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戏剧本搜集整理的研究现状与学术价值

2017-05-30曾雪飞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搜集整理

曾雪飞

摘要:侗戏是清代黎平侗族吴文彩受汉戏影响所创,并很快在侗族地区得以流传。目前,南部侗族地区仍保存大量的“汉字记侗音”侗戏抄本,主要有两类:一是根据汉族说唱本、汉族传说故事等改编的剧本;另一类就是根据侗族琵琶叙述歌或侗族传说故事改编的侗戏剧本。侗戏剧本搜集整理,对于理解侗族文化智慧,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共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订及其他民族民族戏剧遗产抢救、保护、研究也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

关键词:侗戏;搜集整理;学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7)03-0084-07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7.03.015

侗戏,侗语称“戏更”(XIK GAEML),是中国少数民族22个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把传统侗族诗歌、音乐、念词、舞蹈等融为一炉,讲述民间故事的综合性艺术。侗戏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叶的嘉庆至道光年间,是贵州省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所创,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吴文彩最早创作出来的两出侗戏,一是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改编的《梅良玉》,另一是根据汉族传书《薛刚反唐》改编而成的侗戏《李旦凤娇》。侗戏多流传于黔、湘、桂三省(市、区)交接地带的侗族居住区域。贵州侗族人口几乎占有全国侗族人口一半以上,为侗戏的发源地且保护传承较完好,是能够代表侗族文化诸多特征的唯一省份。特别是黔东南为全国侗族最大聚居区,是存活侗戏最富集的区域之一。

侗戏以侗族“嘎锦”(大琵琶叙事歌) 为基础,系侗语南部方言,结合“戏摩萨”(傩戏) 并吸收汉族戏曲的有利因素形成。音乐唱腔有《平调》(普通腔)、《哭板》(哀调)、《仙腔》《叹板》《变头腔》《起板》(引子)、《尾腔》等。伴奏为侗族的四大民族乐器琵琶、侗笛、牛腿琴、芦笙和二胡、月琴、扬琴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钹、小钗。传统侗戏保持着浓厚的说唱文学的痕迹, 以唱为主, 边唱边舞, 表演简单。现在的演出形式经过改革创新, 已有很大发展。剧目以民间故事、叙事歌为题材,编演有《珠朗娘美》《善郎娥梅》《刘美》《门龙》《金汉》《刘梅莽子》《秦娘梅》《卜宽》《陆本松》《郎夜》《汉边》《话寨》《刹岁》《花师》《金兰》《陈杏元》《刘志远》等。独特的侗戏组织“侗戏班”,一般以村寨或族姓为单位,由掌班、演员、乐队组成。

侗戏是民族民间戏剧艺术瑰宝之一,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侗族地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己组织的业余侗戏班。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侗戏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湖南侗戏被扩充为国家级名录项目,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目前,侗戏剧本搜集整理成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急需和迫切时期。

一、侗戏剧本搜集、研究现状

“侗戏”的内容是侗族民间文学艺术所映射的社会秩序、行为规则、生活理念和风土民情。侗戏主要源于侗族的日常生活,从侗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可以折射出两条文化线路。第一条为明清以来国家加强对西南边陲的管辖,中国内地汉文化与侗族文化相融合的过程。1830年黎平县茅贡腊洞戏师鼻祖吴文彩创作了剧本《梅良玉》和《李旦凤娇》。这两部戏由汉戏《朱砂记》《二度梅》等改编而成,以家乡侗族山歌《你不过来我过来》等曲调为基调,侗歌调为腔调,表演略同花灯戏,以“格以琴”和琵琶、锣钹伴奏。《梅良玉》首次使用以“汉字记录侗音”形式记录侗戏剧本,侗族自此诞生了自己的戏剧——“侗戏”。第二条为侗人生活文化的变迁。1911年,戏师梁绍华与梁跃廷根据贵州侗族流传的“珠郎娘美”故事与民间叙事歌,改编成侗戏剧本《珠郎娘美》,从江贯洞张洪干编写的《金汉》、吴文彩编演《毛宏玉英》、独洞石玉秀编写的《龙门》、榕江东江吴丙兴编写的《三郎五妹》等。这些剧目都成为演绎侗族语言、情景和人物的经典剧目。剧中反映了侗族人行歌坐月和姑舅表婚等习俗。可见侗戏文化包罗万象,包括社会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则,同时也包括人的行为规范和理念。

对于侗戏,古代汉文献很少涉及,近代国外專门记录和研究也不多。相关记录与研究在民国时期逐渐增加,1949年以后随着民族问题、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而积累一定的资料与研究基础。但大多从民俗学、曲艺学的角度对戏曲、剧本、音乐、戏师等为题材研究,从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视角研究却涉猎较少。

侗戏最早流传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唐朝以前,侗族就产生了与其社会关系相适应的文艺形式,如“耶”、“噶”“垒”和“君”等。到了宋元时期,侗族与中国内地关系加强。一部分居住于都柳江、清水江下游的侗族开始溯河而上,迁入湘黔桂交界的山地,如《祖公之歌》《萨岁之歌》等古歌反映了侗族迁徙与定居的历史。明代,随着内地与侗族地区市场的开辟,汉族人口不断流入。湖南、广西下游的内地汉族因国家军事移民与市场交换,不断向侗族地区迁徙,周围汉族地区流行的湘戏、桂戏、彩调等传进了侗族地区,并为喜爱音乐的侗族所接受。

清代中期,在侗族说唱艺术“锦”的基础上,在“戏嘎”(汉戏,又称大戏)的影响和推动下,侗族地区出现了一种用侗语道白和演唱的新戏剧。侗族人为了把它和“戏嘎”区别,称为“戏更”,即“侗戏”。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贵州黎平腊洞的著名歌师吴文彩,以侗族大歌、琵琶歌为基础,吸收当地汉族地方戏曲的程式和表现手法,最先组成侗戏班,编排剧目,穿侗族服装用侗话演唱。吴文彩开创侗戏后,迅速在侗族地区流传,出现一批歌师改编侗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金汉列美》(侗语“jeml hank lieec muiih”)等;晚晴时期,侗戏从贵州黎平县水口传入广西三江县高岩村,流传更加广泛。1950年代,三江县林溪集会演出侗戏《陈世美》时,阳烂乡侗族桂剧艺人看后,回家组织侗戏班,将连环画《杨娃剃头》改编为侗戏在本地上演,受到喜爱,侗戏即在湖南省通道县内流传开来,很快形成湖南侗戏。

近代以来侗戏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侗戏内容由引进为主转变为依据本民族传统叙事歌、传说故事改编为主。从江县新安乡梁绍华(1893-1978)改编的《珠郎娘美》、小黄乡吴德太等人创作的《甫贯》, 以及其他戏师编写的《吉金列美》等剧目都是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较好剧目。

建国以后,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侗戏也进入了不断改革、兴旺繁荣的新阶段。1949年马鞍寨陈远荣等去贵州的黎平,请来侗戏老师吴成和、吴显文、吴高宇等人,教授戏剧《二度梅》和《金汉》共两个月,当时学戏的就有三十余人。1954年之后陈远荣开始教戏,除教《二度梅》和《金汉》外,又增加了《秦娘梅》《莽子》《葛麻》等新剧目,这些剧目全是由他移植和改编。随后反映侗族人民现实生活的作品大量出现,例如湖南通道县从1954年起,最初由阳烂俱乐部编演了《李合清》一剧,自此之后,陆续涌现了像《入初级社》《兵役制》《不要浪费粮食》《二十天》《反对浪费》《团圆》等剧。贵州黎平县口江俱乐部,由老歌师、戏师吴玉章、雷尚林、吴辉昌、吴清、吴定德等人组成的创作组,几年来创作和改编了数以百计的侗歌和若干侗戏,侗戏有《插红旗》《高级社》《宪法好》《开公路》等。原从江县龙图俱乐部戏师梁玉中,除和戏师梁普安合写了《婚姻法》《反对隐瞒产量》《十月革命》等剧外,还编写了以民间传说和历史为题材的《吴勉》《六洞起义》等剧;此外还有吴章窗编的《奶桃》《喝喜酒》《甫闹》;甫虹编的《奴救赖》;梁普安编的《留粮四百七》《张老三思想转变》《双季稻》《颂老三》《互助组》《新修公路》《兴修水利》《四清运动》;汤世玺编的《两婆媳》《老中青三结合》《婚姻自主》《计划生育》《民族团结》;吴广深编的《上民校去》;梁维安编的《三媳争奶》《官女婿》《送礼》《古榕春色》;王胜先编的《乃仑》《上夜校》《乃朗》《办林场》等,其中《官女婿》在1992年获得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本创作“金奖”。

20世纪50年代末期,其他剧种大量传人侗族地区,如广西桂戏、彩调,湖南的花鼓戏、阳戏,安徽黄梅戏以及京剧等。这些剧种的传人,极大地推进侗戏表演形式的发展。侗戏接收了汉族戏曲如桂剧表演形式,突破了走“∞”字的舞台步位,表演自由,无论是爬山、涉水还是纺织、耕种,都比较接近生活。

20世纪50年代初,贵州省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士到黎平参加土改,他们当年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侗族大歌和侗戏《珠郎娘美》。自1955年起,发掘、整理、改编侗戏已经成为贵州省委关注的重要工作。党和政府对侗戏的发展也极为关心,给予大力的扶持。1953年起,贵州、湖南、广西三省组织文艺会演,均有侗戏参加。1955年3月在首都北京举办的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中,侗族代表队演出的侗戏《秦娘梅》和《宝葫芦》,曾引起全国文艺界的普遍重视。1956年12月底,在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会演期间,由原从江县代表队龙图俱乐部侗戏班演出的侗戏《秦娘梅》,经过文化部门与戏师们的加工,在内容、情节上比传统精炼了许多,并且在唱曲上把一些大歌融合进去,表演上更进一步,开始突破了单纯走横“∞”字式的台步,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并获大会演出一等奖。此后,贵州省又专门成立了侗歌侗戏工作组,以加强对侗歌、侗戏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1950年代,侗歌入侗戏开始盛行,如《珠郎娘美》《丁郎龙女》《善郎娥梅》等均吸收了大量侗族琵琶歌、牛腿琴歌、侗族大歌等曲调。

1958年贵州省文化局组织侗戏侗歌调查组,深入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侗戏流行地区进行调查。马锦新任组长,张志任副组长,成员有谢振东、樊林、郭可诹、陈志伦、史天霸、邹先福、王宝菊、吴通发、王殿宇等。据吴琼在《侗戏调查札记》中介绍,侗戏调查组撰写《黎榕从侗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侗剧起于嘉庆、道光(公元1796~1821年)以后,首创者为吴文彩和龙大王。吴文彩是侗族廪生,他编的第一个侗剧为《梅良玉》,以后还陆续编了五部戏。

1959年12月,榕江县成立侗戏实验剧团,侗戏有了第一个专业剧团。该团成立后,曾排练、上演《甫桃乃桃》《金汉》《危险的道路》等一批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受到广大侗族人民的欢迎,并得到省人民政府的嘉奖。1960年代,侗戏《珠郎娘美》改编为黔剧,后又改编為电影,影响较大。1959年,贵州省文化局、省音协(筹)、省剧协(筹)组织联合工作组,再次赴黎榕从三县对侗戏进行调查。组长肖家驹,成员有龙庭恩、刘学文、邹先福、张泽鑫、向廷辉(侗族)、俞百巍、方少华、孟元伟、潘文光等。该组搜集到侗戏传统剧目26个,现代剧目16个,其中《珠郎娘美》一剧先后共搜集到七种异文台本, 尔后编印出一本《珠郎娘美》的系统材料、《侗戏传统剧故事梗概》和《侗戏音乐资料》等内部资料。根据这些材料翻译整理成侗戏《珠郎娘美》剧本汉译本, 于1960年1月在《山花》杂志发表, 后被选入中国剧协主编的《各民族戏剧选》丛书出版。整理改编后的侗戏《珠郎娘美》被改编移植为黔剧《秦娘美》, 先后在贵阳等地和首都演出,1961年被拍成电影,受到观众的好评。

1960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历史调查组方暨申老师,深入黎榕从三县侗族地区对侗歌侗戏进行调查,写出《侗戏》一文(中国戏曲志编辑部编《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对侗戏的起源进行了调查与探讨,认为侗戏最早的剧目,按其流传得最广的来说是《梅良玉》,属于黎平侗族吴文彩根据汉族剧目改编,此外还编了《凤姣李旦》《刘志远》等五部戏。与此同时,在曹滴洞有个叫龙大王的人,用侗族传说编了《毛洪》等。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艺术研究院吴琼深入湘黔桂三省(区)对侗戏进行调查,撰写了《侗戏调查札记》(中国戏曲志编辑部编《中国少数民族戏曲》),指出侗戏的剧目,大体上可以分两部分:一是描写侗族人民过去的生活,多为解放前编写或移植汉族剧目;一是解放后历次运动中群众创作、改编、移植的剧目。此外吴文彩还介绍了侗戏班的组织和活动情况并对侗戏做了场域文化的分析。1962年由贵州民间文学工作组整理收编的《民间文学资料》第31集《侗戏》中收录了《金汉》《门龙》《徐金良》《陈顺》等多个剧本。

文化大革命后,贵州省剧协何平老师曾黎榕从三县侗族地区对侗戏进行调查,撰写了《贵州侗戏初步调查》一文(载1980年剧协贵州分会编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戏曲》一书),对侗戏的源流、沿革、流传区域、剧目情况、艺术特点、音乐曲调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1979年贵州省黔东南州组建苗族、侗族两个民间文学工作组,张勇(普虹)任组长,成员有黎平文化馆杨再宏,从江文化馆陈春园,聘榕江歌师杨成林为顾问。工作组深入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侗族村寨调查,主要以梁普安、杨昌全、吴枝林等老艺人提供的线索,追根溯源,考证侗戏始祖,并将调查结果撰写为《关于侗戏鼻祖吴文彩的调查报告》和附记,报告指出:吴文彩确实是创立侗戏的始祖。后黎平县文物管理局和腊洞村民委员会于1986年5月1日立碑并把吴文彩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由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编委会统编,贵州省文化厅编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贵州卷·上卷)》里收录了大量有关侗戏的剧本,其中有根据侗戏原著改编的黔剧剧本《秦娘美》、侗戏剧本《丁郎龙女》、论述文章《侗戏介绍》《两多瑰丽的艺术之花》等。

1984年8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黎平举行全州首届侗戏调演,对全州侗戏进行了一次检阅,并选拔出《丁郎龙女》《善郎娥美》(1982年吴定国据叙事歌改编)、《送礼》三个剧目出席全省首届少数民族戏曲研究汇报演出。演出期间,戏剧界人士及侗戏工作者就侗戏音乐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演出中出现两种状况:一是以传统[平腔]、[歌腔]作为基础进行适度的改编创新;二是以侗戏音乐音调进行创作,较多地对前一种做法给予肯定。同年侗族戏师普虹对这一传统剧进行整理改编。压缩了次要场景,将原戏的10多场浓缩为6场,并采取唱白结合互为补充的做法,保持了原剧情节曲折、语言精练、人物刻画细腻的特点。在音乐设计、表演、服装、舞美和特技方面进行了革新,突出了主要人物。年底《丁郎龙女》出席在昆明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剧种录像演出暨座谈会,获优秀剧目演出奖,后在1985年10月全国首届民族题材剧本创作评奖中,获“团结奖”。

1985年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戏剧资料汇编》里收录了大量的侗戏材料,其中由张勇执笔的《侗戏戏祖吴文彩》、李瑞岐的《侗戏介绍》和《从黔东南州首届侗戏调演探索侗戏艺术革新之路》、吴定国的《侗戏的继承与发展》、普虹的《我为什么要改编侗戏“丁郎龙女”》和《浅谈侗戏<丁郎龙女>的改革及初步尝试》等,大量的素材和研究成果推动了侗戏的发展。1985年由吴定国、赵永佳根据侗族民间故事编写的新编历史剧《孤独的王乔星》中吸收了汉族京剧的表演技巧,注意手、眼、身、法、步的运用;并从剧情和人物出发,结合本民族的一些舞步和武打动作,创造了一套能表达本民族意念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动作,该剧现由贵州省文化厅创作室收藏。

1986年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群众文化学会合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民间艺人小传》收录了贵州省1985年以前有一定影响的民间艺人传记,其中包括侗戏鼻祖吴文彩、戏师梁绍华、梁普安、吴章富、张宏干、石玉秀、王元江等。《贵州民间艺人小传》通过搜集和真人访谈为侗戏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同年由李瑞岐编著出版的《民间侗戏剧本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编选了《金汉列美》(八场传统侗戏)、《丁郎龙女》(六场神话侗戏)、《芒岁刘美》(六场传统侗戏)、《门龙绍女》(十场传统侗戏)、《杨珠郎陈娘美》(传统侗戏)、《三郎五妹》(八场侗戏)、《甫义奶义》(四场侗戏)、《撒岁》(九场侗戏)等,这些重要的侗戏素材为今后侗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1987年,黔东南州文化局接受《中国戏曲志·贵州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两书中侗戏部分的编写任务,为此再次组织专门的工作组对侗戏进行调查。普虹为组长,成员有谌贻佑、司承喜、周恒山等。这次调查实际上是对1979年调查的补查,着重解决戏师张宏干社会价值的评估问题及考证现实中是否存在龙大王戏师,得出结论:第一部侗族人自己的侗戏作品为从江贯洞张宏干所编的《金汗列美》。这次调查形成的《侗戏调查情况汇报》被收录于2000年全国政协组编纂、湖南怀化市政协具体操作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史书系》的第一本《侗族百年实录》中。同年侗戏《丁郎龙女》《侗戏介绍》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贵州卷(上)》收编。

1989年由李瑞岐主编《贵州侗戏》(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较详细地介绍了贵州侗戏的形成、发展和特点,同时着重介绍了贵州侗戏的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侗戏班、演出场所等,这部著作不仅介绍了侗戏的发展史及侗戏剧本,尤为可贵的是,详细记录了侗戏中的音乐情况。同年,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编《湖南地方剧种志》第二册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录了《辰河戏志》《阳戏志》《苗剧志》《侗戏志》《傩堂戏志》,其中的《侗戏志》对侗戏的流传区域和发展状况做了详细的梳理,并对《卜宽》《二十天》《乃道卜道》《门龙》等剧目进行了简要介绍。

1990年代以来,不断有少数民族文艺论著结集问世。其中,于乃昌、冯育柱、彭书麟主编并完成的《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辑录了侗族的《歌师传》和《戏师传》等。1990年7月26-28日在黎平縣茅贡乡腊洞村举办了“纪念侗戏诞生一百六十周年剧目调演暨学术讨论会”,近万人参加,场面壮观。1991年,湘、黔、桂三省(区)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举办第五届侗族文艺会演。贵州从江代表队演出现代侗戏《官女婿》,黎平队演出歌舞剧《侗女神韵》,广西龙胜代表队演出侗戏《七奶奶》,湖南代表队演出侗戏《考女婿》等。同年参加贵州省文化厅群众艺术馆举办全省群众文艺创作评奖,从江县文化馆周恒山改编的侗戏《郎夜》和梁维安新编侗戏《官女婿》均获创作一等奖。1992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杨盛中主编的《侗族叙事歌》中收录了陆国辉口述、田兴永整理、石新民意译的《侗戏组歌》,唱出了侗戏的来源和发展史。过伟《南方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介绍了贵州从江县新安乡的老戏师梁绍华的故事。

2003年7-8月在云南大学“中国民族村寨调查”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由刘锋、龙耀宏为组长到贵州黎平县永从乡九龙村侗族村寨做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该调查组用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对黎平九龙寨的侗戏进行了深入调查,内容包括侗戏的来源、侗戏班的组建、女戏师的引进、戏师的传承等,并指出九龙的戏班多以家族名称来命名,在当地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李旦凤娇》《金汉》《珠郎娘美》《吉金你郎》《补贯》等。最后调查组根据调查内容撰写了《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一书,该书由云南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

2004年由王恒富等主编的《贵州戏剧史》第六章“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把侗戏纳入进来,详细讲述了侗戏的渊源和发展情况。2006年2月由政协黎平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搜集整理汇编的《侗族最早的戏本》作为内部资料进行交流学习,在戏本里面收录了《李旦凤娇》《梅良玉》《侗戏演义》《朱砂记》原唱本。陆中午、吴炳升主编的《中国·湖南·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丛书》(第二辑·上)之《侗戏大观》,全书分为侗戏史略、侗戏剧目、侗戏音乐、侗戏剧本、侗戏表演、戏台、戏联、大事年表、人物表九章,给侗戏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底蕴。2007年贵州大学教师王剑、学生吴娟以本土人的视野对贵州黎平县九潮镇吝洞村、栽麻乡高洞村及茅贡乡腊洞村做为期近一个月的调查。主要调查侗戏的历史概况和戏师及演员的情况,此外还有侗戏班的组建和演出活动。根据调查最后撰写的《关于侗戏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发表于杨鬃,王良范主编的《苗侗文坛》(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侗戏的剧目演变从腊洞吴文彩的《梅良玉》到2006年梁维安新编侗戏《幸福家园》,整个侗戏发展历程一百余年,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根据剧目内容可分类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由汉族传书或民间故事改编的剧目:《梅良玉》《李旦凤姣》《薛仁贵》《天仙配》《牛郎织女》《梁祝》《刘志远》《毛宏玉英》《陈胜吴广》《红楼梦》《西厢记》《岳飞》《孟姜女》《秦香莲》《刘高》《翁告媳》《刘世尧》等。

第二种是由汉族或其他民族戏曲移植改编的剧目:《陈世美》《白玉霜》《春草闯堂》《十鹏》《玉莲》《红楼梦》《女驸马》、八江乡布央业余侗戏队《桃花教疯》(彩调移植)、《恭喜发财》《放牛郎》等。

第三种是侗族本土原创传统剧目:《金汉列美》《珠郎娘美》《乃桃补桃》《门龙绍女》《莽岁刘美》《丁郎龙女》《三郎五妹》《美道》《萨岁》《门龙》《田八汉》《蔡龙虎》《补贯》《芒隋》《花巾》《美树》等。

第四种是1960年代后期侗族本土新创剧目:张勇创作的《奴救赖》,最新的如黑洞村编《打工》,高增下寨编导制作《拐卖》《母爱》,美德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朝里寨编《打工》,地坪乡某地编《赌博》,腊洞编《计划生育》等。

第五种是1950年代后侗族传统剧目重大改编再创作:如1991年贯洞的梁维安新编七场《金罕》,对传统《金汉列美》情节有重大改编;2008年榕江的杨俊、杨远松新编侗戏剧本《娘美》对传统《珠郎娘美》情节有重大改编,在音乐舞美上有提高,但在情节设计上比较夸张与牵强,在语言和观念上现代生活气息较浓。

总之,国内目前没有人对侗戏资料做过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多数仅是侗戏剧本的搜集、整理与编撰,很少涉猎到整个侗戏文化所包含的资料内容,如对侗戏研究的搜集、戏师人生历程的整理、侗戏剧本的集成整理等,都存在欠缺。需要从人类学民族学新的视角进行文化梳理,其进路主要包括剧本搜集、侗戏访谈、社会文化、亲属制度、婚姻家庭、社会结构、社会伦理、文化变迁、宗教信仰、地方智慧等方面。

二、侗戏剧本搜集现状评价与突破的空间

较有代表性的侗戏剧本(收集整理的版本),对于抢救和保存侗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来的采集整理与编撰奠定了素材基础和学术价值。但这些资料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各资料本侗译汉的翻译水平较低,译文晦涩难懂,离“信达雅”翻译基本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各资料中大量深邃难懂、含义深远的篇章、段落、词语亦未解读;三是大多数资料本的汉字记侗音文本存在严重的传承误读,影响后人学习;四是在文本搜集整理中,仅有少部分使用侗文记录,而且很多地方也不符合国家创制的侗文拼写规则,严重影响了文本本身的阅读;五是部分资料本在注释中有明显的错误;六是有些素材和资料在搜集、整理、编撰、考证中存在严重的常识错误,甚至多处前后矛盾。

因此,前人搜集整理的材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侗戏本身的文化,难以使更多读者正确认识侗戏,甚至误导读者,严重影响侗戏的传承和发展。以往的资料本遗失文本的开放性、非固定性的活态文化内容,同时也遗失了文本之外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容。

目前为止,侗戏仍有较多文本和材料散落民间,没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的系统性挖掘,在搜集、整理和编撰中缺少应有高度与深度。在民间文学视野,仅将侗戏剧目视为民间文学剧本,缺少对剧本中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挖掘;在音乐学视野,仅从曲调和唱腔上进行分析,缺少对侗戏音乐本身所生存场域文化的解读;在民俗學视野,无视古老侗族社会的生存智慧,主观性地把侗戏预设为“民间性”的活动,并预先设置“先进与落后”的二元对立。侗族文化本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是一种完整自足的文化体系,因此任何简单的类比缺少侗族文化本身的体系是不能切中问题实质的,代表不了侗族文化本身。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发展的社会和文化场域。

基于前期对侗戏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编撰上存在的不足,使学者反思研究中所存在的局限。侗戏演唱特有的规则与社会机制,其起源和传播并不是随意的,一旦遗失侗戏在侗文化内的“神圣性”价值,也就不能正确地解释侗族人作为局内人角度为何奉持这些侗戏、爱好侗戏的真正原因。更不能分析侗戏在侗族的经济、社会、政治、思想、语言中的现实运作及其机制,也就不能解释这些侗戏的重大文化影响及其原因。

侗戏资料搜集整理与集成编撰若想避免上述不足之处,就需要深入田野,对文本进行全方位撒网式的搜集和整理,并且对前期已有资料有效的加以利用,取长补短,吸取精华。在对侗戏的文本整理、内容梳理上要达到准确翻译、汉侗结合、详实解读,尤其是对于“汉字记侗音”的文字文献文本。此外,还需要在学术思想、理论建树、方法运用等方面实现新提升。面对侗族这一古老民族及其生存智慧,必须摒弃文化上“文明”与“野蛮”的主观意识之分。

将侗戏仅视为汉族“文明”进入侗族地区的一个事例来看,这种族外性的主观定性标准只能扭曲了侗戏文化本身,遮蔽侗戏流传的根源与社会基础。因此对于侗戏资料的搜集整理与集成编撰应该看作是一个民族融合,多民族合一的过程。侗戏对多元文化的吸纳是一个多民族文化重叠共识,美美与共的天人合一,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由此,必然开启与拓展侗戏资料的搜集整理与集成编撰工作,为人类的“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之“和谐共生”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侗戏剧本搜集整理的学术价值

老一辈学者对于侗戏资料的搜集整理做出了突出成绩,将侗戏剧本的搜集整理、编撰与人类学田野调查、音乐记谱等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明晰侗戏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挖掘侗戏作为戏剧、音乐、习俗等整体性的资料,有助于从侗戏解析侗族的民族迁徙、信仰与深层次文化内涵等。侗戏作为一种文化表达,需要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音乐学、戏剧学、民俗学、哲学等多学科视野进行研究。侗戏剧本搜集最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突破学科壁垒,从汉字记侗音文字文本、活态的展演文本、不同侗戏异文本、音乐记谱等全方位记录侗戏的资料,并利用科学方法集成编撰,并以注释解析侗戏的演唱传统与社会生态。

(一)深度挖掘侗戏资料,包括侗戏的不同唱腔、侗歌入侗戏等音乐资料

前人对侗戏资料的搜集整理为现在的深度整理奠定了基础,为系统搜集整理与译注提供了路径与模式。然而,过去局限单一学科与个体研究方式,难以触及博大精深的侗戏,尤其在具有语言障碍、认识论障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转型与跨学科视野,对侗戏资料搜集整理与编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侗戏资料由侗戏剧本、侗戏演唱习俗、侗族音乐、歌师戏师、戏班、演唱剧场等文化元素构成,只有进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搜集整理侗戏资料。

(二)有助于抢救、保护“侗戏”文化遗产,并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

侗戏为南部侗族方言区侗族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是侗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真正懂得编戏、唱戏的并不多。因为现代化的冲击,侗寨大部分年青人流入到东部沿海地区,侗戏班萎缩,侗戏日渐衰弱。要重新振兴侗戏,发挥侗戏的魅力,需要学术界齐心携手,共同搜集、整理散落在侗寨的侗戏文字文献(汉字记侗音)、歌师戏师的记忆等侗戏剧本和资料。人类历史需要记忆,失去记忆的民族将失去自己,重建民族的自信,需要挖掘传统文化,进行“记忆保护工程”,而侗戏的搜集整理正是这一工程的重要一环。

(三)挖掘 “侗戏”承载的民族文化,解析其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密码

侗族为百越民族,今日侗族分布区都有溯河而上的“祖公上河”之民族迁徙古歌,侗戏有“侗歌入侗戏”的传统,解读侗戏里的侗族迁徙古歌有助于解读侗人祖先迁徙的情况。最为重要的是邓敏文所提出的“没有国王的王国”,即侗人社会在“不通王化”之前,没有政权、没有行政机构,而全靠村民自治,却社会秩序井然;侗族“嘎老”(侗族大歌)的男女集体多声部演唱音乐的形成,“头在古州,尾在柳州”的“大款”,“九十九公款”等,侗人有集体性,维护集体,又尊重个人(行歌坐月的恋爱自由),充分发挥个体的自由,等等,这些文化、习俗均可以在其艺术的表达形式“侗戏”中求得其解。

(四)为重建社会伦理,为“民族和谐共生”提供经验与智慧

研究侗戏以“礼乐”疏导心理、规范行为来处理房族、村落、族群内部事务,以娱乐的形式教化人心,有利于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治国方略,特别为民族政策提供有效治理的智慧。

综之,侗戏剧本搜集整理,对于理解侗族的文化智慧,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和谐共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其他民族的民族戏剧遗产抢救、保护及其相关政策和研究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侗戏承载着侗族这一古老的中华主要民族之一的协和天地、参赞化育的生存智慧。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地人和谐一体,并非一种原始的信仰,而是人在自然中应有的地位,尊重自然,即是尊重自己。自中国传统的“文明天下”观被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压制、取代以来,中国学术话语一直处于“西方中心论”的二元对立之下。侗戏的形成与传播,本身就是多民族和谐共生的产物,这一宝贵的民族生态智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树立民族自信,对话国际学术,并在学术上能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研究有所贡献。参考文献:

[1]李瑞岐.贵州侗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1989.

[2]湖南省戲曲研究所.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辰河戏志·阳戏志·苗剧志·侗戏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3]李瑞岐.民间侗戏剧本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4]梁少华,梁耀庭.珠郎娘美(侗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5]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编.民间文学资料(第31集)·侗戏[M].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1962.

[6]陆中午,吴炳升.侗戏大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贵州省文化局,音协,剧协,侗戏工作组.珠郎娘美(侗戏)[M].贵州省文化局,音协,剧协,侗戏工作组,1959.

猜你喜欢

搜集整理
秋天来菊花开
看月亮
九九歌
萝卜
小巧嘴儿
手绢游戏
——叠『小树』
过桥
树叶歌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手绢游戏
——叠“蜡烛”