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定位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①

2017-05-30唐德淼

中国商论 2017年27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实现路径

摘 要:“特色小镇”发展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本文从特色小镇的界定入手,梳理了相关文献,提出了“特色小镇”建设的特色内涵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特色小镇 产业融合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c)-137-03

1 概念界定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发展空间平台,即“复合生态系统”,是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融合新型“城镇化”模式,具有明确的空间范围,是差异化明显产业发展的集聚地;以产业发展为主,以“转型”和“创新”为导向,与主导产业相互关联、共存、促进功能延伸作用的发挥;以“以人为本”和文化传承为核心理念;是城乡空间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产物;特征是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同时,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

2 “特色小镇”发展背景与分布

2.1 发展背景

“特色小镇”的发展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的推动,出台了一些相应的纲领性文件。如2016年,《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建村建函[2016]71号)》和《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等文件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同时,提出了具体推进措施和实施意见。国内以“特色小镇”为关键词在CNKI文献平台上进行检索,截至2017年4月15日共有104篇相关文献,主要发表于近几年(2016年、2017年占90多篇),涉及城镇化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一是关于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二是关于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三是关于生态文明和特色小镇建设。

2.2 “特色小镇”分布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特色小镇”的概念或是雏形很早之前便有涉及,云南早在2011年就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如今,在全国各地呈现如火如荼发展态势的“特色小镇”,起源于浙江,以浙江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国家层面及省级层面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特色小鎮”的发展,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小城镇、小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对上承接大中城市的功能疏散,对下对接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城镇体系、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大多数农民就地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基本模式。虽然小城镇、小镇的带动性相对大中城市较弱,但与产业联系极为密切,易于形成鲜明的主题性特征,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将成为指导方向。

2016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正式公布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住建部公布的关于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分布情况,从各区域的特色小镇数量来看,华东区域和西南区域的数量是最多的,见图1。其类型主要有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农业服务型和商贸流通型,经过整理分析,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最多,共有64个小镇上榜,占比达50.39%;其次是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共有23个小镇上榜,占比达18.11%。目前,特色小镇第二、第三批都已推出。

3 “特色小镇”发展定位

3.1 产业形态定位要精准

产业定位精准,特色鲜明,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现代农业等都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选择范围。产业要向做特、做精、做强发展,产业链要素集聚度要高;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营销延伸。

3.2 空间布局定位要协调

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要相互协调,整体格局和风貌要总体协调,土地利用要集约,小镇建设与产业发展要步调一致;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定位要突出。充分依托与利用资源、气候、地缘、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现代农业小镇、商贸小镇、生态小镇和旅游小镇,并以特色小城镇为依托,发展特色文化、特色经济,开创特色发展之路。

3.3 文化定位要辨识度高

文化定位要彰显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和富有较高的辨识度。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挖掘、整理、记录,历史文化遗存得到良好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要与产业融合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得到充分弘扬。

3.4 体制机制定位要创新先行

发展理念有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有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有创新,鼓励总体协调,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协同,社会管理服务要力求创新。省、市、县支持政策要“垂直”创新。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小镇健康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3.5 功能定位要协同发展

城市化将从过去中心大城市建设的“单核”模式向“中心城区+特色小镇”的“双核”或“多核”发展模式过度。其中特色各异的“特色小镇”,大多属于城乡结合部和新城新区,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拥有产业发展功能的独特优势,以产业发展带动特色小镇建设的开发模式,体现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双向融合的理念,其形成路径是通过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实现产业与城镇的匹配和融合发展。实现是“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模式,即“产业、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形成多功能协同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服务质量高,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服务覆盖小镇全域,甚至对周边要有带动和辐射作用。

4 “特色小镇”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特色小镇是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连和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显现出“特而精、聚而合、小而美”的独特魅力,是一种创新创业生态圈的空间载体。特色小镇发展具体路径主要是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自然禀赋的发展要素,政府、企业、市场等发展主体创新融合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功能合一的新型发展模式,其包括四大特色建设内涵,见图2。

特色小镇的“特色”首先体现在产业上,是指“特色产业+旅游产业”是特色小镇两大核心发展架构;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旅游产业为动力,双核驱动特色小镇发展。特色产业的选择需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以及产业发展历史等基础条件,向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历史经典产业回归三个方向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消费聚集、产业聚集、人口就业带动、生态优化、幸福价值提升作用,是引领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动力。

特色功能是指以产业为依托的“生产”或“服务”是核心功能;没有生产与服务就无法形成大量人口的聚集;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形成了每个小镇独有的印象标识;以旅游激发小镇内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兴业、安居、游乐等复合功能。

特色形态是指特色小镇需形成独特的风格、风貌和风情;小镇的风格是小镇的性格和个性。小镇的风貌是其独特的建筑与外观,都要与文化传承接合,与生态及自然环境一致。小镇风貌的确定,需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以小镇的“功能定位”为出发点,以小镇的“历史文化”为导向,以小镇的“地形地貌”为根据,形成个性化、艺术化、传承化、文化化的景观与建筑风貌,塑造“小而美”的小镇形态,文化是每个特色小镇的“内核”,文化基因植入特色小镇发展的全过程。

特色机制是指不仅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而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主办运营商开发模式;其商业模式是建设主体以大型企业为主,通过市场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建设,整合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政府做引导、服务,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相关方参与治理监督,见图3。

5 结语

第一,发展“特色小镇”的区域定位和模式选择,要根植于资源要素禀赋,坚持集约化原则,注重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清晰的“差异化”功能特色定位,不能脱离产业发展、文化特色等核心支撑要素。

第二,发展“特色小镇”要和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有机结合,提升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发展的协同匹配功能。

第三,发展“特色小镇”,要防止只追求数量、一涌而上,防止“换汤不换药”的刻意包装,人为造城、造境,防止“表面工程”,防止把特色小镇搞成新的商业地产项目,造成资源浪费。

第四,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政策要引导企业成为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角。小镇规划、专业设计、市场选址、企业选产业、投资者选项目等角色定位要清晰;政府要尊重市场地顺势而为,不能大包大揽,不能拍脑袋进行项目决策,不能借机扩充政府权力;要从供给侧发力创新“特色小镇”的体制、机制、模式、路径和对策等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1] 厉华笑,杨飞,裘国平.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6(03).

[2] 李强.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今日浙江, 2015(13).

[3] 乔海燕.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嘉兴旅游特色小镇建设[J].城市学刊,2016(03).

[4] 秦诗立.特色小镇建设须着力“特”与“色”[J].浙江经济, 2015(12).

[5] 吴奶金,谢晓维,陈晔,刘飞翔.福建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选择[J].台湾农业探索,2017(01).

[6] 李庆峰.特色小镇: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型及其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7(02).

[7] 詹杜颖.品牌效应下的特色小镇构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8] 朱东风.中心镇小城市化的理论分析与江苏实践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8(03).

[9] 叶嘉安,徐江,易虹.中国城市化的第四波[J].城市規划, 2006(S1).

[10] 李亚卿.以小微古村镇为产业集聚地的苏南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01).

[11] 陈小卉,胡剑双,钟睿.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特色镇培育策略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6(01).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社科精品重点资助课题新常态下基于产业供给侧转型江苏“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与路径优化创新研究(17SYA-002);江苏省高校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中国制造2025”江苏高职创新工匠型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和路径研究(2017SJB088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11&ZD142);江苏省社科精品课题江苏“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与成长机制研究(16SYB-040)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唐德淼,男,复旦大学博士后,副教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二级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实现路径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