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7-05-30曾国浩毛昭庆尹正红李志明曾倩冯德党迟静娣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3期
关键词:SWOT分析中药材对策

曾国浩 毛昭庆 尹正红 李志明 曾倩 冯德党 迟静娣

摘要通过分析昆明市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情况,运用SWOT分析方法,找出当前昆明市中药材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发展昆明中药材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药材;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3-0243-03

Research on of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Chinese Medicinal Industry in Kunming

ZENG Guohao1,MAO Zhaoqing2,YIN Zhenghong1 et al

(1.Kunm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Kunming,Yunnan 650500; 2.Insti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Kunming,Yunnan 650231)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lanting, processing, trade, using SWOT analysis method, found out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Kunming.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SWOT analysis;Countermeasure

中藥材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是我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生产和生活实践以及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产业,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依托我国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和天然资源,以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为纽带,“云药”融合了多民族的医药文化,不仅在世界医药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而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昆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科技创新等工作,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015年昆明市中药材产业总产值189.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44.2%,比2010年增135亿元,年均增长20%;实现农业产值15.3亿元,比2010年增13.4亿元,年均增长47.8%。

1.1种植现状

昆明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呈不断增长势态。201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仅0.127万hm2,到2015年底增到1.100万hm2,占全省的3%,年均增长50.4%;2015年中药材种植采集产品产量14 815 t,比2010年增加10 172.3 t,年均增长16.9%。其中,666.67 hm2以上的品种有2个——三七和玛咖,种植面积分别为0.427万、0.193万hm2,2种中药材合计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56.4%;333.33 hm2以上的中药材品种有5个;66.67~33333 hm2的品种有17个。随着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和效益增加,种植技术和水平也不断提高。全市温室、大棚等保护地种植的面积近667 hm2;草乌、中华雪胆、雪上一枝蒿、阿坝当归、三七等中药材通过GAP认证;整地起垄、施肥育苗、种植模式、栽培管理、采收期、采收方法、晾晒整理等生产环节日趋规范。

1.2加工现状

2015年昆明市中药材加工企业70多家,占云南省的70%,企业从业人员1.5万,专业合作组织27个。中药材加工重点企业产值173.9亿元,中成药产值达到1264亿元。其中,中成药加工企业产值50亿元以上的1户,10亿元的1户,5亿元以上的3户,1亿元以上的13户。

1.3贸易现状

据生物产业行业数据统计,2015年全市中药材产业销售额达到220.5亿元,比2010年增164.3亿元,年均增长23.9%,其中,优势中药材品种三七实现销售额7.9亿元,金银花9 400万元;白药系类33.2亿元,三七系列药品20亿元。中药材产品出口创汇1 800万美元,其中三七出口创汇619万美元,白药系列出口创汇1 182万美元。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提取物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法国、英国、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昆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s)

2.1.1资源优势。

昆明市地处云南省滇中地区,最低海拔695 m,最高海拔4 247 m,具有热、温、寒和干旱、半干旱、湿润和半湿润等多种气候类型,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15.1 ℃,日照年平均时数2 448.7 h,无霜期约227 d,年平均降雨量1 035 mm,适宜于各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蕴藏丰富。全国有药用高等植物1.1万余种,云南有6 559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种总数的63%左右。其中昆明市中药材品种达2 500多种,年产量达14 815 t,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昆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1.2区位优势明显。

昆明市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作为省会城市,昆明地处滇中经济圈核心区,区域中药材发展资本要素雄厚,交通条件便捷,且是重要的物流集散地。昆明市国际地缘优势突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毗邻,交通便捷,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为昆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1.3平台建设优势。

昆明市集中了云南省90%以上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有中央、省、市属科研机构68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95个。全市已建成企业技术中心70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58个,市级43个;建成重点实验室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拥有各类人才43万余人,占全省人才总量的40%。拥有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國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属大专院校19个。另外,昆明市拥有包括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等国内著名的研究机构,以及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建立的云南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依托昆明医科大学建立的云南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1]。

2.2劣势(Weaknesses)

2.2.1中药材野生资源破坏严重。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中药材野生资源未能适量保护开发,以至于造成当地村民对野生植物资源滥采乱挖、过量采摘现象严重,据统计观察,一些野生中药材在昆明地区已濒临灭绝,三七等珍稀的野生药用植物已从自然界中消失,像灯盏花、黄连等一些曾经常见的、分布广泛的中药材,现在已难见踪迹[2]。

2.2.2未建立信息平台,供需信息交流不畅。

昆明市尚未建立统一的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共享平台,产供销信息交流不畅,药农种植、销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由于没有渠道稳定的销售去向,农民需要承担中药种植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种双重风险严重打击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近几年,三七、石斛等部分中药材原料基地建设规模增长过快,产品供求关系严重失衡,部分原料产业“过山车”式的发展格局亟待转变。

2.2.3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昆明市中药材企业多数规模小,由于受资金限制,为了降低风险,在新药研发上,采取“短、平、快”战略,导致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此外,很多中药材加工企业受利益驱使,搞低水平的价格战等,忽视研发能力的提高,基础研究滞后,技术创新驱动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效率不高,药农技术需求难于得到满足,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

2.2.4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质量不够稳定。

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现象依然存在,产业监管难度大,致使部分中药材残留超标,尤其生产主体以产量为目标的生产模式使得三七、铁皮石斛等部分原料产品农残和重金属等超标问题突出;另外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外观漂亮、保存时间长,少部分药农或经销商用硫磺熏蒸中药材,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

2.3机遇(Opportunities)

2.3.1政策支持力度大。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32号)强调要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扩大中药材种植和贸易等。2015年《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加强道地药材品牌建设、引导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快中药材精深开发利用、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支持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等。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了重要的指示。昆明市以此为契机印发了《昆明市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要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大扶持力度,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做强做大中药材产业,使之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最富特色的生物资源产业,赋予了中药材发展重要定位。

2.3.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昆明市作为云南省天然药物资源加工区,具有较为明显的产业比较优势和建设条件,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云药”产业,将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符合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要求。

2.4挑战(Threats)

2.4.1国外挑战。

国外“洋中药”极大地威胁着昆明本土中药材产业发展。泰国传统药物,即泰草药总共有五六百种,其中大部分是泰国本地出产的草药,也有部分与中草药同源异域或同种异类,甚至性味功效完全一致。一些中药如当归、白芷、白术、茯苓、菊花、红花等都已被泰国医药界采用,以至部分中药已在当地进行种植生产。目前在泰国广泛种植的中药有土茯苓、枇杷叶、白茅根、淡竹叶、石斛、龙眼肉等[3]。另外越南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适合生长甘草、金银花、藿香、穿心莲、白头翁、益母草、南板蓝根等中药材,可以用来生产金莲花软胶囊、南板蓝根颗粒、小儿止咳糖浆等多个剂型和品种的药品。因此,昆明中药材产品在出口方面面临着来自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竞争。

2.4.2国内挑战。

国内中药材大省影响着“云药”的市场占有率。作为传统中药材生产大省的云、贵、川等省,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达到39.96万hm2,增长9.6%;总产值129.25亿元,增长1.6%。贵州省中药材科技项目经费支出7.14亿元,增长7.2%,截至2016年底,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共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71个,比上年增加7个[4]。2012年四川省现有中成药生产企业120多户,中药饮片企业90多户,其中17户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相比昆明2015年数据,在中药材加工方面昆明已经明显落后。由于缺乏后续深加工企业,这使得昆明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着“云药”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3昆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

加强中药材资源统计调查,掌握全市中药材资源种类、分布、重点品种蕴藏量等中药资源家底以及主要栽培药材的种植面积、加工技术、供需量、质量情况,提出昆明市“十三五”中药材發展规划,为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机制与信息服务体系奠定基础[5]。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加快省内外优良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和推广,建设种质资源收集圃,收集名优野生中药材资源,保证道地药材的道地性。

3.2构建“互联网+”信息共享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建立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构建以昆明菊花园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现已搬迁到昆明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三期,更名为中豪螺蛳湾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为中心,中药材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有形市场网络。二是推进建设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大宗中药材品种从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储存、销售和使用全过程可追溯体系,推动中药材生产企业使用源头明确的中药材原料。三是建立中药材预警平台。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和行业协会建立中药材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并与全国中药材资源信息网联动,及时反映中药材生产和市场动态,建立预警机制,避免盲目发展。

3.3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中药材产品规格等级

加强中药材生产区划研究,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按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要求,鼓励企业对草乌、重楼、石斛、当归等昆明市特色的中药材基地进行GAP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建立中药材第三方检测机构,要进一步提升现有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材检验检测能力,开展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评估等服务,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原料质量检测体系[6]。

3.4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第三方服务与开放合作模式,形成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重点构建形成中药材产业研发链,形成较完善的中药材育种、规范化种植与加工、科技研发体系,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药材产品研发、生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形成和推广应用。

3.5加强名优传统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

以云南白药、昆明中药等传统品牌为基础,加强产品品牌化建设,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对中药材原产地域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注册商标的申报保护工作;在树立品牌的同时,宣传品牌,利用品牌,尽快促进中药材产业从被动营销向经营品牌转变[7];支持一批中药材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积极发展药膳食品、保健品、中药材日化用品等相关产业,开发民间药食两用中药材等保健养生产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娅.基于SWOT分析的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北方园艺,2014(17):180-184.

[2] 杨生超,文国松,孟珍贵,等.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产业发展对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4):626-631.

[3] 李湘纯.中医药在泰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4] 刘娟.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研究:以中药材产业为典型实例[D].贵州:贵州财经大学,2014.

[5] 赵步长.保护中药材资源防止中药材资源浪费[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3):49-51.

[6] 金航,吴丽华,徐明.云南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05(6):3-5.

[7] 刘斯,于克信.云南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7):13-15.

猜你喜欢

SWOT分析中药材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