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2017-05-30王轶石纬林崔艳辉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青年教师互联网+

王轶 石纬林 崔艳辉

摘要: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与变革开拓了现代教育的新维度,促使“教与学”的环境日益信息化、数据化、生活化。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诉求在催生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同时,也对奋斗在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以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为导向,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提升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给出了提升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系统阐述了青年教师所需掌握的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与方法,以期为指导一线教学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供启示,也为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跻身国际教育新领域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已迈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信息化、大数据普及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进正使其快速渗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传统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更是势不可挡,使我国延续千年的教育事业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变革。目前,在“互联网+”教育的指引下,教育信息化正在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与创新,支撑并引领我国教育改革从“信息化建设”转向“深层次应用”和“优化与集成”的关键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互联网+”时代的诉求与接纳,使其一跃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手段与发展趋势。它是快速突破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瓶颈,有效破解时下难题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跻身国际教育新领域的风向标。

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教育改革、学科建设、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执行者,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实践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探索提升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就可以为指导—线教学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供启迪与借鉴,对促进内外因共同驱动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能为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快速融入国际教育新领域建言献策。

一、“互联网+”时代提升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其所在的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是由该教育系统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内部需求共同驱动的,且其应用方式与发展方向都为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理论所引导。而信息技术的每项重大创新又会给教育系统以外部刺激,使其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产生新需求,进而反作用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国际教育领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持续发展与强力指引,以智能终端(如PC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的多元化技术支持为依托,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诸如大规模在线公开课(MOOCs)、微课、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实践活动,用以颠覆传统教学模式。近两年,私播课(SPOC)、超级公播课(Meta-MOOC)、深度学习公播课(DLMOOC)、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MOOL)、分布式开放协作课(DOCC)、个性化公播课(PMOOC)和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MOOR)等在线学习新范式的出现,也促使美国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后MOOC时代”。

与国外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已经完善了网络(包括光纤、宽带和无线网络等)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仍处于较低层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上的总体教学导向还比较传统,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更未形成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于教学实践的软环境。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实践,更难以实现当前我国教学实践迫切需要“变革与创新”的时代诉求。

因此,“互联网+”教育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事业主力军和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也是突破当前教育发展瓶颈的唯一出路。为建立融合信息技术和教育要素为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并把它发展成为“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并实现内涵式发展势在必行。

二、提升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

当前,中小学青年教师大多是接受过师范院校为期四年系统而完善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培养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而高校青年教师多是由非师范专业出身的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工作的,他们虽相对欠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但却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功底。总体而言,各级各类院校的青年教师在各具特色的同时,都普遍存在角色转换缓慢或欠缺的共性,从而导致青年教师无法自主完善及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及其综合运用能力。因此,青年教师首先都需要完成从“学生”向“教师”这一重要的角色转换,并形成清晰的角色认知,一切课堂设计与活动均从“教师”角色出发,为提升自我信息素养提供可能。

与老教师相比,青年教师说话“学生腔”,办事“学生气”,教风不成熟,缺乏老教师身上特有的威严和魅力。但他们却时刻充满了投身教育事业的激情与活力,正处于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渡期和培养自身信息素养的认知期。成功的角色转换不仅要求青年教师在治学态度上由学生时代的“随意”变为教学实践中的“严谨”,备课时要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刨根问底,运用信息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要求其教学风格由“从众”变为“独创”。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授之以渔,并受到学生的尊敬、拥护和爱戴,这也是青年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素养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导向下,青年教师还要完成从“传授型”教师向“引导型”教师的角色转换。哈佛大学埃里克·马祖尔教授认为,知识习得要经历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相对缺乏师生互动。在“粉笔+黑板”的教学辅助下,学生通过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来完成作业等方式被动完成知识内化。而“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则是要建立融信息技术元素为一体的全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创建一种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型学习机制,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一全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知识传递与内化两个过程的对调,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體地位,即在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为主,教师从旁协助为辅,引领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全程承担“引导型”教师的角色。这一角色的成功与否与教师个体是否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息息相关,因而,就迫切要求并驱动青年教师完成从“传授型”向“引导型”教师的角色转换,并在该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

三、“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集多元化教学能力及信息品质为一体的宏观概念,是教师经过多次反复教学实践所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外化表征,是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两者共同精进所达到的综合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根据时代要求及其发展需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将信息素养细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即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和教学大纲,采用一定的信息媒介与教学方法,运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等综合知识体系,向教学对象传授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使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信息素养在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分为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人文素养两个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即运用信息知识、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取相应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素养、教学方法运用素养、教学实施素养、教学媒体选用素养;教师的信息人文素养指的是教师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即面对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及释放信息的人文修养,主要包括教学观察素养和教学反思素养。然而,这两方面素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以信息技术素养为主,信息人文素养为辅。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化教育服务的根基和保障。因此,青年教师应快速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两方面素养,并把它们融会贯通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才能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真正实现内涵式专业发展。

(一)教学设计素养

教学设计素养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原理,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等辅助手段,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等元素进行设计的能力与素质。理想的信息化课堂应涵盖“导人与设疑”“新课的讲授”“提升与拓展”和“总结与延伸”四个环节。为创建完整的、高质量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素养要求青年教师备课时要做到“三多”:参考资料数量多、引导性问题设计多和核心凝练拓展多。基于充足而完善的课前备课所形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青年教师就可以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有个全局的宏观把握,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情境的变化适当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一册中“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托尼·特里韦索诺的美国梦)”为例。该文是一篇美国作家Frederick C.Crawford撰写的以讲述“美国梦”为主题的夹叙夹议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相关的美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如“美国梦”“移民”和“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及其相关的“罗斯福新政”等文化背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先从学生耳熟能详的“中国梦”切入,激发其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再导入“美国梦”的起源和定义,引导学生对“中国梦”和“美国梦”进行深层次思考。其次,通过详细叙述二者的定义与关注点,阐释二者的异同之处。然后,通过一个小人物实现美国梦的故事讲述,启发学生总结二者的相同之处与共同点。最后,再通过总结,概括教学重难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在“互联网+”时代,课堂的教学设计就会丰富很多。例如,针对上述同一篇课文,青年教师就可先选用多媒体演示软件,如PowerPoint、Prezi或是Authorware软件及其相关产品,以及Ph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制作中美文化背景图片。并以其为素材制作背景墙,再将相关语言知识点附在其上,通过静态图片和动态视频演示的方式,多元化呈现课文故事叙述,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其探究心理。再运用Final Cut Pro剪辑文字、图片和教学音频视频等元素,制作成短小精悍的、精彩的可视化微课,完成动态演示抽象教学内容的过程,突出教学重难点,供学生使用。学生可运用iTunes、优酷客户端、QQ影音等视频播放器在智能终端上反复观看微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达到课堂导人实现新课讲授的预热效果。因此,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拥有良好的教学设计素养的青年教师不仅可以使课文背景文化的渲染变得立体生动起来,还可以让学生以同侪互助的方式作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与沟通能力,为后续课堂讨论与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方法运用素养

教学方法运用素养是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获得身心发展的优良品质。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上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提出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克多·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提出的“纲要图式教学法”和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教学法”)。而我国教育领域的常用教学法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以陶冶情感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和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发现法、任务驱动法、启发教学法、沉默法、问题探究法、项目教学法和主题教学法)等多種方法。由于教育信息化要求建立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要素为一体的全新型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主体性的变化,因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探究为主并适当结合其他教法的教学方法也将被大量应用于教学实践,如在翻转课堂中综合应用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主题教学法和练习法等。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素养要实现灵活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对象来说,不同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的教学效果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青年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特点以及教学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来灵活选择并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如在李煜《虞美人》一词的鉴赏课上,教师可先用文字处理软件撰写作者简介,在课堂上用演示文稿直接讲授给学生。同时,由“虞美人”切人为学生拓展“词”和“词牌”等古文化精髓。随后,教师用音频播放器循环播放已剪辑制作好的多种版本《虞美人》乐曲,激起学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在忧伤、激越和曲折回旋的旋律中,运用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李煜的《虞美人》之词,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的领悟力。学生完成预习后,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器播放自行制作的视频短片,或选取影视作品,简单描绘南唐李后主归宋后的生活点滴,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多感官认知。使学生产生“视觉化”多维感知后,教师再带领学生逐词逐句鉴赏《虞美人》的文化精髓。这种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法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元素和古汉语文化元素的碰撞与融合,对提升学生多元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三)教学实施素养

教学实施素养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进程、应变突发情况等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它包含九个关键点:导入、语言、课件、讲解、提问、讨论、互动、应变和管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课堂导入是否能引人人胜,丝丝入扣;课堂讲授的语言是否通俗易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心领神会;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是否清晰整洁,承载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堂的讲解是否简洁透彻,深入浅出;课堂的提问能否收到学生的积极反馈;课堂的讨论是否有序,在完成讨论的过程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归纳和演绎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的互动是否良好,能否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对于课堂突发事件是否有应变能力;对于课堂秩序和学生学习状态的管理是否有效。这九个关键点完全贯穿于整个课堂实施的每个环节,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例如,数学学科要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其中,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基于前几种能力而实现的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的介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例如,Mindomo是一款创建思维导图的在线应用程序,可帮助人们组织想法和工作,解决日常问题、计划和追踪项目,管理任务和优先事务,明确目标及进行可视化教与学。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应用Mindomo讲解导数的相关知识与应用。首先,教师可在Mindomo上制作并演示“非匀速直线运动”和“割线与曲线从相交到相切”的函数图像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分析并讲解其来龙去脉和含义,进而引出导数和导函数的概念及其求导法则。然后,利用Mindomo信息化平台上的数字资源向学生拓展导数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指引,在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更能理清脉络,形成形象思维和理f生思维,深刻理解导数的内涵和几何意义。这种在信息技术平台上集文本、图像、音频和动画等多信息表征方式的有机结合,加之教学实施技能的综合应用,就为学生后续将导数真正应用于其他学科实践做好铺垫。

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多媒体教学系统来辅助教学实施,使其充分发挥多媒体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和基于数据库的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概念间的联系灵活建立不同的通达路径,使学生在多媒体信息空间中根据自己的思路轻松自由访问相关信息,自定学习步调和自创学习路径。同时,还要提供支持多种交流方式的更富个性化的互动模块,以实现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并提供课堂追踪记录和实时反馈的辅助功能模块。上述这些优秀的教学举措全都基于教师的教学实施素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要全面培养及提升自身的教学实施素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

(四)教学媒体选用素养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是师生间传递信息的工具。青年教师要时刻关注和追踪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及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课堂教学中。“互联网+”时代的“深度融合”并不是要一味摒弃教材和板书等传统教学媒体,而是将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融合于教学实践中。在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重难点用粉笔写在黑板上加以强调,加深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有助于强化记忆,摆脱对电子课件的过度依赖。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传统教学媒体保证教学质量,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适度选用不同教学媒体,各取所长。例如,在讲授新课之前,课文导入可能是教师备课时最用心设计的环节,但传统的“粉笔+黑板”导入方式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教师可以将导人部分设计成翻转课堂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反复观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翻转课堂练习获得比运用传统教学媒体实现的导入更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青年教师要实现其教学媒体选用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就要審时度势,在“互联网+”教育的新教学形态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再对之进行不断地整合与创新,因时制宜地将不同时期的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学观察素养与教学反思素养

教学观察素养与教学反思素养这两项信息人文素养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于整个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完成知识的传递,还要观察并获取相关的信息反馈,例如,学生听课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运用的是否恰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否良好,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而融洽,课堂秩序是否可控,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整个课堂的具体教学效果如何等。所有这些教学细节都需要青年教师排除主观倾向、有意识、有目的和有选择地进行教学观察。因此,青年教师要培养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加强其获取信息及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对课堂的全面情况进行监控,并对某一授课环节或一些学生的个人行为重点观察,实现课堂整体全面与个体重点观察相结合,并将观察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规制和实时记录下来,进而及时的总结,通过自己的反思释放信息,提出相应的对策,再将其应用到下一轮教学实践中。青年教师根据课堂观察的信息和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使课堂从“设定”变成“动态生成”,在实践和反思的迭代中综合提升自身的教学观察素养和教学反思素养。

四、实现青年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青年教师培训与导师制,帮助其实现信息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青年教师培训,为青年教师提供系统化且附带个性化的多功能培训,尤其是教育技术能力的跟踪培养等。鞭策青年教师在思想上追踪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本学科理论前沿;在心理上真正认同“引导型教师”的身份,进而快速实现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行动上提高理论转化率、增强方向感和紧迫感、快速適应教育信息化软环境,并逐渐形成教学与自我反思的自然意识形态,提升其自身信息素养。

同时,为初入教育职业生涯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导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已经积淀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底蕴。青年教师要充分借助导师的引导性作用,让导师在每个教学实践环节中为其释疑解惑。建立青年教师课堂授课情况指标评价体系,着重考查其信息技术素养水平,对其在讲授熟练度、多元化教学法应用、基础理论运用、教学媒体选用效果、课堂活跃度和时间分配与管理等指标进行有力督导和绩效考核。此外,在教学的道路上,青年教师还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怀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心态放空过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并将每一个新的领悟与经验应用于下一轮教学实践中,从而实现自身信息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讲课比赛,磨练其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次反复演练才形成的,它不仅是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体现,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发展。一名拥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及教学水平。因此,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讲课比赛,无论是传统的说课比赛,还是网络微课、慕课大赛,都是快速提升其信息素养的有效举措,都可以让青年教师在结对帮扶中共同提高。通过大赛开放的多功能平台,青年教师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赛制下,不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成长轨迹,还能通过观摩彼此不同的教学设计素养和教学实施素养实现共同成长。大赛角逐出的佼佼者会发挥“强势模因”作用,其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是其他手段所无可比拟的。

(三)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推动其信息素养的反哺循环

科研是教学的源动力,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养料。科研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和信息素养,并推动其实现内涵式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青年教师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寻找自身的学术生长点,用教学沉淀下来的精髓推动科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研讨,让思维碰撞的火花点燃头脑风暴,让持续更新的研究成果强化自身信息素养,用信息素养反哺、支撑和引领教学,创建一个“闭合”的教学科研能量循环圈,在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上,进而推动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形成质的飞跃。

五、结语

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衍生了“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诉求,需要我国现代教育改革快速建立起在智能终端支持下、以学生为主体、并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要素双向融合与深度创新的全新型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里,智能终端泛在化情形下各种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形态的出现,都宏观构筑成青年教师全方位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驱动力,为青年教师的内涵式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而,青年教师要追踪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动态和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手段的新特征,将其深度融合于我国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其自身信息素养并实现其多元化发展,才能为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达成高级认知目标和复杂性思维、培养终身自主学习能力保驾护航,也可为我国快速实现教育信息化、早日跻身国际教育新领域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青年教师互联网+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