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育“传统文化书院”模式刍议

2017-05-30代少若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书院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代少若

摘要:对外汉语教育导入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模式,以“跨国语言-文化传播”策略为指导,执行文化先行、语言教学跟进的策略,在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探索中华文化的兴趣,逐步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动力及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文化;书院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3-0044-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3.010

语言除了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功能外,也是文化的载体。说何种语言,就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这种语言所承载文化的影响。由此而言,说“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外化方式之一”,是恰如其分的。

对外汉语主要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如何有效地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让他们准确地掌握汉语、使用汉语,这个论题前贤时彦们的著述中多有精论,在实践中也取得突出的成绩:我国汉办在世界多国开设“孔子学院”的活动方兴未艾,即为明证;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国际汉语学院”等,说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体系日臻成熟。

在对外汉语教育中,如何正确处理好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的关系、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能更有利于汉语的国际推广,一直以来就是专业领域内的讨论热点,关系着对外汉语教育的成效。

一、目前对外汉语教育模式的现状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育,无论是海外的“孔子学院”还是国内高校类似于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的院系,基本上是采用最通行的“一书、一师、一课”三件套式的汉语教学,即统一的教材、专职教师及课堂教学。除了“三件套”上所传授的语言外,学生们还能学到多少汉语,就全凭个人的主动性了。在中国的留学生们,浸染在汉语的语言环境,学会使用汉语机率比较高;国外孔子学院的学生们,缺少了汉语的大环境,能掌握汉语的机率相对要降低许多。据Benjamin Giaimo(2016)的统计资料,即便是在中国的留学生们,在三年交流学习期间,也很少有人能真正能学好汉语。

李宇明(2014)指出,当前汉语传播的主要动因是经济。即多数外国人学习汉语都是出于功利性:有的是为了在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中具有语言便利,有的是为了回国后能以教授汉语谋生等等。勿庸讳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是推动国际汉语学习热潮的重要因素;功利性的动因也确实具有促进学习语言兴趣的功能。不过,由经济动因促发的学习兴趣能保持多久?学习效果如何?都有待商榷。

对外汉语教育“三件套”式教学的以及经济为主的动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前景,促使我们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汉语传播的动因。

二、“跨国语言-文化推广”——国际通用的对外语言教育模式

当今世界执行对外语言教学的国家中,基本上是实行“跨国语言-文化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每一个欲增强其国际影响的国家所高度重视、大力推广的;“孔子学院”实际上也是参考这种模式的而建立的(段奕,2004)。亦即,仅仅让学生能掌握、使用本国语言绝不是对外语言教育的唯一目的,“跨国语言-文化推广”才是对外语言教育的终极目的。

由此看来,“孔子学院”除了汉语教学外,还主要肩负着对外推广中国文化的重任,希望达到与世界各国相互为镜,“架起语言文化互信互鉴互惠之桥”(李宇明,2014)。事实上,“孔子学院”在其教学过程中,也将“书法、武术、民间歌舞及工艺”等中国传统的特色文化项目,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当中,其目的是为了能促进与世界其他文化深度交流。

从对外汉语教育的实际效果能看,真正能把汉语学好的,往往是那些对中国文化具有强烈兴趣的外国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不仅着眼于汉语,而是把汉语当于探索中国文化真谛的介质,最终使自己成为“中国通”。所以,“跨国语言-文化推广”的模式,不但是对外汉语教育的目的,也是手段。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与文化抢滩的时代背景下,对外汉语教育应该如何突破既有的成绩,进一步快速有效地影响世界的文化格局呢?我们觉得,从文化传播本身去谋划,或许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

三、对外汉语教育“传统文化书院”的构想

无论是经济动因驱使,还是受中国文化精神感召,抑或其他种种原因,这些都是推动“汉语推广中国文化传播”事业的积极因素。利用好这种积极因素,能保证对外汉语教育具有良好开端,但后期如果没有全方位的教育机制的拉动,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现象,最终也不能保证汉语学习的良好效果,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也将无处着落。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传播与语言教学如何更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学习上的相互促进、效果上的相得益彰?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在对外汉语教育中,应该以何种具体而完整的形象、形式进行输出并传播?这是一些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并实践的论题,不仅关系到对外汉语的语言教学效果,也关系到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欲在世界传播何种中国文化形象的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认识,再加上对外汉语实践中的思考,本文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书院机制”及“传统文化浸入式教学法”模式。下文从理论、可操作性及具体运作模式等层面进行探讨。

(一)对外汉语教育引入“传统文化书院”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教育,语言是文化内核的載体,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先天就具有同一性。所以,在对外汉语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上,不妨考虑先抛开语言教学的专业理论,让文化传播先行,带动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基于这种理论,我们提出对外汉语教育“传统文化书院”的模式。

书院,是我国传统儒学教育系统中,具有高等教育机构性质的教育组织形式。肇始于唐朝,在宋朝确立为一种教育制度而兴盛一时;元明清时期,受朝廷监控,书院的影响逐渐没落,在清朝光绪年间随着新学堂制的建立而废止。长期以来,创办书院一个主要目的是宣扬儒家文化思想与传统,而非为功利计;民间自办的书院,更是开宗明义地宣称,其讲学不以科举应试为目标。这些民间自主办学书院的育人理想,是将学生们培养成能继往开来的“通儒”,唯此,他们所追随的儒家正统才能永续相传。相对于当时政府掌控的教育机构来说,书院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讲学方法以辩论为主,学术氛围自由开放。书院所倡导的儒家价值观、哲学观,通过历代人的传播,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客观评价,书院体制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比较科学的教育模式。所以,近年来,中国教育界重新审视书院制,探讨书院教育制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部分高校及中小学校已经导入“书院制”教学、管理模式,许多地方政府也频频打出“书院文化”牌。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书院这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且与中国教育传统相适应的。而书院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儒家文化传播的中心,集文化构建与知识教育于一身,其形式与运作机制正与对外汉语教育“跨国语言-文化传播”之目的相吻合。

(二)对外汉语教育“书院制”的形式与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设立“书院制”,进行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这其中,确定出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内容”是关键一步;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需要明确并统一。

虽然学界对文化的概念解释不尽统一,对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一种抽象的、意识的形态。但是,即便是意识形态的文化心理,也是由具体的、实在的事物来体现、总结。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制定出具体的、便于物化操作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1文化核心-儒家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前有百家争鸣,后有儒釋道多元一体。但要说根深蒂固、长期指导中国人思维的,要数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虽然也经历了波折,但从古至今,事实上代代衣钵相传,未曾断继。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文化表现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意无意地都在奉行着儒家重视的行为规范。而经由古代外国留学生“取经”、迁徙海外的华人等渠道,儒家思想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大放异彩,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基于共同的儒家文化特征,国际上形成了所谓的“儒家文化圈”,作为儒家思想的宗主国,中国无疑是这个“文化圈”形象代言。201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 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意见》概括的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主要内容”,即“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与传统儒家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一个国家推行什么样的文化,在国际上就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我国作为世界大国中的一员,在各种国际事务中,给世人留下了“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负责任的大国”的良好形象。中国的这种国际形象,与儒家思想里的“尚和合”、“求大同”、 “和而不同”等观点是一致的。

对外汉语教育“传统文化书院”模式,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应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制定相应的形式与内容,让学习汉语者熟悉、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继而理解中国及中国人言行的依据,在文化心理层面上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继而促进学员更主动去学习、接受汉语,去探索中国的文化。

2教学特征-承继“书院”遗世而独立的治学精神

古代“书院制”的教育模式除了办学上“自由、开放、辩论”等特征外,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也是其特点之一。但古代封闭的“书院”环境并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其办学特点所决定的。历朝历代有名的书院,一般地处环境幽静的山冈水畔,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古代书院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一是因为办学者系民间大儒,其办学目的不为应试之功利目的,本身有一定的避世性;二是远离尘嚣世俗,也有利于教学双方心无旁鹜,专心治学。

对外汉语教育的“书院”,也应该创造一种类同的封闭学习环境;这种汉语学习的封闭环境,对于外国学生的意义在于,获得一个全方位的中国文化展示、学习、体验的平台,这个平台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有利于学生拥有一个“浸入式”的学习汉语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

3组织内涵-传统礼仪及人文环境

“书院”的组织方式,突出展示传统文化精神,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人文氛围,包括教、学者的服饰仪表、日常教学生活礼仪;二是教学与生活的基础设施,包括学生的学习辩论的讲学堂、生活起居的宿舍等。

(1)人文氛围

人文氛围可称为学习环境的“软设施”,主要以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学者的日常行为,并要求严格实施。中国历来崇奉“天地君亲师”,此五字甚至被制成牌位祭祀;这种尊崇心理的起源与儒家思想有着直接关系。“天地君亲师”思想里所倡行的对天地大自然敬畏、孝亲顺长、尊师重教等,在今天国际关系日趋紧张的人类社会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在儒家思想里,如同父母养育之恩。《国语》有云:“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

对外汉语教育“书院”里,首先应该建立起“尊师重教”的道德伦理与规章制度,对教师、教育的尊重,体现的是对知识与文明的敬重。这不但是儒家思想所表露的,也是文明与暴恐活动并行的现代社会所急需的。具体的规章制度应该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一是统一配着中国传统服饰。要求师生在学院的公共场合内,需要穿着规定的相应的服饰。传统服饰的作用,相当于校服;不同于校服的单一性地方在于,“学院”的传统服饰要分不同的场合、功用进行设计定做。在讲学堂须穿着“书生服”,在锻炼身体的演武场须穿着“练武服”,日常休闲须着“轻便服”,而在重大庆典的时候,则需要穿着隆重的“礼服”。服装的设计,以中国传统服装风格为蓝本,可汉服,亦可唐装,体现历史感又要讲求实用性;把“书院”服装系列的设计、制作与使用,当作中国传统服装文化展示的一个部分。

在“书院”推行中国传统服饰的着装制度,不是一种“噱头”,而是通过着装对“书院”树立有序行为规范起到促进作用,使“书院”的学习生活各个环节获得“仪式感”:学生进入某个环节,在这个环节所穿戴的服饰,就会起到提醒和约束的作用,让学生们能更自觉而有效地按照该环节的规律行事。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传统着装的礼仪还能迅速将学生引导到中国文化的环境里来,有助于消弥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他者”身份感,拉近外国学生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中国传统的服装礼仪也是中国文化引人瞩目的一个部分,在士大夫阶层尤为重视,有“峨冠博带、衣冠齐楚”等成语为证。相比之下,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服装礼仪的继承不够;反观邻国日韩,在保留传统服装风俗方面就先我们一步,值得反思。

二是建立并执行日常礼仪。“礼乐”是早于儒家思想、被儒家思想承继的具有社会管理功能的礼仪和音乐制度,也是古典经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礼仪之邦”的称号,就源自周代以来“礼乐”治国的历史。每一个国家与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礼仪,且每种礼仪皆有各自的功能,但像中国古代把“礼乐”上升到治国的层面,恐怕是绝无仅有。虽然古代 “礼乐”治国的形式在现代中国社会已经消失殆尽,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礼乐”早转化为各种形式深入到现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观念意识里了。

对外汉语教育的“书院”,应该制定、推行一套专属的“礼仪制度”。这种专属的“礼仪制度”以展示中国传统礼节为目的,同时要具有规范学生言谈举止的作用。“书院礼仪制度”也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人际间关系的礼仪,如“师生礼”、“长幼礼”等;二是活动事件的礼仪,如“教学礼”、“用餐礼”、“开学礼”、“休学礼”、“结业礼”、“庆典礼”等等。各种礼仪应该参照古制,设计统一而规范的流程,并按流程严格执行。

(2)人文环境

“书院”的硬件设施则根据功能划分成生活区、学习区、休憩区等。生活区包括学生宿舍、膳食堂等;学习区应有修文的“讲学堂”、练武的“演武场”、自习的“藏书阁”三大基本区域,其他还应设立习书作画的“文墨室”、赏乐练曲的“琴房”、拈子对博的“弈棋居”等;休憩区则以亭台水榭的绿化区为主。

这些功能区按照相应的功能进行装修陈设布置,集中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及其中的哲学蕴涵。

需要廓清的是,对外汉语教育“书院”设立服饰、礼仪制度及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并非可有可无的花哨之举,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保证教学效果的理性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创造中华文明内在的驱动力,也是中国人行为处事、思维潜在的基础与参照。从学生方面而言,学习汉语与中国人交流,肯定是希望能达到深层次沟通的水平;而深层次沟涌交流,则必须了解中国文化的本源,习惯并理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从而避免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与冲突。

四、“传统文化书院”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

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对外汉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外国人学会汉语,还要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书院”在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理所当然要体现中国的教育特色及“书院”文化。

(一)“传统文化书院”的课程设置

中国的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远在先秦时代就已经相当完善,如西周的“六艺”、春秋时代的“六经”。以西周贵族教育体系“六艺”为例,“六艺”指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从内容来看“六艺”已经涵盖了现代教育的“德智体美劳”,这种课程的内容设置,致力于培育学生个人的全面素质,放在今天来看也是极其合理的。

对外汉语教育“书院”的课程设置,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融入“六艺”的内容,进行传统儒家文化内容的设计。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里“立德修身、摩技习艺”的教育体系,令其有“深得吾心”的文化认同感。

“六艺”具体内容根据教学单位实际的师资力量,可灵活调整,但应该尽量包括“六艺”的相关内容。

如在“礼”的这个领域里,可以主要以中国传统道德体系里的“谦谦君子”人格形象为中心,结合现实时局,讲解中国文化里所推崇的“谦、和”文化元素的内在力量。“乐”的内容可以从欣赏古乐、练习“宫商角徵羽”、抚琴弄弦始,逐步导入中国戏曲、民歌、民间舞蹈、流行音樂的赏评,让学生能全面了解中国音乐戏剧艺术的魅力。“射御”则让学生体验弯弓射箭、武术、马术等强身健体的项目;“书”的内容以教习书法、中国画为主,再加入诸如剪纸、捏泥人等多种民间工艺;“数”以可以介绍外国人较感兴趣风水、阴阳八卦、理数气数等中国传统哲学领域的内容。

“六艺”内容在课程设置数量比例方面,应与语言教学内容至少达到5:5的比例,甚至更高占比。

(二)对外汉字、成语结合文化教学举要

在“传统文化书院”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里,语言教学必然要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六艺”的教学实践中,势必涉及到相关语言内容,进行身临其境的情景式教学。除此之外,语言学习的主体还需要在汉语教学课程里完成。汉语教学内容里导入传统文化内容,目的是促进更好地理解、掌握汉语知识。

这里以汉字与成语的教学为例,对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汉语教学做举要性的讨论。

汉字作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一直是对外汉语教育的难点。对外汉字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两种不同认知体系的文字(表义文字、表音文字)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汉字学习在对外汉语教育过程中介入的时间阶段等(赵金铭,2004)。按“文化-兴趣”的理论,结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可以开设一门“汉字文化”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主要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内部规律的知识。

外国人学习汉字,需要记忆大量对他们来说是“类图型”的汉字符号,特别是简体汉字,对他们来说,其中的规律更难以掌握。外国学生最难掌握的汉字规律是笔顺、笔划数量、汉字部件位置等,经常会犯诸如笔顺错序、笔划增减、部件变形错位等偏误。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汉字的内在规律与逻辑,这种规律与逻辑需要溯源至汉字产生的初期,再顺着汉字的发展轨迹推导开来。

相对于表音文字,汉字具表义性、结构二维性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由汉字产生时期的“图画”属性所决定的。汉字简体字虽然已经难以从外形上辨别其所蕴含的意义,但是简体字与繁体字、象形阶段的文字之间,内部是有着有机联系的。因此,在对外汉字的教育过程中,不妨运用“六书”理论,先从汉字的象形阶段说起;也就是说,按照汉字的发展历史,先从汉字的图画象形阶段开始讲解。“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的图像是人人都能辨识的,如(山)、(月)这类表达客观自然现象的汉字;这种具形的符号演变成“山、月”笔画式文字的过程,也是一般人较易理解的。但本义是表示盛物的器具“簸箕”,后来变成了代词“其”,并出现了“箕”代替本义“簸箕”,这之间经历了“假借、形声”的汉字造字过程,这种文字的嬗变也会是外国人所感兴趣的且也容易说清其间规律。从古文字入手,将汉字的“六书”造字用字原理讲清楚,再推导汉字由象形到繁体、简体的发展过程。

“汉字文化”的课程内容不以教学生“识字、辨字、用字”为主要任务,而主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系统内在逻辑的认识,为他们下一阶段进行批量汉字学习做准备。这样,当他们正式学习汉字的时候,不至于将汉字看作一堆毫无头绪的“图形”符号,而能认识到,每一个汉字符号的笔划、笔顺与结构布局,都有道理可言,有标准可依。

汉语词汇中的成语,是与中国文化直接相关的一个部分,也是外国人学习、运用汉语感觉比较棘手的一部分。但教会外国学生用好汉语成语,不但能提升他们运用汉语的能力,也能将成语里的中国文化内含传播开来。基于成语的这种传统文化属性,成语的教学也应该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单列一块出来,作为“词汇文化”的内容进行施教。成语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与戏剧表演、影视欣赏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在娱乐中对成语留下深刻的影响,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五、师资准备

文化传播涉及面较广泛,所以,以文化与汉语教学并重的对外汉语教育“书院”制度,是需要文学、历史、哲学、音乐、体育、民俗学甚至社会学等多个专业的师资力量配合的,这从本文上述内容也可以总结出来。这就要求实施对外汉语教育的单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挖掘自身潜力;同时,又要求借助社会文化力量,从校外邀请传统文化研究者或民间工艺传承人来做专题讲学,形成合力办学,提高對外汉语教语的效果与文化传播力度。

“书院”的管理,对创建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首先这种办学模式带有一定的文化仿古、存古性,与通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导向不完全相同;再者,传统文化所传播的对象是外国学生,施教双方还存在着相互适应的问题。所以,“书院”的管理方式有别于一般的教育管理,要求管理者本身必需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

“书院”运作的成功与否,与作为该模式执行者的“书院”的教师、管理者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要求有针对“书院”的教师与管理者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相关人员储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后,才能担当重任。

六、余论

通过文化软实力去影响世界继而获得话语权,原本就是一个全方位的庞大工程,各个国家在制定、实施文化传播策略时都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去吸引世人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通过“孔子学院”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力度也相当之大,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在形式与内容上直接导入与汉语教学相辅相承的文化内涵,相信会极大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的双重功效的。

本文提出的对外汉语教育的“文化书院”模式还属于一种构想,所论及的内容尚比较浅显,有待商榷;其中许多具体细节都还未来得及深入思考;在对外汉语教育这一论题上也主要讨论至“文化感召”这一环节,至于后期具体怎么将“文化感召力”与“汉语教学”结合起来,还未来得及展开,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讨论。

参考文献:

[1]李宇明.孔子学院:架起语言文化互信互鉴互惠之桥[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20-22.

[2]段奕.硬实力-软实力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文化国际推广与孔子学院[J].复旦教育论坛,2008(2): 48-51.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育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13-435

[4]Benjamin Giaimo.新六艺汉语教育方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责任编辑杨军昌)

猜你喜欢

书院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朵云书院黄岩店
白鹿洞书院记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