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技法的南北差异

2017-05-30李敏鑫

大东方 2017年3期
关键词:皴法画派南北

摘 要:山水画是我们中华民族优异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硕怪异的技法理论。由唐朝后期开始,中国政治动荡,战乱频繁,军阀割据,导致了南北地域上的隔离,在这种情形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向南迁徙,促进了南方绘画艺术的迅速发展。随着北方画派的创建,南方文人受其影响,创建了南方画派,自此以后我国形成为了南北分明的山水画。以南北山水画派的代表荆浩、关仝等为例,对南北派山水画家们因地域风景的差异而在画面表现上相互分歧的技法特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地理环境;技法分析;南北差异

1、山水技法南北差异的形成

唐朝末年、五代到宋初,中国政局处于不稳定的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局势战乱,这个时期由于地方割据政权的大量存在,导致了南北方地域上的隔离,北方相继涌现了后唐、后梁等政权轮番执政,而南方则出现了吴越、吴一系列的地方割据势力。在这种战乱的背景下,仍然没有阻挡中国画向前发展的步伐。

在我国的绘画历史上,由于南北地域地貌的不同,绘画风格也不尽相同,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为尺度。秦淮以南,山体多以平缓的山丘为主,植被葱茏,气候温润多雨。山川的轮廓柔和,并且风景多烟云变换,基于南方的环境条件,南方常见荷叶皴、披麻皴等皴法,在山水画的表现上以温雅、清润的作品占多数。在南方山水画派中,董源、巨然等在绘画表现方式上多以南方地区秀美的风景为主,而龚贤则多以南京清凉山的景色为表现主题。由此形成了秀丽、温柔的南方画派。而北方地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山脉众多,山石的轮廓刚劲有力,所以多以斧劈皴、折带皴表现山体的转折面。在北方山水画派中,被称为“三家山水”的关仝、李成、范宽三者共同表现的是北方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坚凝山体。因此形成水墨苍劲的北方山水画派。由于南北画派的绘画特点不同,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笔墨技法特点。

2、山水技法南北差异的分析

(1)南方笔法分析。在地理方位上通常以秦岭--淮河定义南北方。秦岭淮河以南地形多以缓坡圆峰为主,相对于北方来说,南方气候较为湿润,植被常年苍翠挺拔,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在南方温和湿润的环境条件下,南方画法多以披麻皴、荷叶皴等皴法为主,在山水画面上以文雅柔润,平淡天真的作品为主。南派山水画家以董源、巨然为首,他们主要以南方秀丽的景色为所选题材,黄公望画中所表现的一般是富春山一带的景色,而龚贤则多以南京清凉山的风景为表现题材。因此,南派画家多以表现南方风景的气韵、温柔为主。细看董源代表作《潇湘图》,作者以江南层层叠叠的山峦为主,江上有一轻舟飘来,江边的迎候者纷纷向前。首先從画面中部来分析这幅图,中部有成片茂密的树林,密林后有着几家农舍,江中有多人在拉网捕鱼,整幅画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从画面卷首来看,山体多运用点子皴法,用泼洒的水墨点来表现远处山上的植被,以此表现出画面的深度透视。画中又用墨点间接点色,用花青运墨勾染皴擦,几乎看不出有线条的存在,整幅画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董源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空白,营造出山林深蔚,烟水渺茫的感觉。近处的树木,同样用点子来表现,但点子形式所赋予的形象却变全树为茂叶,林木成排而列,远近高下参差,林中隐约露出渔村茅舍。画中的芦苇画得稍显细小,但仍然没有脱离想象中的感觉。整个画面,近处的树、远处的山清晰明朗。而站在画面前方看,看到的全是点子,令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画面整体的描绘具有南方画派的风格。

(2)北方笔法分析。与以文雅柔润描绘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质区别的是笔简气壮、景少意长的北方画派。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几位画家是各具特点;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而他们三位画家都师于荆浩,共同表现的是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兀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北方画派以关仝代表作《关山行旅图》为例,画面展现的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富有生机,近处板桥上三驴踯躅而行,两位行旅者挑担、背筐后随,显出长途跋涉后即将歇息的放松状态。画面中部的村落中几间简陋的茅屋,有卸担的行人,有招待客人的店家,有玩闹的儿童,还有卧在村头的小狗,所画的这些情景表现出遥远山村平和的生活。关仝在画中用线勾勒出山石的纹理,又运用了点子皴法,画中巨大的山头给人一种要炸开的感觉。画中层层叠叠的山石则用较浓的墨色,用特有的粗笔勾线。画中皴法多样,有斧劈、披麻等皴法,显示出富有北方山水画特有的风格。

随着现代的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观念、审美和古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水画技法也在全球一体化的统一下加入了西方的艺术元素,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面临着东方和西方的融合,对古代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继承和学习者,我们应该利用继承和创新的互补。继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推动山水画发展的动力,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与时代相随的技法。

参考文献:

[1]王克文.山水画谈[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2]段七丁.中国山水画技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王克文.山水画审美与技法[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4]北京市文史研究馆.传统山水画选[M].北京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敏鑫(1992-),女,汉,山西太原,艺术硕士,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国画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皴法画派南北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九)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八)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薛永年:谈古代的画派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