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策略探讨

2017-05-30何薇朱朝枝

台湾农业探索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种业

何薇 朱朝枝

摘要: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线,种业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因此加强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对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发展历程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种业;交流与合作;海峡两岸

中图分类号:F3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7)03-0026-04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is the key link of the current rural work The development of seed industry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the crossstrait seed industr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the crossstrait seed indust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n,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the crossstrait seed industri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seed industry;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crossstrait

當前,中国农业生产主要矛盾已经从产量的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的不合理,因此,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目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不仅要求农业生产在数量上满足需求,还应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种业建设多年以来是以高产为目标,这为我国经济稳定、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产已不能作为单一目标,种业发展必须针对市场需求,开发一批高品质且生态友好的种植品种。其中,加强海峡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我国种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1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种业发展

11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指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耕地不足,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粮食的供应量,以解决我国农产品供应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供求从紧张到基本平衡,有些农产品还出现了库存水平增高,出现结构性过剩[1]。在此背景下,中央对农业产业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产品在数量上、质量上、品种上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农业发展的主线,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农业供给侧改革首先要改变长期农业发展的观念,从关注农产品产量增产到关注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种的多元,逐步减少过剩农产品的库存,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供应[2],推进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

12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两岸种业交流合作的关系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供给侧改革首先要从种业改革入手,任何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都离不开种业参与。以往我国的种业企业大多以粮食作物为主体,以高产能为目标,经营体系比较单一。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种业原有的经营理念要进行转变,从强调产能到强调品质、效益和环境。提升品质要求种业发展不能仅仅重视量的产出,还要重视引入或研发出优质品种,改善产出结构。强调效益要求种业发展要重视市场需求,生产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从而提升市场供应,减少不良库存,增加农民收入。重视环境是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要求,这要求品种具有多种抗性,才能做到少施化肥、少用农药,达到绿色生产的要求。

福建省近年来对种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农作物供种保障、品种创新、种子企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台湾地方种质资源丰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种业发展,在政策上给予许多优惠措施,因此台湾的种业发展十分迅速。海峡两岸种业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增进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优质品种的推广,改善我国农产品的产出结构;增加良种的市场占有率,满足两岸居民的需求,提高两岸农民的收入。绿色生产也是两岸农业发展的共同诉求,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研发,可以培育出更多综合性能良好的多抗性品种。因此,加强海峡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能促进两岸农业协同发展,坚实两岸利益纽带。

2海峡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与面临问题

21海峡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

海峡两岸种业交流初始于20世纪80年代,台商到福建投资农业,也将台湾地区的种苗和鱼苗传到大陆,随后台湾技术人员到大陆进行技术指导,也将台湾的农业技术带到了大陆。1989年底,作为种业巨头的台湾的农友股份种苗公司落户厦门,标志着两岸种业交流进入了新纪元,自此以后,许多台湾种业公司也纷纷来到大陆。1997年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建立,给两岸种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如今,福建共从台湾引进的农作物优良品种累计达1500多个,台湾岛内的众多优质品种开始在福建栽种,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可观的利益[3]。每年从台湾地区引进的种子,改良了福建省农作物的品质,也增大了台湾种业市场。

海峡两岸种业的交流合作日益繁荣,对闽台农业发展带来了诸多益处:首先,丰富与优化了福建省农产品结构。从台湾引入的特色作物品种,丰富了福建省农作物的品种,有些农产品从无到有,出现在大陆市场上,满足市场需求。从台湾引入的良种替代了福建省一些品质不佳的品种,优化了福建省农产品结构。同时,台湾地区也扩大了在大陆地区的种业市场。其次,促进福建省农业科技的进步。随着种苗的引入,台湾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相关的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也随之引入,推动了福建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再次,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地将引入品种与产业建设相结合,建立起产业化经营的道路。通过学习台湾企业国际市场的推广能力,大陆企业也逐步打开了外销的通道。最后,两岸种业的交流与合作还丰富了双方的种质资源,两岸协同创新也促进了农作物育种水平的提高。

22面临问题

221良种引入审批程序冗长台湾良种引入大陆需经过省级、农业部、检验检疫部门等一系列审批,有些新品种风险评估时间甚至以年计算。繁琐的审批程序阻碍了两岸种业的交流,甚至可能耽误良种的种植和种苗的存活。

222种苗引入以私人带入为主由于审批程序的复杂,福建口岸检疫严格,种苗往往绕行其他口岸入闽,甚至有些由台商私自带入,未经过检验检疫的种苗对福建省农业生产带来了隐患,也和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提到的绿色生产背道而驰。

223合作的层次有待提高在海峡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中,大陆方面的优势在于市场规模大,并具有充足的劳动力和土地;台湾地区的优势则是拥有先进的品种、技术及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在合作中,台商往往充分利用大陆提供的优惠政策,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却大多避免核心技术的外溢,仅仅将必要的单个技术零散地传播给当地农民或技术员,使得种业交流和合作浮于表面,缺乏广而深的交流。

224融资难制约台湾企业发展壮大农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因此企业如果没有银行资金的支持很难发展壮大。台商来到大陆,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两岸征信渠道不畅,因此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融资难是台商企业在大陆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

225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与台湾地区相比,福建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道路建设、水電供应、物流配套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农业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建议

31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入良种

农业供给侧改革,首先就是要重视市场的需求。遵循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这就要求要以市场的需求出发引入良种,从而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做好农业区域规划布局,将市场需求与当地农业的资源禀赋结合考虑,引入适合当地种植的台湾良种,引导农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逐步改善福建省农产品的生产结构。进一步简化台湾良种引入的程序,让台湾良种在大陆得以顺利推广,实现两岸共同发展。

32以绿色生产为基础,推进两岸种业交流合作

绿色生产是两岸农业发展的共同诉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破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针对台湾种苗私人带入的现象,必须积极探索涉台检验检疫监管的新举措,一方面引导台湾农民从正规渠道引入良种,另一方面又要确保有害生物不流入,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坏。大陆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与台湾地区有关部门的疫情信息交流,采用更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海峡两岸种业方面的科研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在一些农业科研力量和农业开发企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共同建立种业科研中心和中试基地等,提高两岸种业科技和人才的集成度。同时,鼓励参加合作的研究机构或专家协同创新,利用双方的技术、设备、资金进行研究攻关,共同培育适合两岸种植的多抗性新品种,实现绿色生产。

33深化两岸合作交流,搭建种业创新平台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可以通过闽台合作规模经营,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筹建闽台合作种子产业园,引导闽台优质企业入驻,扩大两岸在种业上的交流,深化种业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种业的竞争力[4]。注重发挥福建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建立新型种业体系,把海峡两岸共同关心的作物、林业、畜牧、渔业种质资源,以及相关生产加工设备和技术等列为优先重点合作内容,作为海峡两岸种业交流合作的重要目标。建设闽台种子资源库,重视两岸农作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开发。将闽台合作种子产业园搭建成两岸种业合作交流、两岸种质资源收集、种业科研攻关、种子交易与集散的平台。

34建立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的金融支持机制

政府需要对海峡两岸种业交流合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建立相应制度和设置专项基金用于激励扶持[5]。如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工程。

推进台湾企业进入福建省小额信贷领域,支持台商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两岸银行互信认证制度,适当降低台商融资门槛,缓解台商融资难的问题,支持台湾企业在大陆做大做强。

35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供给侧短板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是阻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障碍,农业生产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足,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6]。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完善农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力度。建立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中心,建设种业发展相关的科研、教育、培训等设施,促进良种的引入和创新,加大市场高品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供应,补齐农业供给侧短板。

36完善政策,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建立和完善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对于生产台湾高品质农产品的农户予以制度及专项基金保障。建立绿色生产制度,不是一味要求农户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应从科学生产角度,完善安全生产的政策并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罗必良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难点与方向[J] 农村经济,2017(1):1-10

[2]彭建涛,杜俊涛 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36-37

[3]石洪景,黄和亮 闽台农业及农业技术合作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1233-1237

[4]何薇,朱朝枝 海峡两岸种业交流与合作对策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63-66

[5]江晶,潘晓佳,史亚军 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世界农业,2015(8):186-188,230

[6]江小国,洪功翔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路径与国际经验[J] 现代经济探讨,2016(10):35-39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种业
海峡两岸大事记2020年4—5月
海峡两岸
种业名企展示
海峡两岸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