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海子个性气质比较论
2017-05-30王俊虎邱跃强
王俊虎 邱跃强
[摘要]老舍个性气质的内核包括乐观、诚实、开朗、自尊、坚韧、谦和、严谨等因素,海子个性气质的底色体现出悲观、单纯、内向、敏感、脆弱、孤傲、散漫等特征。他们个性气质的形成与各自母亲的生命教育、家庭环境、地域文化有密切联系。不同的个性气质导致他们在生活与交友、爱情与婚姻、死亡态度、文学风格、文体选择等方面有迥异的表现。老舍选择小说作为自己创作主阵地,文学风格以悲凉为主色调;海子终生痴迷诗歌创作,文学风格以浪漫著称。
[关键词]老舍;海子;个性气质
[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2-0050-05
Abstract: The personality of Lao She includes being optimistic, honest, cheerful kernel, self-esteem, tenacity, modest, rigorous and so on; while for Hai Zi, the personality of Hai Zi are pessimistic, pure, introverted, sensitive, fragile, aloof, undisciplined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e formation of their personalities and the tempera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mother's educatio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culture.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reflect different performances on the respects of their lives, making friends, love and marriage, death attitude, literary style, choice and so on. Lao She chose novel as his main way of creation and his literary style is sadness; however, lifelong obsession Hai Zi focused on poetry all his life and his literary style is romance.
Key words:Lao She; Hai Zi; Personality
平民小說作家老舍与浪漫诗人海子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如幼年家境贫困、母亲对两个人均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两个人均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等,但两个人在生活与交友、爱情与婚姻、死亡态度、文学风格、文体选择等方面也有许多迥异的表现。
一、个性气质成因比较
个性气质的成因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老舍与海子的个性气质的成因与母亲、贫困的家庭环境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一)母亲对个性气质的影响
母亲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老舍这样的单亲家庭中,母亲对老舍的影响尤为深远。正如老舍自己所说:“我的真正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1](p.13)海子虽然不是出生于单亲家庭,但父亲的严厉与深沉,拉远他们之间的距离,反而让海子与母亲更为亲近。因此,母亲对老舍与海子个性气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老舍个性气质中的勤劳、诚实、开朗特征与母亲有很大关系。老舍的母亲马氏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她不认识字,但她身上有中国农民身上最鲜明的特质,那就是勤劳、朴实和坚强。这些品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老舍的个性气质的形成。
老舍的母亲在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老舍的父亲死亡时,并没有被生活打垮,而是毅然决然地扛起家庭的重担,坚强地面对生活。为了养活这个家庭,不识字的她只能去揽更多的苦工来维持生计。她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通过给别人缝衣服、洗衣服支撑起这个家庭,不论多苦多累,从未产生放弃过这个家庭的念头。即便如此,家里依然入不敷出,老舍的母亲便不得不向左邻右舍去借钱。每当父亲的抚恤金发下来,尽管已经不够这个家庭当月的支出,但母亲总是坚守诚信,先把上个月所欠别人的钱还上,从不故意拖欠。除此之外,老舍的母亲也很乐于助人,本来所做的工作就很多,很辛苦,但她依然愿意不求任何回报地帮助邻居的小孩剃头、刮痧,给小媳妇绞脸等,有时甚至为了帮助别人,把自己家庭本来就不够用的钱拿来贴补别人。母亲勤劳、坚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老舍,对老舍的个性气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这恐怕也是老舍朋友众多,并且在抗战时期能连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实际的文协负责人)7年之久的原因所在吧。
海子个性气质中的胆怯、内向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海子的母亲操采菊在私塾读了两年书,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公办小学读了5年书,但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其父操礼章被当作资本家打倒,操采菊的学习生涯也就随之停止。从这一点看,由于海子母亲读过书,并且海子母亲的梦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尽管这一梦想最终并没有实现,但海子的母亲对海子的影响和教育方式与老舍的母亲对老舍的影响和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老舍的母亲对老舍个性气质的影响更多的是身教,海子的母亲对海子个性气质的影响更多的是言传。
海子出生之前,查家已经有过两个女孩,但都不幸夭折,这种丧子之痛使得本来就很落魄穷困的家庭愈加艰难。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海子的降生无疑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增添几分喜悦,但这淡淡的喜悦因为不能充当粮食,很快消散殆尽,毕竟一个孩子的降生,意味着贫穷的家庭又多了糊口的压力。海子的父亲查振全和大多数父亲一样,对海子的爱像大山,是沉默而不善言辞的,他对海子的爱是放在心底的,表现出的是一种严厉冷峻的爱,这种爱对年幼的海子来说,是敬而远之的,因此,海子情感上更亲近母亲,母亲所具有的女性柔弱的一面,对海子个性气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操采菊虽然读过书,算是知识分子,但家庭的败落与生活的重压导致她和普通的农村妇女并没有什么两样,她很能吃苦,更具忍耐,也很勤劳和贤惠,但由于农村妇女的地位不高,因此,海子的母亲也不太善言辞,遇事也是家中的男人做主,自己则常常保持沉默,这对海子个性气质中的胆怯、内向、腼腆等因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的胆怯、内向,不敢看自己的学生,只顾埋头讲授自己的课程等,都是和他个性气质中的内向特质相关联的。
(二)贫困的家庭环境对个性气质的影响
乐观是老舍个性气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老舍的个性的形成又和贫困的家庭环境有必不可少的联系。家境虽然贫困,但老舍从贫困中学到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乐观拼搏。只有乐观,才不会对生活失去希望,才会有拼搏的动力,才会习惯吃苦、不怕吃苦。正如老舍自己所说:“自幼就穷,惯于吃苦。”[2](p.138)贫困培养了老舍吃苦耐劳、乐观开朗的个性气质,同时也因为家庭的贫困,老舍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甚至可以说,贫困是老舍人生的一笔财富。老舍把贫困看作人生的一种磨炼,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可以坚强面对。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颠沛流离,他依然镇静自若地养花、写作,别人感觉不到他的埋怨和气馁,而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同时应看到,正是因为贫困,老舍的个性气质中有很强的自尊特质,也就是所谓的“外圆内方”。穷,只是物质上的穷,但“人穷志不短”,自尊心就会比富裕人家的孩子更强,因为害怕别人瞧不起,所以,就要比别人更加努力,争取在物质以外的其他方面超过他人。
海子的个性气质中也包含很强的自尊特征。因为贫困,海子在上学时经常吃不饱,也受到过同学的嘲笑,这深深刺激着海子的自尊心,所以,海子只有通过比别的孩子更加努力,取得优异成绩才能对得起父母的血汗,才能走出贫困的小山村,才有可能摆脱家庭贫困的状况,才有可能不受到别人的嘲笑。海子也正是这么做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中国最有名的大学——北京大学。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尊心,又怎么会努力拼搏?因此,从中可以看出贫困家庭环境对老舍与海子个性气质的重要影响。因为贫困激发他们强烈的自尊心,老舍与海子便通过异于常人的拼搏与奋斗在自己耕耘的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
同样是贫困的影响和作用,老舍的个性气质是乐观的,而海子的个性气质却是悲观的。海子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是工作之后,都一直为温饱问题所困扰,“无比拮据的家境,让海子更懂得贫穷的含义,并在心中留下了对物质难以摆脱的心理阴影”[3](p.16)。从小饱尝贫困的海子,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靠知识改变贫困的状况,可事实并非如此,他拼命地写诗,疯狂地投稿,得到的却是一次次打击,希望也随着一次次失败,慢慢变得绝望,从他的诗歌创作道路不难看出他个性气质中的悲观特质。
(三)地域文化对个性气质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的影响千差成别。相对而言,老舍个性气质中有谦和、善于交际的一面,海子则孤傲、不善交际。
老舍出生于北京,虽然从小家境贫困,没有钱上学,但北京的地域文化是开放的,这里人口众多,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使得老舍有机会接触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人。虽然家穷上不起学(后来是因刘寿绵的慷慨资助才得以进入私塾读书),但可以接触其他行业的人,同他们打交道。除此之外,老舍出生于北京西城的小杨家胡同里,胡同汇聚着各色人等,老舍从小生活在这里,对不同行业的人尤其是一些下层市民比较熟悉,因而老舍懂得他们的生活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这对老舍谦和、善于交际的个性气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老舍的作品中有大量这样谦和、善于交际、八面玲瓏的人物,比如,《茶馆》中的王利发,遇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又不会轻易得罪人。这和老舍从小生活的地域文化是分不开的。
然而,对出生于比较封闭的安徽农村的海子来说,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不如老舍所处的北京。农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海子每天见到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这里没有形形色色的人,也没有各行各业的人,海子所能接触的人是有限的,他熟悉并且也受到农民的话语、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之道的影响,相对老舍所处的北京的地域文化来说,这里不但环境是封闭的,而且生活方式也是单一的。农民身上的保守、质朴、耿直,都影响海子的个性气质。即使海子日后考入北京大学,在北京上学,他个性中的孤傲、不善交际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海子不善交际。1988年,海子把他的母亲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北京。有一次,海子和母亲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操场上散步,遇到自己工作的院系——政法系的一位领导,这位领导主动过去和海子的母亲及海子打招呼,而海子只是“嗯”了一声,母亲责怪海子待人方式的不当,后来在母亲的一再要求下,海子才勉强向领导道歉。除此之外,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一直停留在“助教”的职称上,这和他从小形成的孤傲、不善交际的个性气质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个性气质的表现
老舍与海子个性气质的不同也可以从两个人的生活与交友、爱情婚姻、死亡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生活与交友
在兴趣爱好方面,老舍的爱好可谓非常广泛。老舍的儿子舒乙在《老舍的关坎和爱好》一书中提到老舍的爱好有相声、绘画、书法、打拳、养花等19种,并且从老舍的创作领域中也可看出他的生活情趣涉猎广泛,老舍除了创作小说、戏剧之外,还创作过诗歌、戏剧、电影剧本等不同文艺类型。老舍的兴趣爱好很多,但这并不影响老舍的创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老舍厚重的文化事业、活跃了老舍繁重写作历程中的精神状态、提高了写作效率、丰富了写作题材、开阔了写作视野,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4](p.26)。老舍的兴趣爱好之所以这么广泛,与他个性气质中的乐观、开朗等是分不开的。
在交友方面,老舍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容纳各色人等,有绘画的、说相声的、打拳的、养花的等。在众多朋友之中,以下层市民朋友居多,有车夫、小职员、表演艺人等,当然,有些只能算作普通朋友或只是见过面、打过招呼的朋友。老舍真正的好友,是他上学时候的同学,如罗常培、白涤洲等,他们既是老舍的同学,又是老舍的挚友。老舍的好友还有他走上文坛后认识的朋友,如臧克家、闻一多、王统照等。老舍之所以会有来自五湖四海和各行各业的朋友,除了个性气质中的乐观、开朗、义气等因素,还与他谦和并善于交际的个性特征是分不开的。他善解人意,理解朋友们的难处,知道朋友们的需要,大家对他都是赞不绝口,几乎没有人说老舍的不是。
由于海子和老舍的个性气质的巨大差异,海子的兴趣爱好和交友都不如老舍广泛,显得单一或单调。海子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这是一个充满自由和活力的地方,但由于海子的内向、胆怯,他的兴趣爱好只有读书和写诗,既不参加体育活动,也没有什么娱乐,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连写诗,刚开始也只是偷偷地写,不想让别人知道。又由于他不善交际、兴趣爱好单一枯燥,因此,的交友范围没有老舍广,数量也自然没有老舍多,但也不乏知心朋友,比如,同样热爱诗歌的骆一禾、西川等,他们在一起开怀畅饮,互诉诗歌理想。
尽管老舍和海子的兴趣爱好、交友范围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但相似的地方是他们对待朋友都是真诚的,因此,他们都不缺少知音,而这些朋友又对他们的生活与创作有重要的意义。
(二)爱情与婚姻
老舍与海子的个性气质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人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面对爱情时,都是内向而羞涩的。老舍的初恋,是曾给予他帮助、资助他上学的刘寿锦的女儿。老舍个性上虽然乐观、开朗,即便心仪这位姑娘,但在爱情上,却因家庭贫困表现出自卑的一面,因此,他不敢大胆表白和追求,以至于时过境迁,当他结束5年的留学生涯回到家乡时,心仪的姑娘因为家庭破产而选择出家,这让老舍很是痛苦和懊悔,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抱有独身主义。老舍后来的短篇小说《微神》,就有他初恋的影子。在好友罗常培的介绍下,老舍与胡絜青结为夫妻,这段婚姻历久弥新。相伴终身。
海子的内向、胆怯使得他在情窦初开,有心仪的姑娘时,很自然地选择逃避,不敢表白和追求,甚至显得木讷和无所适从。海子一生未婚,但大体来说有四段爱情。海子的初恋是他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的时候,一个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名叫阿香的女学生,当面对阿香的暗示和表白时,海子笨头笨脑而又无所适从。两个人虽然坠入爱河,但由于两个人家世的巨大差异,女方父母强烈反对,以及海子内向、胆怯的性格,这段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海子的《给B的生日》这首诗,就是写给初恋阿香的。海子的第二段爱情是1987年他在昌平文化馆工作的时候,由于海子的才华吸引一名叫小草的文化工作者,海子把她当作“S”,这段爱情最后由于“S”退出,也以失败告终,海子的《献诗——给S》,就是写给小草的。海子的第三段爱情是一位四川姑娘,名叫苹苹,海子的《太阳和野花——给AP》,就是为她写的。但由于海子的内向,不善于表达,这段爱情不冷不热,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海子的第四段爱情,也是海子生前的最后一段爱情,与前面三段爱情不一样的地方是,海子一反常态,主动去告白和追求心仪的姑娘,这位姑娘是海子在1988年第二次进入西藏时,遇到的一位比他大十岁左右的姗姗。海子一见钟情,终于鼓起勇气对姗姗表白,却遭到拒绝。此后,海子不敢再见姗姗,离开拉萨。这四段爱情的失败是和海子的个性气质密切相关的,内向、胆怯使得他在面对爱情时,缺少勇气与执着,最终导致爱情的失败。
(三)死亡态度
老舍与海子都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除了时代、生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两个人的个性气质也是他们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
老舍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但他却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而且在他选择自杀前,没有明显征兆,从中可以看出在老舍乐观性格的背后,其实质是倔强和强烈的自尊。也正如有学者所评论他性格的“外圆内方”特征,也就是说,“圆”只是外在表现,是老舍面对社会的自我保护色,而“方”才是老舍个性的底色。“士可杀不可辱”,这既是老舍的底线,也是老舍的气节,就如他的作品《茶馆》中的王利发一样,平常对每一个人都笑脸相迎、八面玲珑,可当触及自己做人底线的时候,那便以死相拼,绝不退让。老舍在给朋友写的一封信中,也表达这样的观点,表明自己的决心和立場:“谁知道这点气节有多大用处呢?但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民族的正气,我们宁贫死,病死,或被杀,也不能轻易地丢失了它。”[5](p.277)从老舍的这段话来看,死亡其实并不可怕,一个人失去气节和尊严才是可怕的。老舍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乐观和开朗的背后,隐藏着强烈的自尊,因此,“文化大革命”伊始,受到红卫兵的侮辱和诋毁时,老舍毅然结束自己的生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死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反抗,宁死也不愿失去人格尊严,宁死也不愿遭受侮辱。
由于海子不善交际,不通人情世故,只沉浸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完全不打理关系,也不懂得攀附他人,因此,单靠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引起诗坛关注,他的诗歌还经常受到一些怀有恶意的诗人的攻击。海子的个性气质是内向、胆怯的,因而也是脆弱和敏感的。他期望得到诗坛的认可和尊重,他期望他的诗歌能够得到认同和发表,可他在生前,却并没有完全得到这些,他把许多想法和感受藏在自己的心底,一个人默默承受痛苦和孤独,他既没有力量反抗,也没有勇气去和那些人争执,当这种压抑的感觉越积越多的时候,他必须寻找爆发点,而这个爆发点对海子来说,就是死亡,死亡是他捍卫自己文学理想的最后屏障。海子不惧怕死亡,就如他选择自杀的那天,1989年3月26日,和往常任何一个日子一样,没有人知道他要去自杀或有轻生的想法,他自己也仿佛如同散步一般,如同最平常的事情一般,走向死亡,死亡对他来说也许是开始,抑或重生。
三、个性气质对文学的影响
老舍与海子的个性气质是有差异的,两个人个性气质的差异在文学上的表现,不仅体现在两个人创作领域的不同,老舍以小说和戏剧著称,海子以诗歌闻名,还表现为两个人不同的文学风格。
(一)老舍的文学风格
老舍的个性气质在乐观、幽默的背后,其深层心理是悲凉的,乐观、幽默是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但其内心深处却是悲凉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得不将内心的压抑和悲观化作一种苦笑”[6](p.689),而他的悲凉的个性气质影响他的文学风格,他可以借助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来传达内心的悲凉,这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悲剧美的文学风格。比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茶馆》中的王利发等,不但作品是悲剧性的,而且作品中的人物也是悲剧性的。虽然老舍的许多作品中也有诙谐幽默的写法和氛围,但老舍深层心理特征是悲凉的,因此,幽默诙谐的写作只是老舍悲凉个性气质的掩饰,目的还是为了表达悲凉的内心。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获得“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和享受较高的生活待遇,他的许多作品是受政治环境的影响的,属于“遵命文学”,只要有机会不写“遵命文学”,他依然会把内心的悲凉通过作品和人物表现出来。正如有学者所说:“在他(老舍)那里越是优秀的作品就越有撼人心脾的悲剧美。悲剧美,成就了老舍精神和艺术之魂。”[7](p.3)
(二)海子的文学风格
海子的个性气质是内向、敏感的,但在内向、敏感的背后,却是孩子般的单纯,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中。海子的诗歌风格不同于老舍文学风格的悲凉,而是一种浪漫美。在现实生活中,海子得不到他想要的幸福,他是痛苦和孤独的。由于他的内向和敏感,他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孤独,他把现实中说不出的话、得不到的幸福,化成字词,放置于诗歌中去完成和实现,从而使他的诗歌表现出一种浪漫美。比如,他最有名的短诗之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所写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8](p.219),他为世人勾画一幅幸福而浪漫的图景,这浪漫却又是那么朴实和自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这和海子自小生长在农村,所接触的相对闭塞的环境而形成的个性气质是联系在一起的。再比如,《夏天的太阳》中:“夏天,如果这条街没有鞋匠,我就打赤脚,站到太阳下看太阳……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8](p.9),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海子如孩子般的单纯,也可以看出,在海子的眼中,幸福既不复杂,也不绚烂,而是朴实和自然的,而这和海子个性气质中的内向、单纯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把海子诗歌的浪漫风格放置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去审视,就会发现他诗歌的浪漫风格与他的个性气质是紧密联系的。在海子所从事的诗歌创作时期,当时以“第三代”诗人占据诗坛的中心位置,“他们以诗歌为武器发起了一场‘渎神的‘文化运动,不仅亵渎神圣,也亵渎自我,彻底抛弃了人性的尊严与价值”[9]。海子的个性气质中的不善交际与内向因素使他保持自我的个性,不随波逐流,沉浸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而他的诗歌的浪漫美和当时的诗坛思潮是格格不入的。
四、结语
一个人个性气质的形成,并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老舍善于交际的个性气质,不仅仅是地域文化因素的作用,贫困也对老舍善于交际的个性气质有影响。因为贫困,老舍失去很多富家子弟才有的机会,而老舍要争取这些机会,就必须善于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同样,海子也是如此。海子的不善交際的个性气质,与地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而贫困等其他因素对海子的这种个性气质的形成也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通过对老舍与海子的个性气质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童年贫困的家庭环境并没有阻挡老舍与海子日后的成就,相反,正是贫困激发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努力前行与奋斗,并成为让后人敬仰的人。老舍与海子的个性气质不同,两个人的兴趣爱好、交友范围等也不同,但两个人都不缺少可以对酒当歌、畅谈理想的知音。朋友不在多,贵在精。老舍与海子都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是为尊严而死,一个是为理想而死。老舍与海子的文学风格尽管不同,但两个人都在各自的创作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给后人留下永恒的作品和精神财富,值得人们追忆与回味。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自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余徐刚.海子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4]王俊虎.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老舍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6]老舍文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7]吴小美.悲剧美:老舍精神与艺术之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1).
[8]海子.海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9]余蕾.论海子抒情诗中的浪漫精神[J].求索,2003(1).
(王俊虎:延安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后;邱跃强:延安大学延安文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责任编辑连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