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碳排放特征及“十三五”碳排放对策

2017-05-30汤丽洁蒋旭东杨庆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0期
关键词:碳排放十三五安徽

汤丽洁 蒋旭东 杨庆

摘要“十二五”时期,安徽碳排放呈现总量逐年上升,行业高度集中,区域差异明显,强度不断下降,人均水平较低等趋势和特征。“十三五”安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高碳特征显著,碳减排工作面临较大挑战。实现碳减排目标,关键是要加快建设以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逐步构建创新型绿色发展模式。

关键词碳排放; 对策;安徽 ;十三五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0-0204-03

Abstract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eriod,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Anhui Province had the following trends and features: the gross amount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t occurred in highly concentrated industries, the differences of districts were obvious, the intensity kept declining and the per capita level was low. The “13th FiveYear” wa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accelerat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Anhui. Therefor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features high carbon emissions.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o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reach the target, the key was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systems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characterized by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w carbon emissions, and gradually build an innovative green development model.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Countermeasure;Anhui Province;13th FiveYear

堅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新时期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保护全球气候环境的现实选择。安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势必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碳减排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深入分析碳排放趋势特征,提出碳减排有效路径,对于安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降低排放强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安徽碳排放特征分析

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参考方法[1-3],利用一次能源消费量对安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安徽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人均排放水平较低,但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行业排放高度集中,区域排放差异明显。未来安徽节能减碳、优化环境、发展低碳经济依然任重而道远。

1.1总量逐年上升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安徽化石能源消耗总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步攀升,由2010 年23330万t增加到2015年29 445万t,增长了26.2%,年均增长4.77%(图1)。从能源品种看,受资源禀赋的影响,呈现明显的煤炭型消费結构。但近年来,煤炭消费占比稳步下降,由2010年的83.9%下降到2015年的75.9%;石油占比由12.4%提高到16.9%;天然气和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的比重从1.8%、1.9%分别提高到4.2%、3.0%,两者合计提高3.5百分点。

1.2行业高度集中2015年,安徽第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分别为1.88%、71.36%、14.83%、11.92%(图2)。第二产业中,工业排放量为20 523万t,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9.7%。工业中排放量排名前4位分别为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4个行业的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8%,其增减变化对工业乃至全省排放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3区域差异明显多数区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正相关,GDP高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相对较高。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靠前的依次是合肥、马鞍山和芜湖,靠后的是黄山、亳州和池州(图3)。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低的是黄山、合肥和亳州(图4)。

1.4强度不断下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指产生万元GDP 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即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能耗、高碳型产业。2010年以来,安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但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图5),已从2010 年的1.99 t/万元(GDP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下同)下降到2015年的1.43 t/万元,6年累计下降27.9%,年均下降6.76%,“十二五”以来安徽节能减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5人均水平较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不同地区人口对有限排放空间的占有程度,是国际碳减排谈判使用的重要指标。2010 年安徽人均排放量为3.92 t/人,2015年增加到 4.79 t/人,增长了22.4%,年均增长4.12%(图6)。根据欧洲有关机构研究数据,欧盟人均排放量为7.30 t/人左右,安徽人均排放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

2安徽“十三五”碳减排形势与挑战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1号)精神,全国31个省(市)被分为五类区,从Ⅰ类区到Ⅴ类区碳强度下降目标分别为20.5%、19.5%、18.0%、17.0%、12.0%,安徽被列入Ⅲ类区,“十三五”碳强度下降目标为18.0%,年度碳强度下降目标为3.89%。目前安徽经济结构高碳特征明显,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化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突出,碳减排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

2.1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难度大安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工业,“十三五”时期安徽将加速确立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加快经济增长仍是所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难度大。同时,经过“十二五”节能减碳相关政策的刺激,随着安徽水泥、钢铁、电力、有色等高碳行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多项能耗和碳排放单耗指标已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减排空间较小。

2.2城市化快速发展加剧碳排放增势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不仅集聚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叠加了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4-5]。“十三五”时期安徽将继续坚持城乡统筹理念,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预计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5%。随着人口集聚、生活水平提升和基础设施增加,必将带来能源消耗增长,间接导致钢铁、水泥、玻璃等高碳排放产品消费增加。同时,城市扩建占用了大量农业、林业、湿地、草地等土地,导致绿色植被不断减少,碳匯减弱,碳排放累加。

2.3高碳型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煤炭是典型的高碳能源,相同热值的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天然气燃烧高出 36%和61%。但受资源禀赋的限制,安徽能源消费长期以来主要以煤炭为主。2011—2015年,安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为83.73%、81.90%、79.99%、77.90%、76.82%(世界煤炭消费平均比重为 26.50%,工业化国家为 21.40%)。虽然煤炭占能源的消费比重不断下降,但所占比重仍处在相当高的水平,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安徽能源结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此外,能源价格也影响了能源结构的改变。传统的煤炭和化石能源的价格相对较低,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较高,这极大地降低和削弱企业和家庭采用清洁型能源的积极性。总体来看,安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

2.4“锁定效应”阻碍低碳技术应用传统能源、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耐用消费品等生产和消费资料使用年限大多为15~50年,项目投资建成后,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按其技术规范运转,从而产生技术与投资的“锁定效应”[6-7]。安徽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前期投入大、设备专用性和产品“中间性”,产生了“锁定效应”[8]。如果强制企业短期内快速转型将承受巨大的转移成本,因此产业退出、转型难度较大。

3安徽“十三五”碳减排相关建议

实现“十三五”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是要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安徽要着眼于长远,着手于当前,逐渐把以高排放为特征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转变到以低碳为特征的创新型绿色发展模式上来,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向以低碳为特征的生态文明迈进。

3.1创新碳减排体制机制一是综合考虑各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生态环保等因素,建议分类确定市级碳排放控制目标, 出台对各市碳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9-11]。二是尽快研究提出安徽碳排放峰值可能时间表、路线图及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倒逼作用。三是依据国家确定的配额分配方法和标准,制定安徽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建立配额分配、管理和履约机制。积极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加强相关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四是组织开展低碳园区、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试点,选择条件成熟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区、工矿区、城镇等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3.2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将低碳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一是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合芜蚌新型显示、芜马合机器人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积极争取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等更多基地列入国家试点。实现全省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鼓励支持各市集中力量建设若干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二是深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等融合发展。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推进汽车、钢铁、家电、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组织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围绕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创新服务模式,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研发设计、个性化服务外包、互联网金融等业态,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

3.3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合理引导能源需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12-13]。依据安徽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积极有序地推进水电开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稳步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幅削减散煤利用。大力推进天然气、电力替代交通燃油,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和分布式能源。在煤基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规模化产业示范,控制煤化工等行业碳排放。

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

3.4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在城乡规划中落实低碳理念和要求,优化城市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开展城市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提高基础设施和建筑质量,防止大拆大建,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完善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和慢行交通,鼓励绿色出行。鼓励使用节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运输工具,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积极践行低碳理念,鼓励使用节能低碳节水产品[14-15]。

3.5加强低碳科技创新以安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契机,围绕燃煤洁净技术、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领域,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改投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低碳创新能力。研究制定针对重点行业、技术、产品的碳排放评价准则和技术规范,加快低碳产品、技术认证和推广[16]。完善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把符合节能减碳要求的低碳产品纳入税收优惠范围。重点建设一批节能低碳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2005年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9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Z].1996.

[3] 蔡博峰.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21-27.

[4] 王娟,魏玮,马松昌.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经纬,2013(6):18-24.

[5] 戴钰,刘亦文.中国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費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经济数学,2013,30(1):54-59.

[6] 李宏伟. “碳锁定”与低碳技术制度的路径演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101-106.

[7] 杨园华,李力,牛国华,等.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中的锁定效应及实证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6):1-4.

[8] 汤丽洁,蒋旭东.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及其对安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5(29):15-17.

[9] 朱世龙.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93-98.

[10] 陈理浩.中国碳减排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1] 冷雪.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2] 王龙.甘肃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3.

[13] 章鹏,何小敏,王敏.江西省CO2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3(1):1-5.

[14] 傅增清.山东省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27(5):29-33.

[15] 栾绍朔.山东省碳排放预测及其减排路径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16] 张贵群,张彦通.碳基技术锁定效应下的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策略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25-129.

猜你喜欢

碳排放十三五安徽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