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徽派建筑的文化元素

2017-05-30潘宇宁

科技风 2017年23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文化元素

摘 要: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和中国建筑学界推崇备至,其村落选址布局、民宅建筑风格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徽派建筑中的祠堂、牌坊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产物,其中最具特色的马头墙、天井、三雕等也都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无一不渗透着徽派文化的侵染和影响,研究徽派建筑中的文化元素,对于我们深刻了解历史、欣赏古徽派建筑和构建现代建筑设计理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徽派建筑;文化元素;文化意蕴

徽州之名始于宋朝,包括黟县、歙县、婺源(现江西省境内)、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它是徽文化的主要产地,不随朝代更替或行政区域划分而割裂,因文化相连,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地理概念。徽文化是我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其涵盖范围极广,包括:经济、历史、哲学、医学、商业、绘画、建筑等,其中徽派建筑更是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的艺术魅力成为世界和中国建筑学的一朵奇葩。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一定历史背景下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序言中写到:“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项工程技术,本身已形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1]徽派建筑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徽州古建三绝”,即: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主要的建筑特色是深宅大院、青砖黛瓦、天井飞檐,装饰特色以“三雕”(木雕、砖雕和石雕)见长[2]。

1 关于建筑的文化诠释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对于建筑的文化性进行了界定:建筑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既是技术产品又是艺术作品。徽派建筑起源于明朝中叶,当時徽商处于鼎盛时期,他们将大量钱财投资于家乡的建设,修建了大量祠堂、牌坊、宅第、园林、桥梁和路亭,对徽州乡村面貌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其中倾注了徽商对于建筑的布局、结构、内饰等的独特看法,使徽派建筑集商业资本与封建文化于一身,不仅具有了实用性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3]。徽州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和“画里乡村”的西递和宏村便是徽派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其村落布局结构和民居设计风格集中体现了处于鼎盛时期的徽州文化,渗透了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的风水文化和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其中最能体现徽州文化的是四处可见的,写满了积德行善、处事做人、状景言志等内容的题额楹联。

2 徽派建筑的文化元素

2.1 选址布局的文化元素

徽州村落选址喜依山就势,追求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取意“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古代自然环境恶劣,靠天吃饭的年代,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人们祈求风调雨顺才能确保粮仓鼎实,因而在村落民居选址建造上亦借助山水地势,力图构造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

追溯起来,徽派建筑选址的主要依据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风水学,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原始科学和巫术礼仪等兼容并蓄的一门学问,虽不能称为科学,但也是一种历史产物,主要用于村落、住宅、陵墓、城市等的选址和居住形态的确定。风水学讲究“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做环形”,而“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因此徽州古村落一般依山傍水,坐山面水而建,形成水山环绕之势,像宏村整个村落的选址和建构便遵循了这一原则。

2.2 建筑色彩的文化元素

徽派建筑的基础色调是灰、黑、白,既厚重又不失清爽,主要是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的竹、木、砖、石,并尽量保持了材料原有的颜色和纹理,遵循了“师法自然”。点缀色以木色这种暖色调为主,优雅怀古,意味深长。各种颜色搭配起来并不显突兀,因受到自然环境的气候变化、四时移异、风华水气的影响而富有变化,总体色彩给人的感觉深邃幽远、简洁大方、优雅不俗,与周围自然景观有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建筑选材和色彩使用与封建社会徽州当地实际情况和风俗民情密切相关,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封建社会的徽州耕地面积很少,民生艰难,从当时流行的一句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可以看出老百姓的生活相当艰难,贫穷困苦的日子让徽州老百姓养成了勤俭持家的风范。因此建筑选材本着节俭的作风和家训,一般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的黏土、石灰、青石、水杉,注重实用和大方,在装饰色彩上也不张扬,选择古朴典雅的灰白黑色调,体现了徽州人民追求祥和平安的美好愿望,这种贴近自然的选材和简单的色调,历经风雨和大自然的洗礼,于斑驳中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也体现了徽州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4]。

2.3 马头墙和天井的文化元素

“马头墙”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明朝弘治年间,当时的房屋密集连成一体且多为木质结构,所以火患频生,为防火之需,徽州知府何歆在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后令村民在房屋山墙之间,用砖砌成一道“火墙”并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地区强制推行,成为阻隔火势蔓延的有效方法,此法不但可以防火还可防徽州地区强劲的山风,所以在当时被称为“封火墙”或“风火墙”,随着防风防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徽州工匠受儒商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封火墙”进行了装饰和改进,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形似高高昂起的马头的“马头墙”。之所以要建成马头的形象主要是受徽商文化的影响,当时的徽商多系儒商,其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历来有徽商“富不离书,书不离(商)铺”的说法。儒商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荣耀和地位,通过马头抬升地基,意喻商人的身价,而且马最易让人想到“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图腾景象,有着飞黄腾达的深刻寓意,寄予了徽州人对未来的展望与憧憬[5]。

天井的设计也受徽商笃信暗室生材的影响,所以民宅皆高墙小窗,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因为窗小导致居室采光不好,通过天井与自然贯通,白日可眺远山,晚间可观天象、望星辰,而且可以使室内特别是厅堂内光线充足,并可以通风排气,在雨天也可以使雨水流入堂前通过地漏排入地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天井空间还可以被充分利用来养花草鱼虫,使居住之人居庭院如居园林,增加了生活情,让我们不得不为古人的建筑构思和设想拍案叫绝。除了实用性,天井还有很深的文化蕴意,天井的形状为方形,或正方或长方,与古人的天圆地方和徽州人崇尚的方方正正做人的思想理念有关。天井在风水学中被视为气口,可聚财、可养气,古人视水为财富之气,雨雪为金银,代表着财富,所以人们想利用天井留住财气[6]。

2.4 “三雕”的文化元素

徽州“三雕”指石雕、木雕、砖雕,于明清时期最为盛行,主要得益于徽商在当时称雄商界,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徽商崇尚饱读诗书,又具有人文主义情怀,为徽州三雕的兴盛从物质和文化上奠定了基础。

徽州地区地处江南,温暖湿润,盛产适合雕刻的木质和石材,三雕分别就地取材,在能工巧匠的手下妙笔生花,雕刻出各种形状和物件。雕刻原型的选取颇为讲究,既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又受到文人墨客审美情趣的影响,题材多选用象征吉祥之意的如:喜鹊报喜、麒麟送子、龙狮、珍禽、蝙蝠(谐音“福”),瓜果盘、石榴(多子多福)、桃子(高寿)、佛(谐音“福”)等,充分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想象力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还有一些题材取自神话传说和经典故事,如姜太公钓鱼、郭子仪上寿等。此外,還有象征着商人和士大夫审美情趣的如五子登科、渔樵耕读、梅兰竹菊、渊明爱菊等,充分体现了徽商对读书的尊崇和士大夫的气节[7]。

徽州三雕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融入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徽州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5 祠堂、牌坊和书院的文化元素

江南众多祠堂中,徽州祠堂规模最为宏伟,装饰最为精美,而且数量居多,仅黟县南屏村鼎盛时期的祠堂就达三十多座,牌坊主要用于歌功颂德、宣传封建礼教,是最高荣誉的象征,徽州留存的建于明清年间的牌坊仅歙县就有100多座。徽商更是热衷建书院、兴儒学,清朝初年的时候,徽州书院就已有50多所[8]。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文化导向以及徽州商人“贾而好儒”的文化氛围。

3 结论

徽派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承载了那个年代那个民族那个地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伦理道德,既有工匠们独具匠心的打磨和加工,又有普通民众对于生活的寄予和理解,还有统治者的封建专治思想,更有徽商的审美情趣。建筑作为信息的载体,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科学技术、乡俗民情,对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修订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张善庆.皖南古建筑的文化意蕴[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1):113116.

[3]陈继腾.徽州文化与徽派建筑[J].工程与建设,2015(4):78.

[4]曲建.徽派建筑的美学意蕴及当代建筑应用价值探论[J].工程与建设,2012,26(6):745746.

[5]邱勇哲.中国传统建筑篇 青砖小瓦——古建筑中的马头墙[J].广西城镇建设,2016(12):95102.

[6]郑雨晨.徽州天井的基本意象及其与封建伦理文化的内在联系初探[J].安徽建筑,2016,23(6):45.

[7]郭祥.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徽州三雕”[J].地方文化研究,2015(2).

[8]陈继腾.徽州文化与徽派建筑[J].工程与建设,2015(4):78.

作者简介:潘宇宁,山东聊城人,马鞍山二中。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文化元素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论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文化研究
言外之意话“红”色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