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职教集团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7-05-30欧阳恩剑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导向经历了试点探索、大力推广和深入推进等三个阶段,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的动因;组建职教集团,行业高职院校与地方高职院校相比,在行业背景、特色专业、学生就业和科研服务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行业高职院校脱离原行业后,通过组建职教集团,构建组织协同、资本协同、资产协同和产品协同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共同發展。
关键词:行业高职院校;职教集团;协同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3-0070-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3.016
世纪之交,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6部委联合发文,将一批行业所属高职院校相继移交给地方政府举办,从而使我国行业高职院校由单一的行业举办转变为地方政府管理、行业举办、行业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等三类。本文以第一类高职院校组建的职教集团为研究对象。
一、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变迁与动因
职教集团的分期,既要全盘考虑职教集团发展数量与态势,也要充分考量职教集团的政策导向。我国职教集团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到现在的燎原之势,政策变迁大致经历了试点探索、大力推广和深入推进等三个时期,职教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动因在于经济转型、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
(一)政策变迁
1.试点探索(1992-2004年)。1992年国家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探索组建职教集团,主要有:1992--1993年,北京西城区创造性成立3家职教集团;1995年苏州旅游教育集团成立,1997年江阴市职教集团成立。在地方积极探索的基础上,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模式”。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平均每年新增数量约 15个左右;办学主体逐渐多元化,专业性逐渐凸显;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发展逐渐走上正轨。
2.大力推广(2005-2009年)。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以后,不少地方依托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快与行业企业组建职教集团的步伐。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了从地方试点到国家引导的转型[1]。这一阶段的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是:职教集团快速发展,组建模式多样,平均每年新增数量达到124个左右;集团规模扩大,校企合作内容不断拓宽;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多样化,合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和地方政府宏观引导角色凸显,强化规范化、有序化发展,规模与数量大幅增长,质量与效益度大幅提升。
3.深入推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机制。”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集团化办学在规划中的内容篇幅进一步增多,发展方向和措施进一步增强。2015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提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揽子措施。这一阶段是主要特点是: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速度有所放缓;实现了从重数量规模到重质量内涵的转型;国家宏观引导进一步增强,鼓励职教集团合作从人才培养合作向资产融合方向发展,支持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发展。
(二)政策动因
国家积极推广、布局职业教育集团,从政策角度来看,一是通过规范和严格管理履行管理的责任;二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集团,使行业企业更好地与教学融合,使职业院校拥有更多的发展路径,履行政府改革的责任;三是改变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单一来源的体系结构,推动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政策的出台主要有以下三点动因:
1.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型升级
21世纪以来,全球化已成为国际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必然对我国职业教育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和冲击,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调整单一的办学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能否成功关键是技术进步,这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办学模式,通过组建职教集团,联合企业共赢发展,适应企业需求,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合适人才。
2.政治动因: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成了一个紧迫而现实的任务。一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使然,2015年,仅高职院校,我国达1300余所、在校学生1000多万名,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权益的多样化;二是外部环境使然,政府、企业、家长、学生等利益相关者显著增加,职业院校的经费来源多元化,市场在学生就业中起决定作用。现实要求职业教育管理向职业教育治理转变,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体制的变革,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管理体制从条块分割到合作共治、投资渠道从单一到多样、办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变[2], 开辟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径。
3.社会动因:资源集聚与技能人才短缺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利于促进优质职教资源的融通、整合和共享, 促进学校与企业、高职与本科、高职与高职、高职与中职的师资队伍、实训设备、办学场地、专业课程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有利于提高职教办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办学成本,促进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化。同时,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创新驱动,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迫切需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技术更新培训。技能人才短缺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制约产业转型发展。职教集团把职业院校和企业凝结成一个共同体,为两方在技术研发与推广、人员互聘、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互利共赢提供了制度化平台。
二、行业高职院校组建职教集团的主要优势
行业高职院校在转制之前,作为行业企业的附属单位,能够很好地推进“师生进车间,技术人员进课堂,工艺方法进教材讲义”,能够灵敏感受并准确判断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从而主动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实践项目,职业教育真正实现对行业、企业的动态跟随。行业企业所属职业院校划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容易导致脱离产业与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办学活力不足、教育效率效益不高、培养质量等问题。因此,要克服行业高职院校企业办学经费不足,而政府办学脱离企业生产实践的两难矛盾,组建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校企优势互补的职教集团是一种有效办法和办学新模式。行业高职院校与地方新建高职院校组建职教集团具有先天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背景优势。行业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与行业产业同生共长,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社会贡献大,社会地位较高。长期积淀的办学底蕴,使得这些院校能较好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大命题。其培养的大量毕业生,许多已成为行业管理骨干和技术能手,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奠定了良好的组织、人员基础。
2.特色专业优势。行业高职院校最大优势在于拥有若干具有行业烙印、不可替代的特色优势专业。这些专业是学院的安身立命之本、持续发展之基和特色办学之源。经过多年建设、发展与积累,行业高职院校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或专业群,成为学校的龙头和品牌。这些专业与行业产业紧密相连,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紧密对接,为这类院校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奠定了发展基础。
3.学生就业优势。行业高校的深厚行业背景和与行业密切互动的传统及优势,作为行业人才成长的摇篮,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人力资源。行业企业的巨大人才需求,为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试点改革提供了天然的保障。行业持續的新生劳动力需求,使建立制度化企业参与办学成为可能。行业高职院校作为行业人才培养基地,从自身需要出发愿意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和就业等工作,为其集团化办学奠定了合作基础。
4.科研服务优势。行业高职院校的科研服务大多紧贴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工艺、管理等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价值性。行业高职院校资深的专任教师对原行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行业情结,使得他们对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文化相当熟悉,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研发能力的优势,有的在行业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3]。这些条件为行业高职院校牵头组建职教集团奠定了产学研合作和工学结合基础。
三、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职教集团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我国职教集团根据主导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主导型、行业企业主导型和学校主导型三类,三者在组织特点、合作基础、合作目的以及利益分配上存在较大差异。行业高职院校组建职教集团一般采取院校主导模式,其组织核心是行业高职院校,合作基础是相互信任,合作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共享成果。院校主导型职教集团主要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规定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采取理事会管理的形式,加盟校企双方能不能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面形成互补的良性互动关系,由沟通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质量评价机制构成。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原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依托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得天独厚。2004年9月由广铁集团移交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以来,坚持“分家”不“分离”,服务轨道交通产业链的方向不动摇,不断整合与拓展行业、企业、校友等资源, 2008年联合市属工业交通类中职学校和广铁集团、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行业企业,牵头组建了广州工业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登记加盟企业已达180余家。运用组织结构三层次(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内部管理三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产学合作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及操作运行三体系(运行制度体系、信息交流体系、共建共享体系)等“333”规则,整合政校企行办学资源,搭建合作育人平台,探索组织协同、资本协同、产品协同、资产协同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校企多方共赢(图1)。
(一)组织协同及其治理模式
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制,以优势互补、骨干带动为原则,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集团各成员单位综合效益为目的,率先探索由政府推动,骨干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的政行共建、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多方深度合作,以增强办学活力。为加速广州市工业交通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进程,打造广州地区专业性职教品牌,更好地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同城化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持。
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制。理事会的理事长由牵头学院的院长担任,理事、副理事长由成员单位中的领导担任。定期召开理事会,研究、安排职教集团组建工作的各项事宜。集团内应设置“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指导、校企合作办公室协调督促、各系部组织实施、专业教师积极参与” 的沟通协调机制。在职教集团理事会下各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政府、学校和合作企业相关人员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议校企合作事宜;学校单独设置“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的内通外联。在此基础上,再形成“学校领导对接企业总经理、系部主任对接企业中层、教研室对接项目部或车间、教师对接技术人员”的四级立体推进的沟通模式。联合核心合作企业共建机车司机、铁道电气化和现代运输等3个合作学院,建成管理、驱动和保障三个合作机制,实现 “1+N”的多主体合作办学模式。
(二)资本协同及其运作模式
资本协同是指通过集团内各主体资本产权的流动、组合和交易,目的在于突破空间限制,科学配置资源,提高经营效率与效益。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通过联合、共建和合作建设“厂中校”“校中厂”等方式,积极开展资本协同。
1.合作办学模式。当前,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顺、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学校吸引力不强。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牵头——广铁职院,作为拥有多年行业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企业资源丰富,牢牢把握好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点,以服务求支持,以互赢求合作,在花都粤宝丽工业园联合区中小企业局和相关优质企业共建花都工学结合基地,探索公办高职院校“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构建起产教融合、互动互助共赢的合作模型,以不断提高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能力增强社会吸引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重点专业(群)分别联合广州机务段、清华紫光等紧密型合作企业共建合作学院,共同解决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习就业等问题,突破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障碍,扭转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被动局面。
2.产学研培合作模式。实力就是引力,当前,高职院校吸引力的主要增长点在于技术服务。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广州铁职院,牢牢把握“利在企业、功在育人”的校企合作理念,发挥行业背景、铁路特色的优势,以“四技服务”提升校企合作吸引力。建设“四技服务与专利开发中心”、“广州轨道交通教育培训中心”等,校企协同开展四技服务。为广铁集团等行业企业提供列车长等技能培训与鉴定年均达万人余次;与大通(广州)机械等工作合作研发汽车减速器等;与广州正奥、中山波比等公司共同研发“全自动果蔬消毒清洗机控制器”“婴儿摇篮控制器”等技术300余项,获专利200余项。
(三)资产协同及运作模式
资产协同是指职教集团各主体对投入到职业教育中的各种实物和价值形态的资源(即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产)进行优化组合和配置,以提高教育效益。具体来讲,有形资产包括土地、建筑物、设备设施、原材料等;无形资产包括品牌、文化、声誉等;人力资产包括教师、管理者、学生等。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在办学实践中,通过校内挖潜、校外合作的资产经营模式,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有效缓解资源不足等问题。
1.有形资产的“合纵”经营模式。一是联合广州市白云区朝阳工业区,建设电工、钳工等基础实训基地;二是在广州市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广州市花都区政府、广州市教育局和广州铁职院共建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引入规模企业10余家,校企人员互聘互派、技术信息互通、设备统筹共享,生产零件300余种5万多件,产值达3000余万元,开发新产品获取新专利30余项,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成倍增长,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次),二等奖5项(次);成为国家、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办学成效吸引了省内外100余所院校来校参观交流,入选了全国示范高职原校建设四周年成果展。三是利用执信南校区位居市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员工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等,与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行业企业合作,培训红十字员、企业培训师等员工上万人次;同时,与广州鸣虹酒店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西南交大网络学院合作开展工程硕士培养,服务企业员工学历提升。
2.无形资产的“连横”经营模式。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秉承铁路人创新超越、敢争一流的“火车头”精神和赶超精神,深入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素质进课堂活动。一是注重铸造牵头院校价值理念,提炼精神文化,凝练了“创新每一天”的校训,“精益求精”的校风,“潜心教学、大爱育人”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砺能笃行”的学风[4],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核心价值和企业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发挥学院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轨道交通特色专业优势,与江门、福州、乌鲁木齐等省内外6所高职院校合作培养轨道交通类高技术技能人才,共享优质资源,较好地发挥了学院的品牌效应。
3.人力资产的“校企交替”经营模式。高职院校提高吸引力与合作能力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在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引入经营理念,强力推进两个“2+1”的改革。一是加大“2+1”的校企交替制度改革。以与职教集团内合作企业共建“双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等平台,要求专业教师在三年中有一年脱产在企业顶岗实践,以提高“双师”职业素养;二是小“2+1”教学工作定量改革。将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技术服务等纳入岗位职责,折算为1/3的教学时数,纳入专业教师的收入、评优、评先等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并激励专业教师主动服务企业和社会[5]。同时,建立兼职教师培训部和任教基金,兼职教师讲授专业课的比例达到50%,基本上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开创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格局。
(四)产品协同及运作模式
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提供合格的毕业生和为社会开展优质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只有通过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学校方能在现代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嬴得发展先机。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育人质量为核心,注重产品经营,探索践行了“产教一体、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打造了以就业质量高为特征的育人品牌。
1.对接产业的专业集群发展模式。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广州铁职院,抢抓国家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机遇,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按照做优轨道交通类专业、做强先进制造类专业、做精电子信息类专业和实现代服务类专业的思路,构建了七大专业群[6],形成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工为主,经、管、外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广州工业职教集团牢牢把握住“生产性实习”这条能力主线,让学生真正参与生产过程,以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为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标准、共建双师工作室、共建实训基地等,成功践行了“六位一体”的“产教一体、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化解了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工学结合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改革难以推进、培养质量难以提高等难题。一是紧贴企业需求的订单培养模式。广州工业交通職教集团内校企共定共施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实现“以销定产”的转变,确保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相对接。牵头单位先后与集团核心企业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组建企业冠名订单班,订单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0%。订单毕业生中,90%成为铁路机车司机、动车组司机、机车检修、站场运营等方面的主要骨干,部分学生已成为车间主任等中层技术、管理骨干。二是稳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作为全国百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之一,电气化铁道技术等5个重点专业积极与广州市大功率机车、广东省数字家庭等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参考文献:
[1]欧阳恩剑.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8):12-17,23.
[2]罗汝珍.职教集团组建模式与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适应性[J].教育与职业,2013(9):5-7.
[3]童乃诚.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态势分析及其发展战略[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1-23.
[4]刘国生. 追赶与跨越:行业转制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骨干院校为例 [J].南方职教学刊,2011(2):1-5.
[5]欧阳恩剑,刘波.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改革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6(1):37-42.
[6]刘国生,欧阳恩剑,刘铱. 行业高职院校转制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30-33.
(责任编辑:涂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