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获得感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探微

2017-05-30李娟

高教学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获得感思政课教学效果

李娟

摘 要:大学生“获得感”这一概念对我们审视思政课教学效果,改进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强调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高校生本思想的体现。大学生获得感思想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包涵着丰富的内容,有多个要素构成。高校思政课必须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推进教学供给侧改变,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关键词:思政课;获得感;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4-0168-03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ense of acquisition" provides a very important basis for us to examin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mphasiz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acces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embodi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eaching reform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tains rich content, and consists of a variety of elem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promote the change of teaching supply sid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ense of acquisi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ffect

“获得感”一词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而受到广泛关注。过去我们在强调改革发展成果时,多用数字来说明,而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现实感受。把人民对改革成果的“获得感”作为衡量执政水平的标准,真正体现了党的为民宗旨。“获得感”一词也引发了我们对思政课教学的思考。我们过去主要看教师讲了什么,怎么讲,而较少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获得感”一词,让我们意识到,讲什么、怎么讲固然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习体验如何。

一、“获得感”之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受到较多关注,其中既有成绩,也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大学生“获得感”这一概念对我们审视思政课教学效果,改进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强调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高校生本思想的体现

思政课教学关系到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上花了大力气,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有所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但从总体上看,问题还是不少,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深,上课抬头率不高,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深究根源,问题还是出在教师的思维方式上。即:教师更看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围绕着教学任务来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参与,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学生获得感的提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而这个考虑不能出于想当然,要通过深入学生中进行调研,获得切实的资料,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因此,强调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高校以学生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

(二)大学生获得感思想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思政课教学从未停止过改革。改革是针对问题而实施的行为。思政课教学主要面临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学生的固有思想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新的实践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理论的指导。因此,人类要进步,理论创新就不会停止。思政课是与时代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它关注着重大的理论创新,要求用人类最先进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学生的头脑。而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学生的固有思想之间会出现冲突。其次,碎片化、娱乐化阅读,使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受到严峻挑战。现在的大学生,其阅读方式已网络化、碎片化、娱乐化,这种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并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这样一种情况对思政课教学还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深刻的理论、鲜活的思想,较之于娱乐化、碎片化的内容,会显得枯燥而無味。如何把学生从娱乐化、碎片化的阅读中拉回到应然的轨道上来,既是对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出的挑战,也是对其教学效果进行的检验。

“大学生获得感”思想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可能回到无网络的时代,也不能通过断网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与互联网抢学生。“大学生获得感”这一概念告诉我们,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为什么上网,因为有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可以通过更有效的方式解决,他们自然会作出另一种选择。学生为什么不爱听思政课?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我看,教师的问题更多一些。教师只管自己讲,不管学生的感受,这样的课当然没有效果。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就在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三)大学生获得感应成为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课堂教学评价最复杂,既要看教师怎么教,也要看学生怎么学。我们对教学的评价,一般分四个部分,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重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即看教师通过什么方法来落实教学内容的。而教学效果却不是评价的重点。这样一种评价体系,显然侧重于教,而不是学。如果让一位教师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说课,他能说得头头是道,似乎每个环节都有着细密的思考,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样的内容与设计对学生可能根本没有吸引力。因此,评价一节课,不能看教师怎么教,要看学生怎么学。

现在思政课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方法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方法都被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但实际效果如何呢?这要问学生。我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对那些所谓的“良方”还是多少抱有点怀疑态度。评价体系不改变,什么都变不了。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所得,教学好不好,要看学生收获了什么,这里包括知识和能力,还包括情感体验。学生昏昏欲睡,情感体验如此之差,不能说是好课。课堂热闹,又是唱又是跳,但学生一问三不知,思想对行为没有丝毫的影响,不能说是好课。好课应该是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升了实践的能力,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思政课应该把学生的获得感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并以此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要素构成

“获得感”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也包括情感体验。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有不同的要求,达成不同的目的,因此,学生的获得感也不一样。思政课既具有一般课程的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一般课程一样,思政课是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开展教学工作,有稳定的教学内容,也采取课堂讲授、师生互动、研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但思政课有不同于一般课程的特殊性,即它究其实质来说,是做人的工作,其终极目的不在知识传授,而在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改变。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做有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获得感不同于一般课程,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内容。笔者以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第一,理想信念是否更加坚定。思政课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首要任务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古人讲“立志”,“志”就是理想信念。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1]“大者”,就是指理想信念。孟子的意思说,人首先要立下远大志向,然后,就不会被一些私心杂念所迷惑。看古今之人,成大事者必先立其志。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有远大志向的人,再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其前进。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年轻人。加强对年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大学生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衡量大学生获得感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思政课要把树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理想信念确立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第二,民族意识是否更加明确。民族意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引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现在的年轻人,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甚至不知民族为何物。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提出民族复兴的任务,强调民族精神,但这里是有一个重要前提的,就是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就是民族自觉。我们要有民族自觉,自觉到我们的民族不同于别的民族,有我们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英雄。 我们有五千年不断的文明史,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有无数的文化精英,这些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对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如果这些优秀的文化得不到传承,中华民族的血脉就中断了,我们就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中国人了。现在的大学教育缺乏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教育,而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英雄却又不断地遭到贬损。这是十分可悲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把民族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渗透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是学生获得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道德品质是否得到提升。道德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古人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是核心内容。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就是很少的意思。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小,就那么一点点。这个一点点是什么呢?就是良知。人有良知,而禽兽没有。“良知”,就是道德感知力。孟子认为,人先天地具有道德感知力,但人在与外物接触时,容易受到诱惑,产生欲望,从而使这种能力被遮蔽而发挥不出作用。因此,人要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强化这种能力,使私欲不能入侵。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就要注重修身,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抵制私欲的能力。大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后阶段,思政课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其核心就是教學生做人。做人的关键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因此,思政课要提升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获得感,使之知道怎么堂堂正正做人。

第四,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思政课就其核心任务而言,就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并使之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其他哲学着眼于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着眼于改变世界,因此,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要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我们的主观世界,其次要改变我们的现实世界。因此,衡量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要看大学生能否运用其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获得感视域下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学生是不是有满满的获得感,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其实,其他课程岂不也是如此?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判断能力,实际上,他们对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评价。课程让学生获得感较低,学生就会说,这门课程的教学比较“水”,意思是,没什么内容,学不到东西。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教学效果的检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获得感放在重要位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三点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第一,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我们总是强调,要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以“教”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在思政课教学中并没有多少改变。获得感思维告诉我们,教学的效果不是由教师的教决定的,而是由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决定的。一个教师工作再努力,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就可能发生理解上的错位,学生认为教师没有教好,而教师却認为是学生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上。教师一定要清楚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教?当然是为学而教。既然是为学而教,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考虑学生的实际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为中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关心,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惟有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的点拨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是独角戏,学生愿听就听,不愿听就干别的事,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难以得到保证的。

第二,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职演讲中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强调教师在大学中的地位。学校为培养学生而设立,而培养学生的核心资源是教师。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是由教师的水平决定的,这里的“水平”,包括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唐朝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会传道,会授业,会解惑。思政课教学涉及的面比较广,又是根据国家意志开设的课程,因此,其教学效果备受关注。这门课程受到关注,一方面与课程的重要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其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也有关。因此,讨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论文可谓铺天盖地,一些新方法层出不穷。笔者以为,根子问题没有解决,再好的方法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个根子,就是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包括理论素养和敬业精神。时代发展所引发的新问题、新矛盾,当然会对思政课教学产生影响,但根本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参差不齐的,必须加强教学“供给侧改革”,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敬业精神。理论素养高、敬业精神强的教师对课堂往往有高超的驾驭能力,他们会通过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教学方法的亲和力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魅力,增加学生的获得感。

第三,完善教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是指挥棒。教师不重视教学,与学校的导向有关。高校往往重科研、轻教学,导致一些没有责任感的教师在教学上面投入较少。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极度不负责任。不重视教学,与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量化有关。而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就比较简单,由项目、期刊层次作为衡量学术成果的标准,虽然这种评价方式也存在问题,但比较客观,也就没有多少争议。一堂课到底怎么评价?认真的教师可能会投入很多精力,而不负责任的教师可能投入的精力很少。此外,与教师的学术水平、平时积累有也密切的关系。有的人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达到精通的程度,上课深入浅出,而有的人虽然在备课上投入很多,但也达不到专家的效果。就教学而言,有一种办法相对客观,就是把学生的获得感纳入评价体系,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当然,要真正地对学生的获得感进行评价,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又要把知识获得、能力提升纳入其中,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综合评价过程,而且,有的效果也不是通过一两次课就能体现出来,而是有一个慢慢表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4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60.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

[4]王强.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措施[J].高教学刊,2017(23):113-115+118.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政课教学效果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