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方向课程体系研究
2017-05-30莫晓文陈玉婷
莫晓文 陈玉婷
[摘 要]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方向)以培养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表演人才为目标。2009年设置该方向至今,其教学团队在挖掘、整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高校培养民歌传承人的新型模式与途径,在课程构建中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确立以《民歌演唱》为核心的课程群,调整教学思路、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本土少数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为学校特色鲜明的总体发展目标定位提供学术支撑。
[关键词]民族音乐表演;课程体系;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课程作为培养目标的主要支撑,其构建的合理
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一直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方向设置至今,一直就课程的合理、科学、可行等问题进行探究。当教学成果得到社会一致认可的时候,课程的体系建设也逐步显现其良性的发展效应,可以这么说,作
为第一个院级建制的民族艺术系,只实施一个方向的教学,这是广西艺术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的首创,这一大胆的举措旨在尝试如何让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走进高校的课堂,如何在高校中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如何培养出地道的、本
土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
一、明确专业定位、规划培养目标
民族音乐表演方向定位于立足本土、为本土培养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必须培养具有民族音乐表演相关知识技能,并具备较强的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表演、传承及文化解读能力,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适应地方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定位。本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各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馆(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化产业及旅游服务等行业,从事民族音乐表演、教学、研究及保护工作。
作为“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下的基础性专业方向,充分利用广西区位优势及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传承,建设民族音乐表演方向学科课程体系,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从事民族艺术文化研究、交流、传播、管理等专业人士提供学习平台。
二、构建以《民歌演唱》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体现民族性、地域性、可行性原则
2009年民族音乐表演方向设立至今,一直在探索合理、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多次组织了国内包含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樊祖荫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教授在内的多位知名专家就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问题进行研讨,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提出课程设置坚持在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突出创新能力的同时实施分类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课程建设始终围绕着本土民歌传承人培养,注重各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突出专业特色,强调课程体系中的民族性、地域性、可行性。
开设了《民歌演唱》《民歌排练》《民族语音》《本土艺术》《多声部民歌训练》《民族音乐编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措施》等课程,立足本土,以广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背景、民俗民风为主要教学内容,让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走进高校课堂,体现民族性。尤其是《民歌演唱》课程,大量融入广西各地特色鲜明的原生民歌,如马山三声部民歌、侗族大歌、瑶族蝴蝶歌等,其中含有古歌、叙事歌,更有即兴编词,随口唱答的以歌唱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为内容的山歌。通过教学,从中渗透民族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民族生存环境、发展变迁、信仰崇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觉、自尊、自信,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通过《民歌演唱》《本土艺术》等课程体现地域性。课程教学内容完全取材于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利用“中国—东盟音乐教学实验室”为平台,开设了《民族民间乐器》选修课程,除选修本土乐器天琴、月琴、芦笙外,还把泰国打击乐列入学习范围,这为今后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奠定基础。地域性课程的设置顺应国家提出的文化强区、文化强省的思路,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利用广西地处“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条件,构建地域性特色课程,对加强民族文化、推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同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课程设置围绕培养目标构建,强调课程的可行性。有的课程在设置时出发点是好的,但涉及到的教师、教学场地、教材等诸多因素,必须有所取舍,不能只考虑个别课程的需要。在设置课程时,主要从培养目标锁定的方向定位考虑,在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制定上不能只考虑个别,必须在对传统模式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教学思路,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才能使课程体系更科学、更完善,为高校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和本土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二)重塑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
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本着立足本土、突出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则,应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由实践整合理论,体现综合能力及相关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为目的。核心课程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在培养目标确定后,经过反复论证与实践,本方向确立了《民歌演唱》《民歌排练》《民族语音》等八门课程为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过多依赖于原有课程,大胆创新,把涵盖广西各地独特的民歌及有代表性的曲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纳入教学范围。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本土的文化背景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体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三)调整符合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
当大量的原生民歌融入教学,应重新思考其考核与评判,不能沿用原有《声乐》教学的评判标准来界定,应重新奠定原生民歌的地位,更多考虑顺应原生民歌原有的演唱风格、原有的听觉审美,强调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審美观念的民族差异。这一做法颠覆了原有《声乐》考核标准,旨在力求科学、合理地对课程中本土民族元素内容的介入进行合理考核,在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时,把民族自信教学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四)抓好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1. 打造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的实践教学环节
紧紧抓住“实践教学周”及“校园文化节”等实践活动,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及“一个基地两个中心”的科研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让教师、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培养他们民族自信与自觉的情怀。教研室组织教师对实践环节进行规范的管理、指导、验收及评分,使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合理、目标明确。
2. 积极参与服务社会,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鼓励学生自觉自愿参与服务社会活动,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例如,通过参加广西民族博物馆开馆仪式演出、“微笑中国”大型慈善活动文艺慰问演出、“桂台经贸、文化论坛”民歌表演与民俗展示等系列的展演、比赛活动和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音乐支教与民歌展示活动,学生从中得到了极好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提供宝贵的经验。
(五)注重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开设《民族语音》《本土艺术》等特色课程,旨在学习表演技能传承的同时注重技能涵盖的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全面音乐文化素养的广西本土艺术传承人、表演者、施教者、研究者,积极挖掘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打造民族文化精品,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组建高水平教师团队
整合校内外多学科教学资源,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本土民歌传承人、民间艺人、民间歌师、剧团演员进入高校开展教学,以教学名师为主导、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知识互补、权责清晰、富有创新精神、多元性、交叉性、民族性相结合的教学团队。要求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参与到民间事务当中,在田野采风中学习纯正的民歌文化与演唱技艺,以保持广西民歌传承的本真性。在保证原生音乐文化传承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兼顾次生态、再生态民歌音乐文化的研究。
(二)坚持立足本土,以民族特色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
根据培养目标,提出新的教学构想,教学要立足本土,面向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课程及内容突出民族性和地域性,评判要顺应原生民歌原有的风格、原有的审美,强调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审美观念的民族差异,不能一味照搬过去院校中的做法和考核标准,在颠覆原有知识结构的路上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只有这样,特色教学才能真正走进高校的课堂。
(三)探究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招生模式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深入田间地头,走近百姓身边,了解民族文化,总结和归纳民间音乐基本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为编撰反映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质和艺术魅力的特色教材做好前期工作。
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共同建设好后备人才生源库,通过保护民族特色生源的招生办法,特设少数民族考生不需要通过或参加全区艺术统考,只需参加本校艺术统考等优惠条件,吸引考生报考,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学校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热情。
(四)教学成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 教改、科研成果豐硕
依托“一个基地和两个中心”的科研平台,不断尝试向应用型研究的转变,扩大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运用,以科研引领教学,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和拓展。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厅、校级项目30余项,初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运用,使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参与了国际级项目《教孩子唱自己家乡的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壮族民歌人才艺术培养》、壮族合唱项目《山歌满山坡》、自治区项目《“那”之韵》——壮族多声部民歌(组歌)等十余项相关科研工作。《山歌满山坡》《桃花开放等你来》《画眉飞进油茶林》等节目在国内重大赛事获奖。师生频频亮相各大媒体、网络,受邀参加广西国际民歌节、中宣部《我们的旗帜》、上海世博会、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畅响民歌等重大活动,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2. 艺术实践,展演比赛
组织参与艺术实践和展演比赛,这对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的成果反响检验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该方向近几年参加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先后取得了“优秀奖”“铜奖”“一等奖”的好成绩;2012、2013、2014、2016参加中国—东盟“红铜鼓”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也得到多个奖项;在第十六届全国青歌赛(广西赛区)合唱比赛中荣获了二等奖,在原生民歌比赛中,以独特的原生民歌展示得到了评委的认可,荣获多项奖励。鲜明的办学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各大院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学习和效仿的标杆之一。
四、结语
在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路上,我们刚走出第一步,对于课程体系的研究也只处在一个初步的阶段,现将我们第一阶段进行的研究与同仁们分享,是本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本着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在前行的路上,希望得到同仁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将一如既往努力把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摸索到底。
参考文献:
田青,黄俭.把握坚持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兼谈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J].人民音乐,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