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下传统羌寨空间的现代传承
2017-05-30郭子琦罗奇业成斌
郭子琦 罗奇业 成斌
摘要从羌寨选址、空间布局与形态、空间格局、空间边界和空间组织5个方面阐述了四川羌族地区羌族传统村寨空间的总体特色,并将传统羌寨空间现代传承面临的问题归结为旅游过度开发、居民缺乏自我传承意识、传统村寨生活与现代生活矛盾突出。结合四川羌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应该在传承羌寨独特的民族性空间基础上进行人居环境的改善,着重于传承羌寨空间格局、再现羌寨空间组织、延续羌寨空间边界、再现羌寨生活记忆。期望对指导羌族传统村寨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传统羌族空间;现代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1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0-0152-03
Abstract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Qiang traditional village space in the Qiang region of Sichuan are expounded from 5 aspects,such as the location of the Qiang village, the spatial layout and morphology, the spatial pattern, the spatial boundary and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modern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Qiang village space are attributed to the excess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heritage of the resident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life and modern life.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Qiang Nationality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unique ethnic space of Qiang village, which focuses on inheriting the spatial pattern, reproducing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extending the spatial boundary and recreating the life memory.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ang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 wordsBeautiful countryside;Traditional Qiang Nationality space;Modern inheritance
羌族作為我国56个民族之一,其形成的村落文化是我国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羌寨空间是羌族文化的载体,是羌族先民智慧和技艺的集成者。传统羌寨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下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村落空间,造就了我国地域性村寨。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外來文化的冲击,本身就脆弱的羌族建筑文化还未及消化吸收就被冲击。随着国家有关建筑的本土化和美丽乡村政策的提出,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优秀村落空间,倡导继承本土村落空间,实现村落空间复兴。因此,传承羌族传统村寨、弘扬民族和地域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笔者通过阐述四川羌族地区传统村寨空间的总体特色以及传统羌寨空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针对未来四川羌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整体空间布局提出传承应对策略,以期对羌族传统村寨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1传统羌寨空间的总体特色
1.1羌寨选址羌族传统村落大多选址在远离城市的山地地带,在山多地少的地理隔绝下,大量传统羌寨保存至今,形成较大规模的传统村落,并且普遍集中在平坦开阔的地方。羌族聚居区范围内受地形和长期战争的影响,出于安全性和防御性、隐蔽性的选址考虑,羌人把村落建设在山区中。羌族传统村落的选址与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通常选择山环水绕、相对宜居的山地,把山和水作为防御的屏障[1]。正是这样的历史条件和地理劣势造就了羌族独特的山地乡村聚落风貌。
1.2羌寨空间布局与形态一般来说,不同的地形特征往往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2]。地形作为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的重要载体,在村落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因此,传统羌族村落受山地影响,往往是沿等高线竖向分层展开,形成依山逐步抬升的村落空间布局。在山地影响下,传统羌寨普遍是相对集中式的空间布局形态,很少以一个中心无限延伸,普遍是以几个核心共同形成团状、紧凑性带状、规模相对合理的村落形态。
1.3羌寨空间格局由于长期的战争影响,古人在聚落建设中把聚落的防御功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羌族先民在聚落建设中把寨桥、寨门、碉楼、过街楼等视为重要的防御建筑物(构建物)。同时,由于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在聚落中往往有着公共活动空间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羌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羌族传统村落普遍以碉楼和公共活动空间主导整个传统村落格局,形成了村落精神控制中心。羌族典型的村落格局多为背靠山、环水、面屏、内部以碉楼和公共活动空间主导、建筑沿等高线竖向发展的整体空间格局,使村落与地形的接触面更加灵动,彰显了村落适应地形环境的特征(图1)。
1.4羌寨空间边界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低下的生产力使得羌族人民十分敬畏自然,形成了泛神信仰。羌族人民怀着敬畏自然之心有节制地建设村落,因此传统羌寨往往会顺应地形地貌生长繁衍,其村寨边界也会随着这种生长方式形成多种形态,但是仍以相对集中为主。这种边界特征是传统村寨在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对自然被动的适应,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往往村寨边界以自然为界[3]。但是传统羌寨边界扩展并不是无止境的,普遍以村寨中心向四周扩展一定规模并以生态承载力为条件控制边界。
1.5羌寨空间组织任何一个传统的村落空间都有其独特的空间组织,彰显独特民族魅力。羌族因特殊的地理住居环境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空间组织,大体可以归纳为水系模式组织村落空间、步行模式组织村落空间、碉楼模式组织村落空间、公共活动空间模式组织村落空间、多种模式组合组织村落空间[4]。
1.5.1水系模式组织村落空间。处于河谷地带的村落多选址在河流与小溪交汇之处。小溪通常沿着更狭窄的高峻山谷延伸,有着进退自如的古老防御意识,当有外敌入侵时,可以沿小溪撤入山里,村落内部水系既可用于灌溉,也可作为饮用水[5]。
1.5.2步行模式组织村落空间。羌族传统村落由于所在山地地形和低下的生产力,往往是以阶梯、坡道或桥连接不同高差,形成步行网络状交通。步行道路宽度很窄,两边建筑林立,形成了狭长的街巷空间而各户之间又通过过街楼联系,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步行模式,村寨里的邻里关系也十分和谐,孕育着古老的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
1.5.3碉楼模式组织村落空间。碉楼作为整个羌寨制高点,具有很好的视野空间,是保护居民安全的精神依托,使得整个村落布局以碉楼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以碉楼可控制的视野为村落规模的边界。
1.5.4公共活动空间模式组织村落空间。羌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和有泛神信仰的民族,村落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就成了羌族传统村落重要的文化活动载体,成为规模不大的传统羌寨中心。
1.5.5多种模式组合组织村落空间。对于规模大、功能多的传统羌寨,其空间组织也是多种多样的,往往是几种模式共同组织形成的传统羌寨模式。它也是典型传统羌寨风貌组织方式。
2传统羌寨空间现代传承面临的问题
2.1旅游过度开发近年来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很多地方都针对地区特色发展旅游业[6]。在羌族聚居区,以羌寨为名的旅游区越来越普遍,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在强烈的商业利益驱动下,发展“农家乐”成为居民们的首选,大量民宅无意识地直接被改成了“农家乐”,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的确使居民的收入得到提升,然而传统羌寨和谐、朴素、自然、协调的空间风貌却渐行渐远。
2.2居民自我传承意识缺乏近年来,伴随着人们走出去的步伐日益拓展,许多居民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他们也希望改变现有的生活条件,于是拆旧建新,盲目追求现代化的建筑风貌,结果导致本身和谐的村寨空间格局、尺度、风貌被破坏。对于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的新羌寨空间风貌,当地居民反而认为“难看的村落风貌”不如亮丽的建筑外立面好看。这深刻反映了居民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而逐步丧失了传统村寨文化的自我传承意识。
2.3传统村寨生活与现代生活矛盾突出一方面,传统羌寨由于防御功能要求,村寨格局中的防御建筑物(构建物)起着重要作用,如碉楼作为整个村寨最高建筑物,是保护居民安全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传统羌寨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缺乏娱乐活动,居民在村寨一个相对宽敞的场地集中活动,逐步形成了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等条件的提升,传统的防御性建筑(构建)除风貌统建村寨,逐步失去了其防御性,逐步被抛弃,居民不愿意把资金用在这些毫无意义的建筑(构建)上。此外,传统羌寨中水系自然穿于村寨中,如今也被现代工程設施所取代,失去了灵动性。随着现代娱乐活动的出现,以往集体式的活动也逐步被家庭式娱乐活动所取代,使得公共活动空间也逐步失去以往的功能。总之,在传统村寨生活与现代生活的矛盾下,一些独特的羌寨空间在现代背景下难以继承。
3传统羌寨空间的现代传承策略
传统羌寨空间多样的空间组织方式、独特的空间格局,以及地域明显的村寨布局与形态为传达地域性的村寨空间与多元化创造了思路。如何将羌族乡村聚居地区传统羌寨空间运用与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是实现地域建筑发展的重要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传承羌寨空间格局在现代村寨选址和建筑设计中,建设用地需要尊重地形地貌,而传统羌寨空间格局正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它既可以反映传统羌寨空间格局的韵味和灵动美,也可以顺应自然,使村寨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绿色建筑的节地思想。同时,传统羌寨布局为现代呆板的聚落形态提供了新活力,未来的羌族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依托山地地形,沿等高线竖向层层抬升布局建筑,打破现代呆板的空间格局,展现羌寨特色空间格局。
典型的羌寨空间格局往往是羌族先民们结合当地地域和生活环境创造出来的地域文化表现,通过山、水、寨门、碉楼、过街楼等组织形成的适应独特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宝贵地域村寨风貌。在未来的美丽乡村指导下,应该根据地形灵活运用典型羌寨空间格局的各个要素组合,因地制宜,从宏观上延续和继承羌寨整体空间格局。
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
3.2 再现羌寨空间组织羌族地区村寨根据所在地方的地形、气候、水系等合理组织村寨,增加了同一地域的差异性,丰富了传统羌寨空间组织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羌族村寨因现代化功能的植入,在组织上也应该得到创新运用,传统的步行主导整个村寨在汽车时代几乎不可能,但是实现人车分流,再现传统和谐的村寨环境是可行的。早已失去防御作用的碉楼对于大多数仅仅以居住为主的村寨而言已经失去实际意义,但是对于以旅游为目的打造的羌寨仍然具有重要的空间组织作用。笔者认为大多数仅仅以居住为主的村寨在空间组织上应该以大公共活动中心组织村寨,小中心组织各个组团,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组织布局形态(图2)。
3.3延续羌寨空间边界传统羌寨的自然边界如同汉族传统村寨一样均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美丽乡村建设下的羌寨空间仍然应该以生态可承载力为基础形成自然边界,让羌寨空间在无形中形成边界,与自然融为一体。传统羌寨规模无论是对于防御性,还是自足生存,其规模非常适度。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羌寨规模应该以中心区域合理的服务半径为基础向四周扩展,防止规模过大,影响村寨的向心力,使得边缘区失去了传统羌寨空间的亲和力。
3.4再现羌寨生活记忆任何一个更新和新建的聚落空
间,空有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没有人气,仍然无法传承下去,必将走向消亡。传统羌寨公共活动中心的人们聚在一起跳起的锅庄舞、邻居间的拉家常、村寨周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无处不体现羌族人民日常的生活记忆。传统羌寨空间无论如何传承,最终还是体现在人气上,只有具有人气的村寨才能体现出真实的“羌味”。
4结语
开展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点在于推进农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技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民族自信,恢复传统村寨生活记忆。羌寨是羌族人民根据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结合先民们的营建智慧而形成的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形式,在美丽乡村中不能盲目用现代居住空间来定义羌寨,而应该在传承其独特的民族性空间基础上进行人居环境的改善。虽然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关系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中留住乡愁和再現地方特色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
成斌.四川羌族民居现代建筑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 孙瑶.北京门头沟区山地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形态构成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
[3] 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 葛亮.北川羌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5] 常征征.传统村居聚落空间的保护与优化[J].城乡建设,2014(9):64-66.
[6] 陈玉,成斌,高明.美丽乡村建设中川西藏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6):171-17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