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17-05-30巩丽
巩丽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目前各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科技创新能力欠缺、路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转化不足等现实问题。本文将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丰富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等几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以期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校;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不仅是社会发展趋势,更是人才培养方向。《高等教育法》中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鉴于此,高校在进行培养方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时,都把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放在重要位置,社会也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一现实条件下,高校应如何应对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将是高校面临的重要改革议题。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
(1)国家发展的需要。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科技进步、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第一要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会议上提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是关键。
(2)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竞争越来越被企业所看重,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激励大学生多读书、多实践,提升知识转化能力,这也是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知识向广度、深度发展的有效方法。这对于因大学扩招而带来的教育质量的下降起到了弥补作用。大学生要依托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站稳脚跟。
二、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1)大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普遍存在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导致学生在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学业压力较大。从管理角度来讲,高中阶段学校的管理较为严格,包括学生家庭方面也关注较多,学习更多的是在学校和家庭监管下完成的,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到了大学阶段,自主学习占据主导,但很多学生没有建立相应的自主学习意识,导致学业下滑,专业学习更不够深入。学习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果不明显。
(2)高校层面存在的问题。从目前一些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来看,普遍质量不高,层次较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直接导致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兴趣的降低。虽然学校并不缺乏高水平的老师,但从学校教学工作认定、职称评定的角度来讲,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指导教师这方面的政策体现,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这块工作普遍积极性不高。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针对目前各高校的办学现状和发展要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1)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模式转变。科技创新的工作目标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科技创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也对高校改革指明了方面,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既能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又能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在这一新的历史时刻所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1]基于这个培养目标,高校要适时转变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改革、课堂授课模式的改變等渠道,转变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建立完善高校科技创新运营机制。目前,各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运营管理制度,特别是自2015 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来,高校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政策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2],高校要持续加大工作经费的投入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在办学资金筹措方面,不仅要向政府争取资金扶持,也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来解决科技创新经费问题。
(3)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比赛成果的奖励力度,并从制度层面予以保障。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资金扩容,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奖励,特别是获得国家级、省级比赛获奖的物质奖励,以及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奖励。对于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给予物质奖励同时,要配套相关的学分核算办法,抵消相关的必修课学习。对于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要给予优惠的分配办法,以此来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4)理顺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制度。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以社会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将课堂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能力,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高校要结合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来拓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渠道,通过建设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来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基地平台的建设,既能检验课堂学习,巩固知识,又能使自身的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社会。
(5)丰富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气氛。高校在校风、院风建设过程中,要以引导“科技创新”为主要内涵建设的学风建设为重点,通过设立“科技文化节”、“科技活动月”等学术竞赛活动,烘托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创新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培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以专家专业和学科优势为依托[3],以“挑战杯”、“互联网+”、“数学建模”等高层次竞赛活动为抓手,提升学生的参赛积极性。通过浓厚科技创新氛围来提升高校创新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彭刚.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中国高校科技,2017(03):12-13.
[2]党杨,景莉莉.基础设施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7(07):31-33.
[3]侯建华.大学生学科竞赛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