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

2017-05-30刘婵

大东方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建设

刘婵

摘要:实现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它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必要途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劳方市场供过于求这一局面久居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了。因此,加快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奋斗目标,还是出于促进教育公平、保证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还是发展知识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

1大学生就业现状

1.1就业人数增加

根据分析搜狐数据可知,2000年的毕业生人数为107万;而截止到2017年毕业季,将有高达765万毕业大军涌入人才市场。逐年激增的毕业人数和增长变化缓慢的人才需求模式之间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就导致大学生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就业率的逐年走低。此外,存在相當一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未能在当年实现就业,因此大量往届毕业生的存在就使得择业人口基数再次变大,就业竞争因此变得更加激烈了。

1.2供需矛盾深化

通过分析可知,部分高校存在专业类别与课程项目设置不合理的弊病。一味将学科设置参考标准的重点放在自身学科尖端建设上而缺乏必要的社会关照,或盲目采取简单的大类平台教育而缺乏量体裁衣的专业分流意识,这都会导致本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进而增加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难度。此外,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步伐的加快,文史类与理工类学科呈现出冷热分明的极端化状态。相比历史、考古等专业,计算机、生物工程类专业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和更旺盛的人才需求。

1.3条件不匹配

通过分析社会现实状况,不难发现以下问题:以工资标准和工种难度二者之间的权衡作为考量依据,部分用人单位对低学历、低薪资的毕业生兴趣更大,而对较优质毕业生则不予聘用。此外,对于已成功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编制的有无、工种的高低、薪酬的多寡等因素都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他们跳槽的欲望。因此,倘若在毕业生签约率的统计基础上加入就业满意率和就业时间长短这两个新要素,可以想见我国就业市场局面必将更加严峻。

2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内容

有效保障大学生就业离不开政府、学校与社会三者的通力合作。具体来说:

2.1完善就业政策

就政府而言,一方面,立足于我国现存的“以市场为导向、劳资双方相对自由”的整体就业格局,政府应适当采取宏观手段,如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增加用人单位补助金额从而激发用人市场活力等,最终实现择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均衡。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择业者信息渠道的畅通和竞争平台的公正,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并同时为待业(失业)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2.2完善服务体系

就社会而言,首先,社会服务部门应注重搜集相关就业信息,着力疏通就业信息渠道,为择业者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保证相关就业信息得以及时准确地发布。其次,应通过设置相关的课程和培训进而匡正大学生择业观和提升其能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类课程的设置应具有针对性,结合不同择业者的自身需求安排不同内容,切不可“一刀切”。再次,社会服务部门应切实治理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中介”乱象,严格核实中介身份,依法审核营业资格,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防骗意识,在确保中介正确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将大学生受骗风险降到最低。

2.3提供就业指导

就学校而言,应扮演好大学生“从象牙塔到社会”这一过渡阶段的引导者角色。学校应注重“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正确教育观念,帮助大学生形成对自我的完善认知和对角色的准确定位。此外,学校应重视起实习经历对于学生的巨大价值,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令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提前感受社会,从而对未来有更加清晰地把握。

3 大学生就业保障建设展望

立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这一现实基础,笔者将从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和为实现从大学生就业而提出的建议两个方面展望未来。

3.1意义

首先,实现大学生就业是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对口人才流失的必要举措。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创立相对公开的就业市场、公平的工作条例和公正的竞争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优质生源为避开国内就业压力而转向国外这一人才流失现象。此外,“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完善就业机制、净化就业市场,同时提升大学生自身竞争力,合理配置人口和资源,无不是出于避免“专业不对口”这一现象的长远举措。其次,帮助大学生就业还有利于实现其人生价值。很多大学生将就业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帮助这部分大学生顺利就业既能增强其自身认同感,提升自信心与意志力,同时有利于避免部分大学生因长期失业最终形成“去社会化”人格。最后,实现大学生就业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劳动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可以避免其因僵死化的人员构成而出现的发展停滞等现象。同时,良性竞争机制也是激发全社会活力与动力的重要源泉。

3.2建议

截止到现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还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应严格实行有效的监督机制,肃清就业市场信息渠道不透明、中介乱收费等固有乱象。政府应在不妨碍自由竞争的前提下适当发挥宏观调控手段,以其话语强制力杜绝损害大学生利益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应推动创新型改革,通过合理借鉴国外新型就业机制解决国内现存弊病。同时,应加大对冷僻专业门类的扶持力度,确保大学生择业平台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

[1] 罗立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构建[A].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2] 马廷奇.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的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A].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3] 马廷奇.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与政策创新[A].高校教育管理.2014(09).

[4] 钱云.社会转型期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A].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生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