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转型”背景下温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探究

2017-05-30沈杨何跃李上献晋翠翠陈国胜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温州市

沈杨 何跃 李上献 晋翠翠 陈国胜

摘要分析了温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三大转型”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理清“三大转型”和休闲农业的关系,了解目前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 “三大转型”给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和机遇,研究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在“三大转型”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还需要做到改进城乡交通环境、了解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注重发展乡村特色和合理利用农村资源,为完善温州市休闲农业产业类型和优化休闲农业产业结构指出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三大转型”;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温州市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3-0225-03

Explore on the Developing Idea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Three Major Transformations”

SHEN Yang, HE Yue, LI Shangxian et al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zhou, Zhejiang 325006)

Abstract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the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 of “three major transformations”were analyzed aim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 major transformations”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the “three major transform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studying it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we further put forward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trans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lso needs to improve the urban and rural traffic environment, to understand peoples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ural resources ,which points out a more clear direction and thought for improving the typ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Wenzhou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Key words“Three major transformations”;Leisure agriculture;Developing ideas;Wenzhou City

基金項目2016年溫州市社科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6wsk194)。

作者简介沈杨(1989—),女,吉林梅河口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休闲农业、农业职业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7-07-21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休闲农业是以城市和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的,在乡村地区发展,借助的自然生态农业资源和社会文化等乡村特有的资源及乡村环境,开展面向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需求,服务于城市居民[1-2]。2016年温州市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未来5年里,温州将联动推进“三大转型”——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其中指出,以产业转型推动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新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能级科创平台等。因此,在产业转型中,正确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的作用,兼顾“三大转型”,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将加快农业产业机构调整与转型步伐。

1温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问题越来越多;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休闲农业市场空间会不断加大,并得到快速释放。可见,休闲农业前景广阔,为一些企业的战略转型和一些有志于进行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创业者带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1.1农村合作体系建设情况

2014年温州市新增家庭农场771家、累计1 030家,培育提升市级示范性合作组织94家、累计330家。成功培育产值超亿元的优势合作社集群29个。全市合作社登记成员19.1万户,带动农户64万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 467元,同比增长22%。全市累计发展“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组织126家,建成114家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1.2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进展

2014年温州市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8.68亿元,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 101个,新增受益农户21.5万户。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26条、精品村233个。永嘉县岩头镇苍坡村、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等50多个历史文化村落成为美丽乡村新亮点,其中永嘉县大若岩镇获“浙江最美乡镇”称号,洞头县北岙镇海霞村、泰顺县岭北乡村尾村获“浙江最美村庄”称号。

1.3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2016年温州市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46个,总面积8.77万hm2;拥有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13家,示范农民合作社298家,全市共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5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2家。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村768个。全市在建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0个,保护利用一般村70个,农家乐特色村52个,示范点(各类农庄、山庄、渔庄)350个,创建美丽乡村标杆乡镇10个、特色精品村104个。全年异地生态搬迁19 398人,“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总人数为2.6万。

1.4农业旅游发展情况

2014年温州市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7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5个、累计308个,绿色食品认证22个、累计64个。2014年,“中国杨梅之乡”“中国瓯柑之乡”等 21张“国字号”金名片先后落户温州。对新的农产品的开发和绿色无公害食品的认证,潜在地刺激了农家乐休闲旅游。温州2016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 944.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59.9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16.5%和19.4%。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 823.9万人次,增长16.5%,国内旅游收入919.8亿元,增长19.4%;接待入境游客121萬人次,增长14.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0亿美元,增长9.9%。

总之,温州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投资额也位居浙江省前列,多次举办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吸引众多民众关注农业,关注农业食品安全和农业旅游。2014—2016年温州的城市现状和农业产业状况,体现在对城市的规划建设、绿化改造、示范引领及对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

2“三大转型 ”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

推进三大转型互促共进,在温州市有着现实的迫切需要,是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的路径选择。当前,温州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创新要素支撑不足、新旧动力接续转换不畅、产业及平台“低小散”等问题;城市发展中存在着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半城市化”问题突出等不足;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薄弱环节。这些问题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的。

2.1城市转型

城市转型重在发展都市区,方法是推进空间优化和功能重构,目标是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以综合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以发展湾区经济为重点,积极打造东部新增长极;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以现代城镇体系建设为重点,有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美丽温州。一方面要切实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建设的水平和档次,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2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重在适应新常态,方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是解决新旧动力转换的问题。坚持提升存量與扩大增量并举,加快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坚持扩大有效投资与强化科技创新并举,有效实现动力接续转换;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举,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最优环境。经济转型要从过去低小散的经济形态和以规模扩张为主的产业发展路径,转向以创新为内在动力,并辅之以产业升级。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推进政府主导的创新公共平台建设,以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以创新人才支撑产业创新。

2.3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重在解决“短板”,方法是标本兼治,目标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民生建设,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平安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加强法治建设,切实提高依法治市水平。社会转型要从过去生产型政府转向建设型政府,并最终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各级政府必须加快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用事业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降低商务和生活成本,为群众安居、企业乐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三大转型”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与机遇

随着城市化发展,到乡村旅游的城里人会越来越多,休闲农业有巨大客源市场。农业和农村分布着全国70%以上的休闲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对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城市、经济与社会条件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3]。

3.1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与机遇

3.1.1

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温州有着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早在2001年温州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2014年9月25日,温州市在中国森林城市大会上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提前一年创成了国家森林城市。2016年1月2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2015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园林城市、县城和城镇的通报》,温州正式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6年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县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9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48个。全市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46个,总面积8.77万hm2。全市已有农业龙头企业804家。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评估验收。温州市将按照“绿在城中”向“城在绿中”转变,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规划目标,坚持绿化量质并举,加快推进城市绿化彩化[3]。

3.1.2

发展休闲农业的机遇。在温州市大力提倡发展都市区,逐步完成城中村改造的举措下,使城市原有的模样变了味,城市的都市化,大拆大改,使城市人工雕琢明显,原有的农村景象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都市化快节奏的生活,将更加加重人们的“城市病”,反而对农村的生活、农村原始古朴的景象、古村落更加向往。而城乡发展关系是城市与乡村间互帮互助的关系,一方面帮助消费者直接购买到安全放心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帮助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拓宽市场,从而鼓励更多的农户从事休闲农业。而城市的转型发展,对农村的转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促使建成特色小镇。

3.2发展休闲農业的经济条件与机遇

3.2.1

发展休闲农业的经济条件。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4句话: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温州市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温州人是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温州人民勤劳智慧,擅长经营开拓。温州农民有着朴实的性格和勤劳的智慧,很多企业家通过对农村现有的物质条件的创新与完善去帮助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农民们实现致富梦、走向致富路。温州市曾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政府也一再强调要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倡导“互联网+”农业的创新。

3.2.2

发展休闲农业的经济机遇。经济转型方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对休闲农业新业态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转型促进人们将业余的休闲娱乐转向农村,从而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需求,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城市居民来到农村体验休闲农与品位休闲农业产品的过程,促进了体验经济的增长。

3.3发展休闲农业的社会条件与机遇

3.3.1

发展休闲农业的社会条件。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教育、社会文化和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也涵盖了城市现状和经济现状。而温州的文化特色对整个温州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中,文化给休闲农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温州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温州是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南戏故乡。温州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如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瓯绣、瓯塑等,都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高艺术价值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温州的非遗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016年末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个,省级143个,市级929个。在温州的社会文化建设上,2016年末全市共有文化站179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42个。温州市通过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讲座展览、送电影下乡、县域间文化走亲、建设百姓大舞台、举办广场活动等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吸引了观众数百万人次[4]。

3.3.2

发展休闲农业的社会机遇。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與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薄弱环节。该研究与农业最相关的几种典型的公共产品有环保、教育、文化。本着环保观念,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只是一味地开发利用,而忽略了对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温州市农业教育产品供给不足,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考虑休闲农业的类型,以休闲农业教育为主题开展的休闲农业活动也是当今发展的趋势,而目前的休闲农业产品明显不足。温州市农业文化的功能发挥不够,休闲农业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业,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利用温州农村的文化特色,发挥农业文化功能,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从而丰富休闲农业的内容。

4“三大转型”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

人们因农业所产生的休闲娱乐活动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消费和农业经济的稳步提升,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也加快了经济、城市、社会的转型发展,推动了温州“三大转型”的步伐,从而逐渐形成了农业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从“三大转型”给休闲农业提供的条件和带来的机遇出发,能更加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4.1改进城乡交通环境

城市转型发展带来的是城市的都市化,原有的“城中村”景象可以作为人们都市生活的调节。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人们渴望在工作结束,能走入不一样的环境,去发现生活的美。因此,便捷的城乡交通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极其重要,设计近郊路线,完善原有道路交通,尽可能增加更多的旅游线路,优化城乡道路交通,推出更多的城乡旅游观光路线巴士,利用温州水乡的特点,开通水上路线,方便城市居民去农村体验休闲农业。在休息日,人们可以随时自驾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和景点,也可以乘坐城乡巴士,还可以坐船到古朴的乡村走走,去欣赏农村不一样的景色,品尝农村的美食,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4.2明确人们对农产品需求

经济转型需要按需供给,需要重新审视新业态下、城市转型背景下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和经济发展中社会的需要,做到按需供给,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力求达到供给与需求平衡的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明确城市和农村在产品供给上存在的差异性,前者更加追求方便、快捷、时尚,而后者则展现了原汁原味、特色、新鲜。因此,抓住城市居民下乡体验的机会,为其提供不同于城市的、具有乡村特色的农产品,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如果农民只想着赚钱、赚快钱,“蒙客”“宰客”,一味追求数量,忽略农产品的质量和人们的满意度,将对农民自身的产品品牌、声誉等带来不良影响,也会产生恶劣后果。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城市居民的较高消费水平可为他们心目中的好产品买单。

4.3注重发展乡村特色

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是以城带乡的发展。在发展休闲农业时,时刻要区分城乡的特色与差异,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温州的古村落分布在各乡各地,与市区的路程远近不一,因此,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做到突出特色对每个村庄的长远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出了特色,打出了品牌,才能使需要的人们慕名而来,不畏路途跋涉与距离的遥远,为了特色都要去亲自体验一把。特色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不仅要区分城乡的差异,也要区分各乡间的差异,挖掘本土资源和文化的特色,减少体验中的城市化元素,专一做好一件事,让人们能提起温泉就想到泰顺,提起杨梅就想到茶山。只有发掘特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才能获得持久发展。

4.4合理利用农村资源

农村有着珍贵的物质、文化和自然资源,农民在发展休闲农业、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需要掌握好这个度,对物质资源、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要以生态、环保、可持续为前提,尽可能地保留农村原貌,减少人工化的装饰,突出农村的原本特色;大力开发乡村传统文化和民俗资源,对农村文化要进行有效宣传与运用,不能只是停留在观光农业表面。温州文化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很多文物展览、南戏表演、民间手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农

村文化资源只有在农村才可以看到和体验到的文化精髓,但是当人们走入农村时,却很难找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痕迹,或者人们想要体验,却找不到途径,没人能告诉他们以何种方式去获得这方面的信息。这些传统文化表演等对于居住在城里的人们来说,是全新的体验,这些文化的宣传与展示,也是别样的生活体验[5-6]。

5结语

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深入研究“三大转型”的关联性和各项举措的耦合性,推动转型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努力使溫州經济充满澎湃动力,城市充满创新魅力,社会充满旺盛活力。加快温州市“三大转型”的步伐,为扩大休闲农业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地位、丰富产业类型提供依据,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使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村向

现代化农业转型,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需求,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扩大内需;完善现有旅游经济与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推进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使温州的综合实力更强,城乡区域发展更协调,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社会治理体系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胜利.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J].农业与技术,2013,33(1):94-96.

[2] 周义龙.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5(10):196-199.

[3] 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柱,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骆高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4-27.

[5] 蔡运近.温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30-33.

[6] 潘洁.温州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与对策[J].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温州市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优胜选手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中心小学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