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形成原因
2017-05-30张克
摘要:流浪乞讨人群在我国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已经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流浪乞讨人群这一特殊群体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资源配置 流动示范 边缘人格
在我国,流浪乞讨群体之所以会大范围产生,主要是因为该群体普遍收入低下并且缺少土地资源及其他可以满足生活需求的经济成分。下面就这一问题再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
首先,在我国的农村和其他偏远地区,依然存在着许多低收入甚至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生活中家庭经济的入不敷出使他们想要在家乡自食其力变得比较困难,这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希望通过流向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来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源从而缓解困难的家庭条件。其次,土地资源匮乏,非农产业低下。人口压力较大且土地总面积较少、人均土地资源稀缺以及土地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影响了我国一些地区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很难提高。人均土地资源的稀缺的地区,往往又都是靠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很少从事其他经济活动,这些地区就变得十分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纯收入很低,生活十分困苦,这是大量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再者,工商业薄弱,剩余劳动力外流。由于城市工商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无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也产生了大量的外流人口,这些外流人口因为自身素质不高,缺少必要的职业技能,往往不能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渐渐地沦为城市生活中的贫困者,而对城市工作生活的不适应和自身的贫困往往会逼迫他们走上流浪乞讨的道路,因此外流人员数量大的地区一般也是流浪乞讨人员大量输出的地区。由此可见这类盲目的社会流动与流浪乞讨人员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再次,资源配置失衡。在我国一些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较低,而由于资源配置的单一,劳动发展被局限于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上,而本就稀缺的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水平较低,再加上缺少先进的劳动工具,导致了部分地区生产力非常落后,而人地矛盾也加剧了贫困现象的出现,贫富差距被日益拉大,为了解决生计,贫困人口只能无奈选择外流,然而不顾个人基本情况的盲目外流很容易使他们在流入城市后陷入生活无着的状态,进一步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就使得流浪乞讨成为了他们最简单,最容易接受的可以维持基本生存的生活方式。
二、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
农村人口的的流动失范是指农村人口在向城市流動的过程中,因为个人素质,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个人谋生的能力,对城市生活信息的掌握等均存在不足,从而导致了这些人口在流向城市以后的生活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间出现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导致了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就业以后容易失业、生活资源缺乏、生活状态恶劣、对生活迷茫等。农村人口在流向城市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因为找不到工作陷入贫困甚至成为流浪乞讨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为流动失范造成的。
三、边缘地位及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
这一问题应当从“边缘地位”和“边缘人格”这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流浪乞讨人员中因贫困导致生活无着的农村人口、患有重病没钱医治沦落街头的人口以及部分收入较低且处于弱势地位的流动中的农民工均处于边缘地位。特别是流动中的农民工,他们经常得不到公正的待遇,职业缺乏稳定性,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并且缺少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都使他们处在城市生活的边缘地位。而那些较之农民工更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并且生存能力很弱的人,则会渐渐沦为职业乞丐,乞讨会被他们看作是能够稳定的维持生计甚至赚钱的职业而被接受,这导致了城市流浪乞讨群体数量更快地增长。其次,由于流浪乞讨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没有社会地位,常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不甘心底层生活却无力改变,因此他们往往内心充满着矛盾、无奈甚至扭曲。长期无法融入社会,被别人排斥,被社会忽视导致现代流浪乞讨人员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边缘人格。这种边缘人格的形成使得这一群体极易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了他们靠乞讨为生的心理。
四、保障性政策机制不完善
许多人走上流浪乞讨道路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导致的家庭生活困难,这其中既有经济状况低下,无力维持生计等客观原因,也有家长教育不当,孩子的心理不健康等主观原因,还有的属于主客观原因兼有,比如因为家庭矛盾导致的离家出走,生活无着渐渐沦落到靠乞讨度日。虽然目前在我国流浪乞讨现象较多,但是解决流浪乞讨问题的相关保障政策和救助机制却不完善:农村人口流动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农村流动人口和没有生活保障的人口增多,这也成为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口增长的又一潜在因素;现行的救助站模式和救助政策体现了救急救难,但是并不能“救穷”,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流浪乞讨现象;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界定范围太小,使许多职业流浪者无法成为接受救助的对象,在没有救助的情况下,他们只能继续乞讨度日。因此,救助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对流浪乞讨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使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不断增长成为了必然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兴运.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法论纲[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版.
[2]应若平,周其林,颜欢,左光明.流浪乞讨群体状况调查[J].中国社会保障,2005(8).
[3]汤秀娟,王霞.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7(8).
作者简介
张克(1989-),男,汉族,安徽阜阳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