员的技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些优势显然是个别课、集体课所不具备的。因此在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得到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训练与熏陶。
第三,对学生合作意识及团队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对于从小以独奏实践形式培养的西洋弦乐表演专业学生来说,合作是亟需训练和培养的,这样的培养应采用渐进式,即规模应“由小至大”的进行。比如为某个单一乐器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就是室内乐重奏中规模最小的模式。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到不同乐器、多种乐器的小组合作实践,那么经过这样的小组课合作阶段训练,当学生进入集体课的排演时就能很顺利地融入整体中,真正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纵观西洋弦乐发展史,不论是经典的文献曲目,还是近现代或当代的新创作,合奏、重奏类作品的数量远多于独奏类,这其实就为小组课的实践开展提供了极好的作品支持。让学生通过不同组合的小组课学习,在其原有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与他人合作、分辨及聆听不同声部演奏、正确融入整体、适时调整或改善音色等音乐素质,使其能够从容地胜任个人演奏、优秀重奏或乐队合奏等角色的无缝转换。由此可见,如能重视小组课在西洋弦乐表演专业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其在教学中的比重,形成“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实践体系,对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培养将有很大的益处。
三、结语
西洋弦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不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延续其优良的训练传统,更应重视如何实现“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本文提出广泛吸收新作品以丰富教学内容,并建立“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观点,正是以此为中心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