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果导向教育下教师教学能力如何培养

2017-05-30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预期导向成果

成果导向教育面向学生未来发展,基本思想是以预期学习成果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其所谓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所取得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成长和收获。

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活动,围绕“定义预期学习成果—实现预期学习成果—评估学习成果—落实改进措施”这一主线展开。以往立足于教师“教”的本位性所形成的教师能力结构和能力水平评价体系,与成果导向教育不相适应。要有效开展这种“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教学活动,就必须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

成果导向教学活动及其教师效能。进行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仅具有“程序性熟练”的知识传授能力是不够的,教师能力及其“效用”大小,在于其能否对学生学习成果具有“推进”“助产”“提升”作用。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能够以创造性精神对待教学实践,具有创造性地帮助学生获得优质“学习成果”的能力,这正是成果导向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诉求。

开展成果导向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能力。成果导向教育的整体目标要落实到具体课程的“学习成果”,因此,基于课程预期学习成果进行设计、教学和成果评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

进行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设计,首要的是能够科学设计课程预期学习成果目标。教师必须充分理解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间的有机联系,科学确定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成果”。其次是能够建立支持预期学习成果的教学策略,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创设等,要对预期学习成果有确定贡献。同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它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及能力成长,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轨迹、知识禀赋和学习进程,使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达到其最大学习成果。

推进学习成果生成的教学能力。对实施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的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具有不同的支持作用。除了精熟的专门知识、广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等教师必备的常规职业能力之外,能够恰当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并善于组合配置教学资源,对推进和优化学习成果可以产生较强效能。恰当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可以营造多样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情境,为启发思考、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学习过程提供媒介和平台;同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时进行学情测量、实时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实时接受学生反馈,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的放矢地推进学习成果的产出。

作者: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王伟芳

摘自《中国教育报》

猜你喜欢

预期导向成果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分析师一致预期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分析师一致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