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的多媒体教学

2017-05-30杨春艳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多媒体课程教学

杨春艳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建立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必然趋势。基于《影视人类学》课程教学中的影像要素需要多媒体展示平台的客观要求,文章从“对媒体和教学的历史认知”、“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媒体与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论”、“影视人类学与多媒体教学”四个方面展开对多媒体教学方法论的论述。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影视人类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3-0088-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3.020

在数字化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建立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可回避的现实。基于《影视人类学》课程教学中的影像要素需要多媒体展示平台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对多媒体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媒体和教学的历史认知

多媒体是一个特定的现代词汇,是以传输信息的角度来认识一个载体性质的表述,并且是能够建立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换的载体物质。它是物质性的,也是文化性和技术性的。在多媒体出现前,传统媒体是存在的。传统媒体或许可以说是单一的纸质媒体,也许还可以说是声音媒体。质言之,纸质媒体在多媒体出现之前是世界媒体的统治者,声音和图像的出现和转换,都是建立在纸质媒体之上。

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最早利用的媒体是大地,如属于史前遗迹的岩画和石刻,是人类利用岩石作为表述方式的最早媒体。纸质媒体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种形态。如某种树的皮(桦树皮书),某种植物的茎皮(埃及的纸草),某种树的叶片(贝叶书);竹和木的片(竹简和木片书);动物的骨头(甲骨文,以及刻在龟板上的文书),动物的皮(羊皮书);金属上的刻文(金文),石头上的刻文(石鼓文、碑刻);某些编织物(绢书、布书)等。以后才是统治了人类媒体世界千年的纸质媒体。

人是一种文化动物。人的存在的基本意义是建立在文化的表现和发展之上,而这些发展如果从载体上来看,其文化就是建立在这些不断发展变化的载体之上的,可以从这些媒体的不断变化发展上来看到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换句话说,每一种媒体的出现,都能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并反观其基本的物质文化发展状态。同样,每一种媒体的出现,也是人类文化的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它给人类的文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媒体的出现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

媒体的特定功能和意义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媒体作为承载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了三方面的基本功能和意义:一是记载功能;二是传播功能;三是教育功能。

记载功能是人类利用任何媒体的原初意义。数万年前人类在大地的岩石上刻上图像和符号的时候,首要的目的就是记载,即把某一件事情记载下来。这种使媒体具有记载功能和意义是一开始就既定了的,它一直作为媒体的基本功能和意义延续到现在,变化不大。可以说,这是媒体的基础,如果媒体不实现这一步,其他的功能和意义也是不可能实现和展开的。

传播功能是在媒体实现了记载功能和意义之后展开的,某一石头记载了事情,成为了媒体,同时,石头就具有了实现传播的功能和意义的基本条件,一旦有受众出现其传播功能和意义就得到实现。石头作为图像的传播媒介,把图像和符号传递给每一个看到石头上的刻画图像的观访者,人把其上的信息传播出去,实现其传播功能和意义。可以说,任何媒体的传播都是建立在记载基础之上的。

教育功能无疑是一个现代概念。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有两种:一是无意识教育,二是有意识的教育。有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分列出有组织的教育和无组织的教育,文中所论述的教育是有组织的教育之涵义。在媒体传播功能实现的同时,无意识的教育功能就展开并实现。这是人类最早的利用媒体实现教育的表现。人们利用媒体的传播性质进行有意识教育是在日常的无组织的教育状况下的延展。利用媒体的传播性质进行有意识的有组织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表现。

在数字化的时代,媒体的性质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媒体的上述三个基本功能和意义是永恒不变的。失去了媒体三个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其媒体就不成其为媒体。从以上分析的媒体性质来看,教育依存于媒体,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媒体的内容,媒体具有了一定内容之后,才能构成教育的前提;二是媒体形式,各种媒体形式决定于其物质性表现,其中有利于传播的,有不利于传播的,利于传播的有利于教育,不利于传播的不利于教育。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受限于媒体的传播性质。在只有竹简为书的前提下,只好用马或牛拉着竹简书来学习或展开教育,从而使学识达到“学富五车”。用石头刻的经书只能立在古代书院或其他地方,读书和教育的展開只能在石碑前进行。在纸质媒体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媒体之后,轻质的、较为便于传播的性质使人类的教育比较普遍的开展起来。但人类的教育仍然受限于纸质媒体的基本的物质形式。纸质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教育形式。一种媒体给文化发展带来宽广前景时,也给教育带来宽广的前景。

二、多媒体技术与教学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人类发展了许多媒体形式,并且迎来了 “多媒体”的时代,即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媒体利用形式的新媒体时代。

纸质媒体作为最为重要的一种媒体,在其他媒体出现之前,主宰着人类文化主要媒体形式,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影响是巨大。就是在数字化时代的多媒体的今天,纸质媒体也是人类文化中的主要媒体,仍然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在录音技术出现后,声音媒体相继出现与应用。在照相技术出现的时候,图像媒体得到广泛应用。在拥有了录像技术的时候,媒体的形式扩展到了动态影像媒体。在拥有了使用计算机制作图像和动态影像技术的时候,又出现了利用计算机制作图像和动态影像的媒体……这些都是人类文化中的媒体和次生媒体,可谓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但是,这并不是人类文化中多媒体的最终表述,多媒体的表现还依赖于多种媒体的综合和信息的转换,即要有平台来实现多媒体的建立,这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以网络为媒体基本形式的平台。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多媒体时代才真正带来多媒体教学的范式更替。

多媒体技术是一个以高科技技术为支撑的媒体形式,没有高科技技术,这些媒体形式是不可能运行和存在的。现代声音的媒体需要录音技术和存储技术的支撑;照相的图像媒体,需要物理学、化学、光学等基本技术的支撑;录像的动态图像媒体需要物理学、电学、光学等技术的支撑。其他的次生媒体更是需要计算机的全面技术的支撑。而文中所论述的多媒体教学,除了上述传统技术作为基础技术之外,还需要更高的综合性的技术来支撑。换句话说,高科技技术是现代多媒体形式的物质基础,而高科技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着多媒体形式的存在、性质以及未来发展走向。

因此,论述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教学,就不能不涉及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宽泛地看待多媒体技术,它可以包含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

数字技术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基础。其前身是模拟技术,即传输中的电信号是模拟信号。这种信号的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有衰减,而后來发展的数字式技术中的传输信号,在理论上没有衰减,信号可以全部还原。不过,这一技术对现代传播的影响还不仅仅在信号的理论还原上,而最为重要的影响是在于对多种媒体信号的整合能力上。其他电信号对媒体的复制能力和还原能力,以及传输能力均不如数字式的信号。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多媒体技术也就是把文字、录音、录像、电影和图片等媒体形式整合而成的单一数字化格式的媒体的技术。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传输而开发的技术,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这种组合却带来了一场媒体的革命。文本话语是以纸张上文字的形式存在,录音和录像是记录在磁带上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在,电影影像保存在胶片上。没有一种介质能同时保存几种媒体信息,但当把这几种媒体信息转化成数码形式后,声音、影像、文本都变成二进制单位0和1的组合之后,全部的媒体形式都变成一种形式——数码形式。这就是数字化时代的多媒体。这种多媒体是一种超级媒体,超越了人类存在过的一切的媒体形式,并在一种技术的支撑下,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包容一切媒体。多媒体也再次证明了媒体的传输性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性质。

数码技术对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体成品的传输;二是媒体成品的贮存。

数字技术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媒体成品,是可以便利的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传输的媒体成品,也就是可以无限远程传输的媒体成品。这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大学课堂展开的多媒体教学在无网络状态下已经足够丰富多彩,但真正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网络化、实时与共享。

数码技术条件下的贮存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很大,可以说,我们现今绝大多数的多媒体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数码技术贮存条件下实现的。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贮存是海量的、轻薄、便捷的。数字信号一般储存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现在便于携带和传播的介质是CD—ROM只读光盘。在一张光盘里可以保存声音、影像、文字和大量数据等的数字信息。多媒体主要的搭载介质是光盘,但多媒体的载体还有硬盘、软磁盘、可擦写光盘、光磁盘和数据磁带等载体。实际上,现在在大学课堂的教学中使用一个光盘的时候,其中是一本书,还是声音的磁带,还是拿数张照片,还是一盒电影片……这个光盘承载的也可能是一个图书馆的数字内容。

三、媒体与多媒体教学方法论

在古代,由于媒体传播性质所限,“口传心授”是主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方法论的研究中,被人们推到极致,即“捻花一笑”,正规地称为“觉悟”。这是一种不可能有定规或者说定量的教学方法,全靠传授者和被传授者的一种无言的认知。这种方法是人类教与学的初始,有时候又是人类教与学的最高境界的描述。实际上我们人类的教与学中,所追寻的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觉悟”。中国利用竹简书籍的时代里,就有孔子《论语》中的大量的教与学的方法论研究。“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等。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教学的方法论的基础,它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教与学。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中国自己的方法论和方法论原则。比如中国人对“师范”的解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

在教学的传统的教中,“讲授”是比较普遍意义上的方法,其媒体的基本形式就是纸质媒体,主要以“口授”为主,以书本的文字媒体为主。“书本知识,是教学方法论决定的果实。在学的方法论上,其表现为“记忆”和“理解”,这是由教来决定的学的方法论。“记忆”在心理学层面的理解就是信息的不断重复进入大脑,使其大脑深深记住这些信息。这是学的方法论上的基本方法,没有“记忆”, “理解”也不会出现。在这一个阶段里,“学而时习之”是最大的方法论,即我们一切的方法都要围绕着加强“记忆”来进行。 “理解”在心理学层面的理解是各种进入大脑信息的连接,并产生新的高一层次信息的过程。这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最根本的就在于事物的“分类”,以及“分类”后的“类比”,以及到最后的“连接”,以达至于新的知识的产生。在这个层面上,教师与学生会有更多的方法论互动的机会。教师在方法上提供更多的发生理解的事例和方法,用一定的手段展示“理解”的过程。学生在“提示”中会触动其自身“理解”的机能,发生教学中都希望发生的“理解”行为。但是,“格物致知”的前提是“物”的数量,有一定量“物”的存在,才有“格”的基础。只有“记忆”中有众多的“物”,“格物”的可能性才会出现,“致知”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讲授——记忆——理解”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论。这种方法基本的特征是媒体的单一性,即在教学中使用媒体的表现上是单一的,并且主要是纸质媒体的使用,很少涉及其他媒体的使用。多媒体基本的特征是媒体的多样性。在教学中的方法论的表现就是方法论的多样性。多媒体是由多种媒体组合的,这个组合中有传统的媒体,也有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新媒体。在教学组合中首先呈现为综合性的“文本”,其中有“文字文本”、“图像文本”、“表格文本”、“声音文本”、“视频文本”、“计算机图像文本”、“计算机动画文本”、“图案符号文本”等。

“文字文本”就是在纸质媒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适合于多媒体应用的文本。其教学的方法论认识上与纸质媒体的方法论相同。“图像文本”是以化学成像和数字成像的图片文本。20 世纪 90 年代,米彻尔(W. Mitchell)提出了“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的概念,认为这是继语言学转向之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又一个重要事件。在 Mitchell 的论述里,观看行为与阅读行为同样深刻,形象与图画应该获得与语言文本同等的话语权。这种文本在教学上很早就是文字文本教学时追求形象性效果的辅助性文本,虽然它一直具备独立教学的条件,但从来没有取得过独立教学的资格。这种图像文本的教学方法论与文字文本的教学方法论是不同的,它力求在画面上说明事物的基本性质,文字说明和讲解在其中不是主体,并且图像的表述还没有文字文本的“发展性”,图像的信息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定或固定的。另外,图像还有自己的语言表述系统。“表格文本”最初也作为文字文本的附属而出现的,而计算机表格的出现使其具有了一种独立文本的资格。它的方法论是建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的。 “声音文本”是记录声音的文本,它一出现就是一种电磁信号的形式。在多媒体中的出现有两种意义,一是记录现场的声音;二是表现人类的音乐艺术。在教学中直接引入声音这种媒体,技术并不复杂,但对无声的文字文本和图像文本是一种“突破”。 “视频文本”是一种声画都具备的影像文本,它的意义也有两个方面。一是记录人类的一个现场的有意义的行为过程,二是表现人类艺术意义的影视片。这样的东西进入教学,在视听上的冲击力更大。

“计算机图像文本”、“计算机动画文本”、“图案符号文本”,这三个文本都可以说是人类图像和符号文本的次生文本。其文本性质与其相似,但技术性质非常突出。

在这些文本中,文字的文本多注重于知识的记录和思维的展开,声音的文本多注重于情感的濡染,图像文本和视频文本注重于画面的再现和生活的纪实性质表现。展开文字和展开声音的方法不同,展开图像和展开声音的方法也不同。从技术上而言,展开文字的技术最简单,展开声音的技术其次,展开影像的技术难度最大。其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不一样的,需要知识的时候,可以展开文字文本和图像文本,以及视频文本。其中尤其以视频展开的文本知识给人的印象最深。但在需要思维的时候,文字文本是根本,理性的概念的演绎是图像难于表达的。在需要情感时,适合的音乐文本是最好的选择。这是在“组合”角度来论述的多媒体,论述多媒体还有一个“综合”性质的角度。

如前文所述,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这一系列的媒体就变成了数字媒体。在这种性质的媒体中,所有的媒体都变成了一种性质的物质——数字流。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这种数字流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上流动,并还原为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在同一时间里,可以看到综合在一起的图像、文字、声音等,同时进入受众对象的视觉和听觉。全媒体的出现与受众全媒体的接受,这样的综合性质的媒体,其方法论的应用上也不是单一的,要应用不同媒体的特定要求,综合性方法地表现这样的综合性质的媒体。

四、数字化时代的多媒体教学

《影视人类学》课程是高校文化人类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笔者依托这一教学课程作为多媒体教学方法论研究的实践来探讨多媒体教学。影视人类学,即影视文化人类学。影视文化人类学是“用影视的技术手段和语言来叙述、表现、研究、分析文化人类的一门边缘的新兴学科。它的出现是建立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电影艺术学、影视技术、图像学等一系列学科的边缘,并与其他相关学科发生广泛联系的一门学科。”依笔者对这门课程教学的理解,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突破传统课程教学——以纸质媒体为主的“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应该把文字文本、图像文本、视频文本、声音文本综合起来教学的课程,并且在此同时研究实施这种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通过对这门课程实施的多媒体教学实践总结,笔者试着总结多媒体教学在《影视人类学》这门课程教学中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可能性,总结如下:

一是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需要高技术平台支持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有以計算机和投影机为主的媒体展示平台,这是“硬件”,所有的好方法都必须建立在 “硬件”基础之上。这是教学设备上的技术支撑,而对教授《影视人类学》这门课程的教师,要求具备一系列相关技术的支撑。在“PPT”平台上做演示文稿,要把纸质媒体的文字变为适应于“PPT”平台使用的文字文本。此点要求相对简单,但是在图像文本的处理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声音文本的技术处理也是对教师的多媒体技术的熟练掌握要求。视频文本就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技术和设备要求,即便是在取得了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影像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与“PPT”平台对接,也是给教授这门课的老师提出的挑战。

二是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需要多种“语言”表述的教学方法。在前数字时代的课堂教学中,一般认为,熟悉文字的文本语言,就可以代替其他一切的表述系统。其实不然,图像文本的语言有远景、中景、特写镜头等;声音文本语言是旋律、节奏、合声、速度等;视频文本有蒙太奇、长镜头等;可以说,每一种文本都有一种特定的语言,如果不熟悉这些基本的语言,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建立就会出现困惑。

三是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交互式学习能力培养与获得的教学方法。依照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定义,可见影视人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有必要把语言表述的文化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拍摄结合起来,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影视拍摄技法前提下,遵循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工作方法,深入社区搜集影像素材,之后剪辑成“微纪录片”在课堂中分享拍摄技法,在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运用操作间搭建沟通的学习桥梁。这样的学习实践过程,既是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学习,也是对多种数字资源进行交互整合的学习过程,还是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共同探讨的交互学习。

在数字化时代的多媒体教学,对培养专业队伍人才的意义不言而喻。期盼“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文字和影像并举的超媒体形式进行表达与互动的影视实验民族志,吸引更多数字—网络时代人类学者的兴趣与尝试”这样的愿景在《影视人类学》课程教学的推动下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海龙.视觉人类学新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2]吴秋林.影视文化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安琪.图像[J].民族艺术, 2014(4):23-27.

[4]朱靖江.论当代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发展趋势[J].世界民族,2011(6):44-50.

[5]郭士倜.多媒体教学相关因素与方法研究[J].2005(10).

(责任编辑:杨军昌)

猜你喜欢

多媒体课程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